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库-完整版测试题练习题模拟题带答案案解析.doc(3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班级 _ 学号 _ 得分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15*4=60分)1左传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27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这反映了A各诸侯国具有对周的朝贡义务B以鲁国为首的诸侯国自愿的道义举动C各诸侯国是在落实周礼中的规定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答案】B2我国历代都有朝会议政、廷议、集议、会议等制度,对内政、外交、军事、司法等事务进行议论,参加议论的人选视事情大小而定,或宰相会议,或九卿会议,或群臣集议,或有关部门商议。这种集体议政A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B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C方便了官员间相互监督D强化了官僚集团的权
2、力【答案】A【详解】集体议政的形式可以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作为决策时的参考,因此这种议政方式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故答案为A项。这一方式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这一方式不是为了监督官员,排除C项;这一方式没有改变官僚集团的权力,排除D项。3明洪武十三年九月(1380年),在朱元璋宣布永远废除宰相制度半年以后,一度设置过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处理等事务。“四辅官”的设置A牵制了日益权重的内阁B建立起了新的辅政制度C协调了政府各部门关系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负担【答案】D4墨子非儒篇中说鲁哀公迎孔子回国,席子摆的不对孔于不坐,肉类割得不正他
3、不吃。孔子这一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A礼B仁C中庸D德治【答案】A【详解】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大意是:以前选举的时候,权力掌握在举荐人手里,学子有应该被举荐的才能,而不能被及时举荐,那也没有办法。“前此选举”是指察举制或九品中正制,据“试之”“应试”等可以得出材料论述的制度是科举制。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科举制,察举制或九品中正制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D正确,B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并非王位世袭制,排除A。7“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段材料的观点是A力主实行分封制B反对推
4、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反对推行世袭制8在清朝,有一个由非正式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发展到“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并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而且是“威名所寄”的权力核心。它是指A枢密院B宣政院C内阁D军机处【答案】D【详解】枢密院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有实权,排除;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内阁是明代设立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C;根据“大臣兼职”“临时咨询机构”“权力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机要事务,但最终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D。9下列是史记中有关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
5、母少弟也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BCD10后汉书朱穆传载:“中常侍(注:官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该段材料说明东汉时期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得到初步解决B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C皇权旁落使专制集权制度受到冲击D皇权被分割使皇帝的政治地位下降【答案】B 【详解】材料中“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
6、滥骄溢,莫能禁御。”的信息表明东汉时期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故B项正确;东汉时期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没有得到初步解决,故A项错误;宦官专权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皇权没有被分割,故D项错误。11周代的礼制,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国家根本方针、组织制度,下至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与礼密切相关,都受到礼的制约。这说明周礼A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B礼仪繁杂涉及社会各层面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D已具备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答案】D【详解】“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时间不符合,排除A;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统治秩序,“礼不下庶人”,排除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礼制”
7、“上至国家根本方针、组织制度,下至社会成员的生活”“密切相关”等可知,周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调节和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故选D。12“(刘邦)慢而辱人。然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成功的原因是A不拘小节,性格豪放B兵多将广,有雄厚的实力C让异姓将领据地为王D封子弟为王,巩固刘家天下13北京地区在周朝属于燕国。下表是周朝燕国国君世系表(部分),它能够反映出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B分封制遭到破坏C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实行【答案】B【详解】表中一开始为公、侯,到了周朝后期都为王,可知诸侯称王,破坏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
8、由部分国君世系不能确定燕国一直是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用日常行为规范和音乐来对人的身份进行区分,划分等级,题干未体现国君和之下贵族应遵循的规范,C项不体现。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级官吏,题干仅有燕国国君,其下的卿未体现,D项错误。14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B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答案】D15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
9、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D【详解】材料中“封建帝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帝国“是西周。 父系家长制贯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封建帝国“不直接相关,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C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王幾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与”封建帝国“直接相关,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2题=40分)
10、1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
11、析其创新的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是行省制建立。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二重性;第三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一“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和所学可知是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以及加强统治需要。(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是犬牙交错。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和所学可知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3)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所学可知制
12、度创新要符合国情以及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
13、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 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
14、性。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和“入仕途径”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科举制、士族庶族的变化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方面来回答。(2)与中国唐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分析得出。近代西方文官
15、制度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 讲高考(1) 考纲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命题规律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
16、: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例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
17、,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 例2(2
18、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2.讲基础先秦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1)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A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
19、,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2) 君主专制的强化核心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20、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
21、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讲典例 【例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趁热打铁】(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
22、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
23、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 5.讲易错【题目】(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训练 题库 完整版 测试 练习题 模拟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