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西方经济思想史.doc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西方经济思想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西方经济思想史.doc(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学说史绪论: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1、经济学economicsv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v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v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 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v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v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2、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v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2)经济学的成熟。v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v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v
3、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1)“经济”的出现。v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v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v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
4、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v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v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v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v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二、经济学说史内涵。v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
5、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v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v 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经济学思潮、思想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第一章 古代经济思想v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v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即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为经济学前史。一、古希腊经济思想economic thoughts of anc
6、ient Greece1、古希腊的经济思想背景v 古希腊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起基于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哲学传统的经济概念和思想的出现。v 主要代表为苏格拉底的门生色诺芬、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v 苏格拉底传统的古典希腊思想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完全不带有神话因素。这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先此或同时的古代文明思想的特征。它摆脱了宗教的圣洁规范性,转而依靠理性。v 其经济思想是以理性为基础,所以和伦理观念总是分不开,经济从属于伦理。苏格拉底创始的道德哲学苏格拉底认为:v 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是道德的生活,是伦理的范畴。v 一般地认为财富和美德是不相容的。
7、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反对一切财富。 他们反对的是过多的财富,对节制的财富不但不反对,而且认为它是必要的,是达到主要目的的不可少的手段。 因为为了成就最高的善,一个人必需具有普通公民所必需的生活手段。v 他们所着意强调的是:财富是手段,绝不应是目的。2、色诺芬及其经济论。v 曾以雇佣兵身份参加过小居鲁士(前423?前401)对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战争,后来,在小亚细亚加入斯巴达军队。v 公元前386年安塔尔基达斯和约签订后,色诺芬迁移到奥林匹亚附近伯罗奔尼撒地区他的领地居住,亲自经营庄园,并从事创作。(2)著作介绍。v 经济论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的经验而写成的,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论述经济
8、的著作。 全书采取苏格拉底与克利托布勒斯对话这一文学形式写成,实际上是色诺芬本人的见解。 典型地表现出奴隶主经济思想的特色。 探讨奴隶主经济任务与如何经营奴隶制经济的问题,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v 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论述与奴隶经济制度有关的问题,诸如奴隶主的经济任务,财产的经营与管理,奴隶的管理与训练,管家人的挑选和培养等; 另一部分涉及生产力问题,例如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农业耕作技术问题。(3)产业思想。v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的职业。v 农业是
9、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物质基础。农业繁荣,百业兴旺;土地荒芜,则百业凋零。v 他对手工业抱着鄙视的态度。v 色诺芬认为,商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使人们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v 色诺芬依据市场上出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了解到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也意识到由供求变动而产生的价格变动会影响到社会劳动的分配。(4)价值、财富与分工。v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v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v 色诺芬从使用
10、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社会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v 他所规定的奴隶主的经济任务,是更有效地剥削奴隶,以增加由奴隶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收入。3、柏拉图及其理想国。v 他拥护斯巴达的贵族政体,反对雅典的民主制。v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逃离雅典,周游各地,到处为贵族政体辩护。v 公元前 388年回到雅典,创办“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在此讲学,直到死去。(2)著作介绍。v 柏拉图的著述很多,其中和经济学有关的两部著作是理想国和法律篇。v 在理想国中,他看到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动摇着奴隶制度,主张通过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
11、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v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则主张平分土地,归属各居民户。 居民不能将遗产再行分割,也不准出售或用其他方式进行分割。 城邦国家也不能运用政治权力来分割地产。 他试图用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来保持奴隶制国家的稳定和和平。(3)分工思想。v 柏拉图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成立国家。v 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工作,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较好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担任哪种行业和职务,应取决于人们的天性。 他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分裂为
12、阶级的基础,而分工又被视为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v 社会上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都被说成是合理的和自然的。(4)理想国家组织v 柏拉图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论述了理想国家的组织。v 设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 执政者阶层(哲学家)、 保卫者阶层(战士)、 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 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组成阶层内。v 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家的国土不应过大,也不要过小,应保持一定的土地面积。一国的人口应与土地保持比例,人口不应过多,也不要过少。 他认为一国人口以5040人最为适当。此数除了11之外是1
13、12诸数都可除尽,便于执政者用各种方式组织一国的国民。(5)“共产主义”v 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v 哲学家和战士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应实行共妻共子,结婚男女都必须住在公共宿舍,在公共食堂进食,从而才能最终使国家获得永久和平,保持全国团结一致。v 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共产主义”,是在奴隶主阶级内部消灭财产私有制,借此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奴隶制度。(6)产业思想v 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 但他又认为雅典人只应从事农业。 国家应该从农业取得收入,因为只有从农业取得收入,才会使人们不至为了获利而把财产的本来目的抛弃
14、掉。v 在理想国中商业是必要的,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这种不体面的行业。他主张制定法律使商人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v 他意识到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更反对放款和抵押放债,其目的在于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侵吞奴隶主阶级的剩余产品和侵蚀奴隶制自然经济。4、亚里士多德。v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v 公元前343年,他受聘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v 公元前323年,雅典掀起反马其顿的运动,他便离开雅典,避难于埃维亚岛,后死于该地。(2)著作介绍。v 西方古代
15、经济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得到最高发展。v 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名著中。v 在政治学中提出了同柏拉图不同的理想国家组织。他希望在加强奴隶阶级中等阶层的势力的情况下,组织有限的奴隶主民主制来巩固奴隶制度。v 在伦理学中指出,交换的各种物品原是不等的,但在交换中必须是一种均等关系。他发现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存在着等同关系。(3)交换思想v 他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v 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
16、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v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v 对属于货殖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采取否定的态度。(4)奴隶制思想。v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时,竭力证明奴隶制度是自然的和合理的制度。v 亚里士多德经常应用自然观念说明事物的合理性与否。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事物的本性。v 他把奴隶制度看作是出于自然的劳动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有的人宜于从事脑
17、力劳动,有的人宜于从事体力劳动。 从事脑力劳动者,能由精神运用而具有先知,他们自然是主人;而从事体力劳动者,只能用他的体力实现脑力劳动者的先知,所以自然地应该成为奴隶。二、古罗马经济思想economic thoughts of ancient Rome 1、古罗马的经济思想背景v 古罗马从公元前 264年开始,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希腊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罗马成为规模最大的奴隶主国家,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革命和蛮族的打击之下覆灭。v 同古希腊相同,古罗马也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靠武力侵略发展程度较高的古希腊等国家而形成奴隶制帝国,在经济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直接建
18、树。v 古罗马统治阶级力图用法律和政治来证明罗马帝国的合法性,维护统治地位。在政治和法律上作出重要贡献。2、法学家的经济思想v 古罗马对于经济思想的贡献,不来自农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而来自它的法理思想和法律。v “自然法”:自然法是一切规则的总和,它出自万物的本性,支配万物的行为。自然法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所接受的规律”。 他们利用自然法证明奴隶制度符合事物的本性,因而是自然的合理的。v 契约:罗马法学家研究了商品生产者的各种关系,诸如买卖、借贷、债务、契约和其他义务,承认个人地位,保障签订契约的自由,确认债权者有役使债务者的权利。 作为一切经济行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产权,影响很大。 3、农学家的
19、经济思想v 在农学作者中主要有大加图(前234前149)等。v (1)农业的地位。加图等都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首要的地位。他们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劝导罗马奴隶主要从城市回到乡村,亲自管理自己的农庄。v 罗马农学家都注意保持农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减少对市场的依赖,但有的农学家如加图也趋向于发展农庄的商品生产。v (2)对奴隶的态度。罗马农学家把奴隶也看做是只会说话的工具。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economic thoughts in the Middle Ages 在这个黑暗时期内,几乎说不上有什么经济思想。1、中世纪的经济思想背景v 作为欧洲中世纪开始时期的公元476年,标志
20、着西欧古代文明受到严重打击的开始。西欧社会在此后经历了长达500600年的黑暗时期:城市消失,手工业衰落,商业停顿,货币流通大大缩小,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v 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欧封建制社会经济的明显发展,开始于11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为统治的一体。在思想领域里,基督教义和教会思想成为时代的统治思想。v 一般所谓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指西欧封建社会盛期,自11世纪至15世纪,特别是13世纪前后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2、经院学派。Scholastic school 中世纪的所谓经院学派的思想是以1015世纪间,由传统的教义、教会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构成的混合体。教
21、会法规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规范化。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经院学者争论最多的是两大问题:v (1)“公平价格”:公平价格概念首见于罗马法学家著作中。 到中世纪中期,由于大商业的存在以及大量不等价交换现象的出现,公平价格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切而教会不得不过问的问题。 经院学者虽然在“公平价格”的观点上不尽一致,但都反对垄断。 根据罗马法,公平价格是指在某一阶段内不受行情变化影响的价格,实质上是指与价值相符的价格。“公平价格”的决定v 多数神学家主张价格应由市场确定。13世纪学者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明确宣称,产品售出时的价格即是公平价格。v 另一些学者认为,在法定价格条件下,市场价格方可视
22、为“公平价格”。有人甚至主张应由公共当局确定一切商品价格。v 关于成本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大阿尔伯特及其弟子托马斯阿奎那并未忽略。他们认识到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v 13世纪唯名论者J.邓斯司各脱(约12651308)主张,“公平价格”应包括成本、正常利润和风险。v “公平价格”理论也被应用于工资确定上。工资被视为劳动的价格。工资应能维持符合工人及其家属社会身份的生活水平。(2)高利贷。v 从古代以来高利贷一直是为人们抨击的制度。v 关于高利贷的定义,中世纪教会并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放贷取息明显与教义抵触,教会早在封建社会初期便曾明令禁止。v 早期的教会法规只禁止教士们取利。后来查理大帝扩及
23、于世俗人等;晚至14世纪初年,高利贷还是绝对违法的。v 到中世纪中期,教会也仍然在口头上反对高利贷,大肆宣讲高利贷的罪孽。v 但当时商品经济已相当发展,要完全禁止放贷取息已不可能。何况借债人除平民之外,还包括封建王公贵族,放债人也不仅仅是趁人之危的投机商。高利贷的合法化v 教会迫于经济现实,提出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允许收取利息:贷者因出贷蒙受损失;借主逾期不还;贷者因出贷而失去获利机会。v 借贷双方或将契约订得很短,造成逾期不还情况;或托言贷款风险大;或订立假入伙合同以收取利息。v 中世纪认为地租是合法收入,在德国地区曾出现以土地作抵押的贷款形式。契约期间贷款人收取地租,契约期满后再归还土地。这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收藏 精品 资料 西方经济 思想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