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教学案.doc
《国际经济学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教学案.doc(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暨南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案教学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总时数:36学时主讲教师:卜国琴主讲教师单位:学院金融学系时 间:2008年8月20日目 录概 要 3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其现代分析 8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8第二节 嘉图模型 11第三节 标准贸易模型14第四节 要素禀赋模型17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3第一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3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4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与产业贸易25第四节 重叠需求理论27第五节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28第三章 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30第一节 关税壁垒30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33第三节 出口鼓励政策 35第四章 贸易保护的根据3
2、6第一节 幼稚产业理论 36第二节 贸易条件恶化论37第三节 国市场失灵论37第四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38第五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40第五章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42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42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43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46第一节 资本的国际流动46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47第七章 国际收支分析49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49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54第八章 外汇和汇率 56第一节 外汇、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 56第二节 均衡汇率的决定58第三节 汇率决定理论 61第九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64第一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64第二节
3、弹性分析法64第三节 吸收分析法66第四节 货币分析法68第十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70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政策工具70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73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74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75概 要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与由此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国际围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与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主要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三、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要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
4、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三、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四、汇率决定理论;五、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六、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点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各种理论模型、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方法: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随着教学容的进展和深入,将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学总时数:68学时。教学参考书:1. 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
5、吴洪等译,清华大学,1998年版。2. 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版。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克宁等译,经济科学,2001年版。4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出版。5美 约翰威廉森,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马建堂等译,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6美 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琳娜、栾晔译,中国人民大学、大学,2001年出版。7薛敬孝、佟家栋、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2000年出版。8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1998年出版。
6、9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修订版),南开大学,2000年出版。10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社会科学院、高等教育,2000年出版。11惠昶,国际经济学,大学,2000年出版。12朱邦宁,国际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出版。13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2000年出版。14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1999年出版。15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2001年出版。16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1997年出版。17美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2003年出版。18美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2003年
7、出版。19美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20美 杰弗里萨克斯、菲利浦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三联书店,人民,1997年出版。21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1994年出版。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其现代分析(6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容和分析框架,在理论容上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基本问题:(1)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确定;(2)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3)贸易利益的分配。
8、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以课后作业方式考察)第 一 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2学时 )一、重商主义与其贸易观点简要介绍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保护主义的贸易观,这是斯密和加图为代表的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
9、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获益。见表1-1:表1-1 绝对优势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上表表明,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1小时的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6加仑的葡萄酒,但在英国只能生产1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4码布,但在英国可生产5码布。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英国则在布匹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因为它们生产这些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即劳动量绝对地低于对方国家。按照绝对利益理论,两国具有了开展贸易的基础。如果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交换英国的6码布,这样,葡萄牙获利2
10、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的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只能用6加仑葡萄酒换4码布)。同样,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如在国生产需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30码布,这样英国获利24码布或节省了大约5个小时的劳动。可见,通过国际分工,然后按适当比例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用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加以解释,即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时仍存在贸易的情况。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基
11、础和贸易所得。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于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这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劣势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则双方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这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反过来,另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优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
12、进口其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见表1-2:表1-2 比较优势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2表1-2与表1-1的惟一不同在于英国现在1小时劳动仅能生产2码布而不是5码布。因此,现在英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与葡萄牙相比均处于劣势。但是,由于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葡萄酒生产上仅是葡萄牙的1/6,而在布匹生产上是葡萄牙的1/2,因此,英国在布匹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葡萄牙在布匹和葡萄酒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葡萄酒的绝对优势(6:1)比布匹的绝对优势(4:2)大,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比
13、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并出口一部分去交换英国的布匹,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匹去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则两国都会在贸易中获利。下面我们来说明:在上例中,如果用6加仑(6W)葡萄酒仅仅换得取4码布(4C),葡萄牙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6加仑葡萄酒获得少于4码的布,葡萄牙将拒绝贸易。同样,如果用2码布仅仅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多于2码的布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拒绝贸易。我们假设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去换取英国的6码布,则葡萄牙可获利2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6加仑葡萄酒仅可换取4码布。英国同样可从贸易中获利
14、,因为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在国生产需要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生产12码布,英国用6码布交换了葡萄牙的6加仑葡萄酒。因此,英国获利6码布或者说节省了3小时劳动。以上我们假设两国是以1:1的比例进行交换,但是,这并不是交换双方均可获利的唯一交换比率。由于在葡萄牙国6加仑葡萄酒可以交换4码布(两者均需1个劳动小时生产),如果葡萄牙可用6加仑葡萄酒从英国换取多于4码的布,葡萄牙就可获利。另一方面,在英国国,6加仑葡萄酒=12码布(两者都需6个劳动小时生产),如果可以用少于12码的布从葡萄牙换取6加仑葡萄酒,则英国就可以获利。因此,双方互利贸易比率的围是:4C 6W 12C(或2/3
15、C2C)三、相互需求理论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主要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但忽视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需求的角度对比较利益原理做出补充。他认为嘉图虽然对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种商品比较成本的比率之间做出了规定,但并未说明在这个围具体的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为此,他提出相互需求理论加以解释。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的两种产品的国交换比率或比较成本决定两国两种产品交换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由两国国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必然是惟一的,这一比率究竟确定在什么水平上,取决于各
16、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如果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外国国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本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在上面的例子里,12单位布与4单位布的差(即8单位布)代表两国开展贸易的总利益。当交换比率离6W:4C(葡萄牙国交换比率)越近时,葡萄牙的贸易所得越小,英国的贸易所得越大。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6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6C时,葡萄牙获利2单位布,英国获利6单位布。当交换比率离6W:12C(英国国交换比率)越近时,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则与上面相反。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10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10C时,葡萄牙获利6单位布,英国
17、获利2单位布。四、要素禀赋理论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虽然证明了比较优势即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是互利贸易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20世纪20-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资源禀赋情况不同,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进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要素禀赋理论证明:一国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因为它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在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
18、密集型的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则相反。第 二 节 嘉图模型( 1.5学时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即建立一个212模型;(2)生产要素在国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3)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4)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5)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6)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二、模型的基本容1 绝对优势原理的例子与其模型。图1.1 绝对优势和贸易利益2 比较优势原
19、理的例子与其模型图1.2 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讲解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将二者进行比较。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在嘉图的理论中,假定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单纯以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193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原理。1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相对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
20、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根据由机会成本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可以使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利益。2机会成本递增与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中,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额外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机会成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当越来越多地增加某一种商品的产量时,必须使用从其他商品生产中转移出来的、相对于这种商品的生产技术特征而言效率较低的要素;(2)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下,当数量不断增加的一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变化较小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时,商品产出的增量趋于减少。嘉
21、图模型是建立在成本不变的假设之上的,将该理论置于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考察,比较优势原理所揭示的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在成本递增条件下依然成立,但嘉图所期望的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不复存在,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非完全分工的特点。见下图:图1.3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中,经济学家用更接近现实的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取代了嘉图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从上图(A)可见,当更多资源从小麦生产转移到布的生产中时,额外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S1点的斜率为1.0,表示当布的年产量为20单位时,多生产1单位布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为1单位。S0点的斜率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