摩擦学原理(第4章磨损理论)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摩擦学原理(第4章磨损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学原理(第4章磨损理论)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篇 磨损理论n各种磨损形式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磨粒磨损主要是犁沟和微观切削作用;粘着磨损过程与表面间分子作用力和摩擦热密切相关;接触疲劳磨损是在循环应力作用下表面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结果;而氧化和腐蚀磨损则由环境介质的化学作用产生。接触面的塑性变形常常引起磨损,也就是说变形导致磨损,化学作用也常能引起磨损。此外,有很多种磨损机理必须利用机械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来分析。n为了设计具有足够抗磨能力的机械零件和估算其磨损寿命,还必须建立适合于工程应用的磨损计算方法。近年来通过对磨损状态和磨屑分析以及对磨损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磨损理论,它们是磨损计算的基础。磨损计算方法的建立必须考虑磨损现
2、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与通常的强度破坏很不相同。 第四章 磨损机理 n4.1 磨损概述n4.1.1 磨损的度量n1磨损量与磨损率n衡量磨损的大小用磨损量来表示。磨损量一般用摩擦副表面被磨损的高度h、被磨损的体积V、被磨损的重量G或质量m来表示。n由于磨损是一个过程,由此通常要判断材料磨损的快慢程度,常采用移动单位距离产生的磨损量来表示,称为磨损率。如果磨损过程中的移动距离为s,垂直表面的磨损高度为h,则平均单位位移的磨损厚度为,称为平均线磨损率。对于随时间变化的磨损过程,则磨损率用磨损高度对移动距离的导数来表示,即。线磨损率是一个无单位量。磨损强度磨损强度(磨损率)单位行程的磨损量。磨损量h和摩
3、擦行程L用同一单位来表示,则磨损率Ih是个无因次量比磨损率(Specific wear rate)单位载荷(N)及摩擦行程(m)的磨损体积(mm3/Nm)相对磨损率(relative wear rate)试验材料磨损率与在相同条件下的标准材料磨损率之比。为了对比不同材料的磨损特性,除了用磨损体积表示磨损的程度外,规定了以下度量单位:耐磨性:=1/V或相对磨损量在相同工作条件下与标准材料的磨损量相比得到的比值,或写成相对耐磨性(relative wear resistance):r=(试样)/(标样)磨损测量方法测量方法用零件或试件被磨去的绝对重量、体积或沿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绝对线性 尺寸的缩减量
4、作为磨损量都不便于比较。转换成磨损率,即每单位载荷乘以滑动距离的磨损质量、磨损体积或线 性磨损尺寸,所用单位的种类及大小视试件的形状、尺寸、磨损的类 型及所用测量方法而定磨损量测量方法:称重法测量表面轮廓尺寸的变化、压痕法、切槽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放射同位素法测长法测量试件在试验前后法向尺寸的变化或者磨损表面与某基准面距离的变化。这种方法存在误差。直接法(称重法):用精密分析天平称量试件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变化来确定磨损量,测量精度为0.1mg(也有达0.01mg的电子天平),此法简单且精度较高,比较常用,适用于小试件且磨损过程中塑性变化不大的材料。称质量-质量磨损小试样,10-5-10-6g体积磨损
5、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法在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前,试件需先经过放射性同位素使之带有放射性,测量磨粒的放射性计量或活化试件的放射性强度下降量,即可定量的换算出磨损量。表面活化 小件 活塞环-照射重量磨损 磨屑大件嵌入活化小圆柱体-测线磨损量低能量放射性同位素 Co55 、Co56 、Co57、 Fe59、Cr51磁塞法(magnetic plug)在润滑系统上装有磁塞装置捕集发动机和齿轮传动单元的磨屑,监测其“健康”状况。所得的磨屑尺寸从约100 m到34 mm。一般从润滑剂中捕集到的磨屑尺寸在1100 m。铁谱分析磨粒磨损或犁沟作用-磨屑具有螺旋状 或卷曲状棒状磨屑来自加工刀纹上掉下来丝状磨屑 灾难
6、破坏混入了较硬的磨粒、切屑异常磨损磨粒切割磨粒磨损-表面有压坑、沟槽、条痕疲劳磨损-块状、球状、磨屑、表面裂 纹、点坑、剥层(层状、粗厚磨屑)粘着磨损-划痕、回火色、锥刺、麻 点、鳞尾、鳞状磨屑正常磨损的磨屑呈片状腐蚀磨损-薄膜或微粒 反应生成物、 磨屑呈球状光谱分析(油样分析)推断磨损部位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可分析几十种元 素 只适用小磨屑1。于是实际的形成摩屑的能量为Eb=KEb,所以1) 1(nkEEebe如果令ER为磨损的能量密度,即磨损单位体积所消耗的能量,则 hsEyR磨损体积摩擦功从而得RyEshdsdh (4.10) (4.11) 式中:y为单位面积上的摩擦力;s为滑动距离;h
7、为磨损厚度;dh/ds为线磨损度。 由于ER是磨损单位体积所需要的能量,而Ee是摩擦一次材料单位体积所吸收的能量,需经过n次才形成磨屑,于是eRnEE考虑到接触峰点处产生变形的体积即储存能量的体积Vd比被磨掉的体积Vw大,若令 ,因而可得 dwVVeRnEE (4.12) 将式(4.10)代入式(4.12),则得 1) 1(nknEEebR由于形成磨屑需要很多次摩擦,即n1,上式可改写为: 1nknEEebR(4.13) 式(4.13)建立了摩擦次数n和磨损所需的能量密度ER与形成磨屑的能量密度Eb之间的关系。为了计算线磨损度可将式(4-12)代入式(4-11)。这样RynEdsdh(4.14
8、) 或将式(4.13)代入式(4.14),得beynEnkdsdh 1 (4.15) 以上各系数K、 和 都与摩擦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组织结构有关,临界摩擦次数受载荷大小和材料吸收与储存能量能力的影响。此外,摩擦中能量积累能力还取决于储存体积,后者又与接触峰点的微观几何有关。Rabinowicz(1965年)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粘着磨损中磨屑的形成。他指出:磨屑的形成条件应是分离前所储存的变形能必须大于分离后新生表面的表面能。据此,Rabinowicz 分析了Achard模型中半球形磨屑在塑性变形和形成粘着结点所储存的能量,得出单位体积的储存能量e为2磨屑分离条件Epes22 (4.16) 式中:p
9、s为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时的表面压应力;E为弹性模数。如果磨屑沿接触圆半径a的平面分离,分离后单位面积的表面能为,则磨屑形成条件为2232232aEpas(4.17) 由弹性接触理论可知:对于金属材料而言, ,其中H为硬度,所以得Hps31254HEa或 2HkEa(4.18) 系数K应根据磨屑的形状来确定。事实上,在摩擦过程中表面还存在其它形式的能量,因而磨屑的尺寸在未达到式(4.18)之前就已经与表面分离。所以,式(4.18)中的a值应当作为磨屑的最大尺寸,即2HkE (4.19) n4.2.1 磨粒磨损的形式n 磨粒磨损有二体和多体磨粒磨损两种形式: 1二体磨粒磨损 一个磨粒相对一个固体表面
10、运动而产生的磨损称为二体磨粒磨损(如图4.3a所示)。当磨粒运动方向与固体表面接近平行时,磨粒与表面接触处的应力较低,固体表面产生擦伤或微小的犁沟痕迹。如果磨粒运动方向与固体表面接近垂直时,常称为冲击磨损。此时,磨粒与表面产生高应力碰撞或冲击,在表面上磨出较深的沟槽,并有大颗粒材料从表面脱落。冲击磨损量与冲击能量有关。 图4.3 (a)二体磨损 4.2 磨粒磨损n大多数的多体磨损主要是三体磨损(如图4-3b所示)。如外界磨粒移动于两摩擦表面之间,类似于研磨作用,称为三体磨粒磨损。通常多体磨损的磨粒与金属表面产生极高的接触应力,并往往超过磨粒的压溃强度。这种压应力使韧性金属的摩擦表面产生塑性变形
11、或疲劳,而脆性金属表面则发生碎裂或剥落。 图4.3 (b)三体磨损对磨粒磨损机理解释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 1微观切削 认为由法向载荷将磨料压入摩擦表面,而滑动时的摩擦力通过磨料的犁沟作用使表面剪切、犁皱和微量切削,产生槽状磨痕。 2挤压剥落 对于塑性较大的材料来说,磨料颗粒在载荷的作用下,嵌入摩擦表面而产生压痕,从表面层上挤压出剥落物。 3疲劳破坏 由于磨料的颗粒作用,摩擦表面层在循环接触应力的作用下,表面材料因疲劳而剥落。磨粒磨损机理属于磨料的机械作用。4.2.2 磨粒磨损机理n最简单的磨粒磨损计算方法是根据微观切削机理得出的,见图4.4。 图4.4 微观切削磨粒磨损模型设磨粒为形状相同的圆
12、锥体,半角为,压入深度为h,则压入部分的投影面积A为22tanAh 如果被磨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为s,每个磨粒承受的载荷为W,则22tanssWAh (4.20) 当圆锥体滑动距离为s时,被磨材料移去的体积为 。若定义单位位移产生的磨损体积为体积磨损率 ,则磨粒磨损的体积磨损率为dsdV2tantansdVWhds (4.21)2tanVsh由于受压屈服极限s与硬度H有关,故HWkdsdVa (4.22) 式中:ka为磨粒磨损常数,根据磨粒硬度、形状和起切削作用的磨粒数量等因素决定。应当指出,上述分析忽略了许多实际因素,例如磨粒的分布情况、材料弹性变形和滑动前方材料堆积产生的接触面积变化等等,因
13、此式(4.22)近似地适用于二体磨粒磨损。在三体磨损中,一部分磨粒的运动是沿表面滚动,它们不产生切削作用,因而式(4.22)中的ka值应适当降低。 综上所述,磨粒磨损机理属于磨料的机械作用。磨粒磨损主要与磨料的相对硬度、形状、大小、以及磨料与被磨表面的机械性能有关。因此,为了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应尽量减少微观切削作用。 磨粒磨损的机理是磨粒的犁沟作用,即微观切削过程。因此,摩擦材料硬度以及它和磨粒的相对硬度在磨粒磨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室中研究磨粒磨损通常是将试件材料在磨料纸上相互摩擦。虽然由于略去了冲击、腐蚀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验室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存在差别,但它反映了磨粒磨损的基
14、本现象和规律,所得的结论仍十分有用。4.2.3 磨粒磨损的影响因素n1材料的硬度 研究表明硬度是表征材料抗磨粒磨损性能的主要参数,并得出结论:对于纯金属和各种未经热处理的钢材,耐磨性与材料硬度成正比关系。 对磨粒磨损来说,通常采用相对耐磨性R来衡量材料的抗磨损能力,相对耐磨性的定义为:fsEER (4.23) 式中:Es为试件材料的耐磨性,按式(4.5)或式(4.7)测量后计算得到;Ef为基准耐磨性,它是以硬度为 H0=2290 kgf/mm2的钢玉为磨料时的含锑铅锡合金材料的耐磨性。如图4.5所示,由于退火钢的硬度与含碳量成正比,因此,钢的磨粒磨损耐磨性与含碳量按线性关系增加,并可用下式表示
15、:HR21074.13(4.24) 图4.5 相对耐磨性与材料硬度的关系 n用热处理方法可以提高钢的硬度,也可提高钢的耐磨性。如图4.6所示,图中每条直线代表一种钢材,含碳量越高,直线的斜率越大,而交点表示该钢材未经热处理时的耐磨性。明显看出:采用热处理增加耐磨性的效果较弱,变化的斜率明显较含碳量的直线要平缓。 图4.6热处理对耐磨性的影响 热处理对钢材耐磨性的影响可以表示为:)(ppHHCEE(4.25)式中:Hp和Ep为退火状态下钢材的硬度和耐磨性;H和E为热处理后的硬度和耐磨性;C为热处理效应系数,其值随含碳量增加而增加。n虽然通过塑性变形使钢材冷作硬化能够提高钢的硬度,但却不能改善其抗
16、磨粒磨损的能力。等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磨粒磨损的耐磨性与冷作硬化的硬度无关的原因是:因为磨粒磨损中的犁沟作用本身就是强烈的冷作硬化过程。磨损中的硬化程度要比原始硬化大得多,而金属耐磨性实际上取决于材料在最大硬化状态下的性质,所以原始的冷作硬化对磨粒磨损无影响。此外,用热处理方法提高材料硬度一部分是因冷作硬化得来的,这部分硬度的提高对改善耐磨性作用不大,因此用热处理提高耐磨性的效果不很显著。n 综上所述,提高钢材硬度可采用改善材料成分、热处理或冷作硬化等三种方法。而材料的抗磨粒磨损能力与冷作硬化方法有关,所以必须根据各种提高硬度的方法来考虑耐磨性与硬度的关系。n2相对硬度由图可见:为了防
17、止磨粒磨损,材料硬度应高于磨料硬度。通常认为H0/H0.7时只发生轻微的磨拉磨损。n磨料硬度H0与试件材料硬度H之间的相对值对磨粒磨损的影响规律如图4.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磨料硬度明显低于试件材料硬度,即H0(1.31.7)H,磨损量随磨料硬度迅速增加。如果磨料硬度远高于材料的硬度时,将产生严重磨损,之后磨损量不再随磨料硬度变化。 当金属硬度大于磨料硬度时也会被磨损,这是由于磨料压入金属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相对硬度,同时与磨粒的形状有关。所以讨论磨粒磨损性能时,除材料的硬度和材料与磨粒的相对硬度之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1)磨粒尺寸 磨损量与材料的颗粒大小成正比,但颗粒大到一定值以后,
18、磨粒磨损量不再与颗粒大小有关。 另外,磨粒的的形状和尖锐程度对磨损也有明显的影响。3其他影响因素(2)载荷外载荷对各种材料的磨粒磨损有显著影响。图4.8说明线磨损率与表面压力成正比。当压力达到转折值Pc时,线磨损率随压力的增加变得平缓,这是由于磨粒磨损形式转变的结果。各种材料的转折压力值是不同的。图4.8线磨损率与表面压力的关系 (3)重复摩擦次数 图4.9给出重复摩擦次数与线磨损的关系。在磨损刚发生时,由于磨合作用使线磨损率随摩擦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表面粗糙度得到改善,随后磨损趋于平缓。图4.9线磨损率与重复摩擦次数的关系 (4)滑动速度如果滑动速度不大,不至于使金属发生退火回火效应时,线
19、磨损率将与滑动速度无关。n当两零件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平,发生的是点接触。通常摩擦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只有表观面积的0.10.01%。对于重载高速摩擦副,接触峰点的表面压力有时可达5000MPa,并产生1000C以上的瞬时温度。而由于摩擦副体积远大于接触峰点,一旦脱离接触,峰点温度便迅速下降,一般局部高温持续时间只有几个毫秒。摩擦表面处于这种状态下,润滑油膜、吸附膜或其它表面膜将发生破裂,使接触峰点产生粘着,随后在滑动中粘着结点破坏。这种粘着、破坏、再粘着的交替过程就构成粘着磨损。n 虽然有关粘着机理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观点,但是粘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一认识是相当一致的
20、。 4.3 粘着磨损按照磨损的严重程度,粘着磨损可分为:1)轻微粘着磨损 当粘结点的强度低于摩擦副金属的强度时,剪切发生在结合面上。此时虽然摩擦系数增大,但是磨损却很小,材料迁移也不显著。2)一般粘着磨损 当粘结点的强度高于摩擦副中较软金属的剪切强度时,破坏将发生在离结合面不远处较软金属表层内,因而软金属粘附在硬金属表面上。 3)擦伤磨损 当粘结强度高于两金属材料强度时,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软金属表层内,有时也发生在硬金属表层内。迁移到硬金属上的粘着物又使软表面出现划痕,所以擦伤主要发生在软金属表面。 4)胶合磨损 如果粘结点强度比两金属的剪切强度高得多,而且粘结点面积较大时,剪切破坏发生在一个
21、或两个金属表层较深的地方。 4.3.1 粘着磨损的种类4.3.2 粘着磨损机理图4.10 简单的粘着磨损模型选取摩擦副之间的粘结点面积为以a为半径的圆,每一个粘结点的接触面积为a2。如果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则粘结点承受的载荷为:saW2(4.26) 式中:s为软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n简单的粘着磨损可以根据图4.10所示的模型求得,它是由Archard(1953年)提出的。n设粘结点沿剪切平面被破坏。因为在峰部受压时已经变形,所以迁移的磨屑近似可认为是个半球,半径为b。当滑动位移为 2a时的磨损体积为 。因此体积磨损率可写为332bsWabaababdsdV332323233(4.27) 由于
22、并非所有的粘结点都形成半球形的磨屑,引入粘着磨损常数ks,则Archard给出的粘着磨损的公式为:ssWkdsdV3(4.28) 表4.2 几种润滑剂的ks值(四球机实验,载荷400N,滑动速度0.5mm/s) 润滑剂摩擦系数f磨损常数ks当量齿轮寿命总转数工作时间干燥氩气0.510-2102秒干燥空气0.410-3103分汽油0.310-5105时润滑剂0.1210-7107周润滑油加硬脂酸(冷却)0.0810-9109年标准发动机油0.710-101010年表4.3 几种材料的粘着磨损常数ks值销盘磨损机实验,空气中干摩擦,载荷4000N,滑动速度1.8mm/s) 摩擦副材料摩擦系数f磨损
23、常数ks软钢-软钢0.610-2硬质合金-淬火钢0.6510-5聚乙烯-淬火钢0.65 10-7nRowe在1966年对Archard公式进行修正,他考虑表面膜的影响以及切向应力和边界膜解附使接触峰点尺寸的增加,得出粘着磨损的体积磨损率为: smWfkdsdV212)1 ( (4.29) 式中:km为与材料性质有关的系数;为常数;f为摩擦系数;为与表面膜有关的系数;s为受压屈服极限。实验研究表明:磨损量与滑动距离成正比的结论基本上适合于各种磨损条件。而磨损量与载荷的正比关系只适合于一定的载荷范围。例如,钢对钢摩擦时,当载荷超过H/3时,磨损量将随载荷以指数形式增加。磨损量与材料硬度成反比的关系
24、也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特别适合于磨粒磨损。 n1载荷与速度 实验表明:单单是载荷或者速度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粘着磨损的唯一原因,它们两者的影响是相关的。当速度与载荷的乘积(即pV值)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粘着磨损,如果它们的乘积很大则会发生严重的粘着磨损胶合。载荷与速度的乘积与摩擦副间传递的功率成正比,因此可以认为,材料一定的摩擦副传递的功率是有限的。工程中常常要限制摩擦副的pV值。4.3.3 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npV值与摩擦副传递的功率成正比,也就是与摩擦损耗的功率成正比,因为它越大,摩擦副间耗散的能量就会越多,因此摩擦过程中,这些能量产生的热使表面温度升高。但是,产生的热量在接触表面间不是均
25、匀分布的,大部分的热量产生在表面接触点附近,形成了半球形的等温面。在表层内一定深度处各接触点的等温面将汇合成共同的等温面,如图4.12所示。图4.12表层内的等温与梯度线 图4.13温度沿深度的分布 图4.13是温度沿表面深度方向的分布。摩擦热产生于最外层的变形区,因此表面温度s最高,又因热传导作用造成变形区非常大的温度梯度。变形区以内为基体温度v,变化平缓。 表层温度特性对于摩擦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破坏影响很大。表面温度可使润滑膜失效,而温度梯度引起材料性质和破坏形式沿深度方向变化。2表面温度n图4.14是Rabinowicz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量金属迁移量后,给出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摩擦 原理 磨损 理论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