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_徐梓淇_第一章生态公民的理论与特征_34_67.docx
《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_徐梓淇_第一章生态公民的理论与特征_34_6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_徐梓淇_第一章生态公民的理论与特征_34_67.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生态公民的理论与特征公民身份理论是以公民为出发点,对公民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各种关系的概 括与总结,以及公民对这种关系认知与实践的归纳。公民身份无不带有时代的深 刻烙印,每一时代的公民身份都是同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特征的凸显。可以说, 公民身份理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时 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 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西方学者布莱恩特纳也认 为,公民身份的现代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不断扩张的、为各种冲突和斗争 动力所推进的波澜公民身份是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运动,任何出于排斥目的 而建
2、立起来的各种特殊条件已越来越难容于现代政体的基础。”2因此,研宄生态 公民的内涵、特征必须追溯公民身份理论的时代变迁及发展过程。从公民身份理 论的发展历程中可知,生态公民是西方社会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 延伸与深化,同时也是公民身份在全球化及生态文明时代的典型形态。第一节从公民到生态公民的发展演变公民身份概念源于古希腊,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 先后出现了共和主义公民及自由主义公民两大流派,并由此在当代衍生出世界公 民身份、女权主义公民身份及生态公民等多种形态。而每一种公民身份流派和形 态的产生都是对另一种流派和形态的继承与挑战,在继承与挑战中,公民身份的 内涵及边
3、界不断丰富、拓展,其对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和 延伸。一、归属与参与相结合的古典公民身份理论“公民”(citizen)词源自希腊语词汇“城邦”(polis)。罗马时代,Polis 被翻译为拉丁文的“civis”,意为城邦(civitas)的一个成员,后又演变为英 语“公民”(citizen)。因此,公民的原义为“属于城邦的人”,强调个体对共同 体的义务及公民品德。古典时期公民身份理论盛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的斯巴达和雅典以及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的近500年时间,核心是关于公民与城邦或国家的关系,主要 体现在归属和参与两个方面。古典公民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和古
4、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对于公民的归属性,古希腊人认为公民属于城邦,城 邦也属于公民;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全体公民也属于城邦。他们认为公民与 城邦这种特殊关系是在氏族向城邦演进过程中,由于血缘和宗教的关系,氏族成 员所保留下来的一项“历史权利”。亚里士多德在颂扬丰富多彩的希腊政治文明 同时,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极端整体主义和雅典民主极盛时期的极端化倾向进行 批判,对“城邦的人”与“人的城邦”的古希腊公民身份进行分析研究,开创了 公民共和主义身份理论的先河,对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做出了著名的判断:“(一)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 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
5、给自足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3在 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城邦描述成“最完善的人类政治社群”,是人与人 至善的有机共同体,强调了公民对城邦的归属感。他生动地将城邦描述为“一种 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一一所有 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 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他 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 即政治社团。” 4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公民思想,即“国家是人们为 了实现最合乎道德的生活而联合起来的集体。一群人共
6、同生活所采取的生活方式 取决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打算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而反过来国家的目的 将决定谁可以成为它的成员以及成员个人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 3西塞罗关于国 家的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公民身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西塞罗将国家称为“共和 国”,并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随意 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6。 强调共和国的公共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对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也 体现了他对公民与国家同一性、归属性的认识。但同时西塞罗又突破了古希腊城 邦概念的狭隘界限,把国家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将“人民”概念引
7、入到“共 和国”概念之中,为公民权设立了更为宽泛的边界,较古希腊时期公民对国家的 归属性、依附性有了进一步发展,既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归属,也重视公民的自由。根据罗马万民法的规定,公民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由权、公民权和家 庭权。只有同时享有这三种权利的人才是完整的公民。对于古典公民的参与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获得公民资格的人数量仅占城 邦总人口的一小部分,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主要体现在对城邦 或国家、社会的政治参与以及财富分享。他提出只有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公民资格的获得也因此而具有了神圣性。公民享有参与城邦 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利,城邦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由公民集
8、体讨论决定。亚里士多德 指出“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7他还认为财富和出 身是获得公民资格重要前提,“就财富而言,一方面,由于公民都必须投身公共 事务,因此他们必须要有保证生活无忧无虑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财富可以使 公民在战时自我武装,保卫国家。而出身则可以保证公民的品德和他们对国家的 忠诚。”8西塞罗深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认为所有公民都 有权参与国家事务,公民的最崇高职责是参与政治生活;而且他要求国家必须建 立在一套为所有公民接受同时又制约所有公民的法律的基础上。与亚里士多德不 同的是,西塞罗认为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权利。二、从
9、德性到法治的近代公民身份理论公元5世纪后,随着中世纪封建君臣统治关系的形成,公民身份观念日益淡 化并逐渐被“臣民”取代。公元1500年左右,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14世纪 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的蓬勃发展,“臣民”观念逐步被铲除,公民身份理 论在近代又开始复苏并逐步扩大。以马基雅维利、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等为代 表,推进了公民身份理论由德性到法治以及由民主到宪政的转变,实现了公民古 典共和主义到民主共和主义的发展、近代共和主义到宪政共和主义的递进,以及 与古典自由主义的融合。马基雅维利站在古典与近代的历史转折点上,一方面总结继承了古罗马共和 国的共和制度和公民身份理论,同时也为近现代学者提
10、供了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 思想源泉。马基雅维利认为公民身份理论的核心是美德,他把人性作为其思想的 前提,通过“公域和私域的界分来突出和强调公共利益的至上和完善的公共生活; 而要想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和对公共生活的追求不仅需要公民德性支撑, 而且要考虑公民的人性;同时只有在公民投身公共生活和追求公共利益的进程中, 才能规范人性恶的一面,使公民的素质得到升华,从而养成公民的德性。9布莱 恩特纳评论道:“在他(马基雅维利)看来,一个国家要能维持军事上的安全 和共和形式的政府,关键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良善的公民身份。马基雅维利还 对自由特别推崇,他说:“对这样一个城邦来说,自由的名称意味着多么伟大的
11、事情吗?人们听到自由这两个字会多么高兴吗?自由的力量是什么也压制不了 的,岁月也无法把它消泯;一位君王的功勋无论有多大,也不可能补偿自由的损 失。” 11卢梭不仅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有关公民理论的思想,并且将共和主义与民 主主义联结在一起,开创了民主共和主义的先河。他宣称:“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12公意是自由的表征,只有建立在公意基础上的国家才有公民自由可言。而公意又必须以公民的美德作为基础。卢梭非常希望建立 一个由拥有美德的公民所组成的国家。公民与共和国是卢梭公民身份理论的核心 主题。他认为公民是自由平等的人格理想,城邦式的共和国是造就公民的共同体。 在爱弥尔中,卢梭
12、通过分析人类的自然状态与公民状态、私域自由与公域自 由揭示了公民的道德本质。卢梭的理想是复兴古典共和主义的公民国家和德性政 治,他的社会契约理论把公益作为道德的基础,强调“社会公约意味着我们每个 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 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与马基雅维利和卢梭重视公民身份的德性不同,以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 宪政共和主义者更强调公民的法治建设。他们更关注如何把抽象理论变成现实, 将共和精神真正融入制度之中并付诸实施。他们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权利与 权力、责任与义务的矛盾问题,以尊重合理的私人利益为基础,倡导更加合乎现 实
13、的新的德性观念。美国的制宪者认为“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罗马共 和国的衰落使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公民的德性并不完全可靠,必须有严格的 宪政制度才能保证公民美德的维持、激发和促进。洛克提出法与有限政府的理论, 构建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有限政府体系,以宪法来规范公民间、公民I政府间的 关系,化解自然状态与专制主义的二难困境。洛克认为,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 自由的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公民政府,实现从自然状态向政治社会的过渡,而过 渡的途径就是人们订立契约。洛克认为:“政治社会或公民社会是借助契约和赞 同所提供的相互关系而使自然状态的不便和不足得以发生改变的领域。”15“法 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
14、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 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16孟德斯在1784 年发表的论法的精神中,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一宏观角度,探寻法与人类社 会、政治、公民的关系,他的许多观念被狄尔泰称为“理性与自由的法典”。孟 德斯鸠认为只有法治才能使“各种权力彼此和谐地处于平衡状态”,并由此“促 进国家和居民的精祌和物质福祉。”17他强调必须从法治建设的源头来防止公民滥 用权利和自由,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 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否则,法治 国家便无法建立并得到保障。”18 “
15、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 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也就 不再享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9三、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三位一体的现代公民身份理论在20世纪中期,福利国家己经赢得人们的广泛信任,并逐渐成为政治话语的主流。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从分析公民身份入手,探讨战后 福利国家的历史、社会根源及道德和政治理由,于1949年发表了 “公民身份与 社会阶级”的演讲,把公民身份看作是一项有关平等的原则,认为公民身份主要 由公民的要素(civil element)、政治的要素(poli
16、tical element)和社会的 要素(social element)三大部分组成,与此相对应的是,公民所享有的权利由 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大权利组成。其中,公民权利产生于18世纪,相对应的机构是法院;政治权利发端于19世纪,相对应的机构是国会和地方议 会;社会权利发展于20世纪,相对应的机构是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马歇尔指出,对于公民身份的三分法,“历史的分析要比逻辑的分析更加清晰”, “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 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司法权利(right to justice)”。这 种以自由为诉求的权利不同
17、于其他类型的权利,因为它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程序 正义性,并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确认和维护所有成员的权利。政治的要素指“公民 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社 会的要素指的是“从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 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 M马歇尔关于公民身份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对公民世界进行了 客观的描绘,阐明了公民的性质以及公民身份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明确了公民的 人生规范和价值,界定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详 细阐述了公民身份与阶级之间以及社会的综合性特征:关于公民身份与阶级之间 关系的
18、特征,主张公民身份是一种包含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单位,而社会阶级则是 一个不平等的体系;关于公民身份的社会综合性特征,认为公民身份“创造一种 对共同体成员身份的直接感觉,这种感觉建立在对被当作共同财富的文明的忠诚 之上。这种忠诚是拥有权利并被共同的法律所保护的自由人所赐予的”21,也就 是要求社会服务具有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其三,系统分 析了公民身份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马歇尔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是公民身份发展的 主要背景,公民身份的发展与形成是福利国家与工业资本主义之间充满冲突但却可控的功能性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福利国家成长倾向于开化资本主义。”22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自提出之日
19、起就在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 少学者将马歇尔的论著视为现代公民理论的开山之作,是对现代公民身份最广泛、 最深刻的论述。当代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马歇尔首先是因为 其杰出的公民身份著作而为人们所牢记的,其经典著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 持续影响了大半个世纪。” 23英国学者帕特里夏休伊特也评论:“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出自一位有杰出原创性和崇高思想的思想家之手,我己经记不起第一次 阅读它时的感受。很久以前,我就为马歇尔的核心论点所吸引。”24英国莫里斯罗 奇认为:“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理论中一直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直到英国社 会学家T.H.马歇尔在1949年的一些演讲和次年首发的文
20、章中将公民身份放在 公民身份和社会阶级的经典讨论中。” 25马歇尔关于公民身份的演讲和研宄在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关于公民身份的理论成为20世纪西 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引发了西方社会重新燃起对公民身份的研 究热潮,推进了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现代复兴。罗奇曾说:“社会学对于公民身 份的少量研宄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马歇尔对于这个主题的思考。”虽然马歇尔的 演讲和研究关注的大部分是有关英国的经验,但他的参照系潜在地具有普遍性, 并且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整个西方社会的社会学中。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 社会学家本迪克斯(ReinhardBendix,1964)、帕森斯(Ta
21、lcott Parsons, 1970) 等一些著名学者就借鉴和发展了马歇尔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形成、以及对西方现 代化过程的分析。福利国家的社会史和对于战后德国社会和政治的杰出研究同样 从马歇尔的分析中汲取了思想资源。马歇尔对于英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公民身份的 中立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及蒂特莫丝的理想式集体主义立场,帮助界定了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政策研宄。26马歇尔的理论发表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尽管马歇尔理论在 公民身份研宄方面做的开创性贡献毋庸置疑,但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马歇尔对 以后公民身份发展的复杂性是难以预见的。当代复杂的公民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了 马歇尔所设定的经典范式。四、
22、当代生态及多元的公民身份理论传统的公民理论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为解决政治、社会重要议题提供了有 力的载体。但在20世纪的后期,全球化浪潮、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以及以生态运 动、女性主义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等为表现形式的新社会运动对传统公民身份理 论提出了挑战,不断为现代公民理论的内涵和边界进行扩容,使公民身份呈现出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影响较大的有生态公民身份、性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 科技公民身份等。当马歇尔在1949年提出社会权利,并将其视为是“公民形态 的历史终结”时,可能没有想到全球化及其伴随的生态问题和新社会运动,当然 也不能想象还有一种全新的公民形态。然而正如伊利莎白密安(Elizabe
23、th Meehan)所说,一种新的公民身份正在出现,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世界主义的, 而是一种多样化的身份、权利和义务的内涵。27鉴于当代公民身份的复杂性和篇 幅限制,本文集中讨论生态公民的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己经成为政策文件、学术讨论和现实生活中最为热门的话题 之一。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人们都会从各个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来自环境 问题的压力。欧文*拉兹洛曾借助一组数字说明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当前,每 分钟有21公顷热带雨林丧失,50吨肥沃的表土被吹掉,以及12000吨二氧化碳 加进大气主要因为燃烧作为工业和商业燃料的35725桶油。每小时有 685公顷(1696英亩)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荒漠,
24、每天有250000吨硫酸作为酸 雨降落在北半球。”28这里所说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一种严重失衡状态。 个别情况下,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也会影响到局部甚至整个生态系 统的平衡,但是,由于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生态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可以 恢复到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平衡一失衡一再平衡的动态发展循环过程。然而,如 果失衡状态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得生态系统无法“再生”,出现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研宄报告显示,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主要归因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 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大量的增长和集聚、公民个人的非生态化生活 方式和日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越来越大所造成。29正如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公民 及其 培育 徐梓淇 第一章 理论 特征 _34_6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