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论语》分类复习资料(教育观、学习观、仁、礼、孝、义、利、中庸、信、忠恕、政治观).docx





《名著《论语》分类复习资料(教育观、学习观、仁、礼、孝、义、利、中庸、信、忠恕、政治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论语》分类复习资料(教育观、学习观、仁、礼、孝、义、利、中庸、信、忠恕、政治观).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
2、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 负米百里之外。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曾点(曾参之父)鲁人。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孟懿子(鲁国贵族)。南宫敬叔(鲁国贵族)。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
3、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
4、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
5、儒”;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1、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他所吸收的学生中,论阶级身份以及资质,都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
6、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又有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既有资质高、品行好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又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还有品德较差的学生,诸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2、 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
7、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原文】 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
8、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n。 【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
9、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10、。”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先进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穷得没有办法。端本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了。” 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有许多不同的评语。对好学生,固然流露出喜悦之情、有赞赏之辞,但对他们也不乏批评、责备、指斥。例如:他对颜渊,曾多次称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611)【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11、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63),【译文】 “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但又批评他太听老师的话了,这对老师学问的增进,却未必有助益。先进114“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译文】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经常批评他行事处世比较鲁莽、憨直。公冶长57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
12、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但又很欣赏子路常常逆其意,敢于批评老师,而使自己能够时刻反省己之过失,因而可以少犯错误。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z 孔子对子贡,最欣赏他能言善辩,口材好,反应快。但子贡的缺点,就是骄傲自满,喜欢评论别人短长;显得不够谦厚,稍欠恕道。孔子经常教训他。子贡方(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1429)【译文】 子贡讥评别人。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施教有针对性【原文】 雍也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
13、“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原文】 阳货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
14、其士之仁者”(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卫灵公1510)。【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注释】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4.9)的“士”。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注释】施旧读去声。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夫音扶,f,文言中的提挈词。颜渊与子贡同是“问仁”,孔子对颜渊,只需教之以正确的修身之道即可。而针对子贡骄傲自满的弱点,孔子则要提醒他要有“推己及人”之道,指出结交“
16、贤师益友”的重要,因为子贡总是看不起别人。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 ;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 ;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 。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孔子虚怀若谷,善于从每个弟子身上吸取所长
17、,弥补不足。“回之信”、“赐之敏”、“由之勇”、“师之庄”,“贤于丘”,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3、 尊师爱生 真诚相待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孔子爱护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有关诗、礼的功课进度,比教授其它弟子要迟一些。他对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原壤夷俟”,坐立不合礼节,
18、举止不检点,孔子很不高兴,严厉批评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对他不勤力向学,对人又不礼貌,便“以杖叩其胫”,施之以“体罚”。【原文】宪问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害人精。”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释】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做没听见。大概这人是一位另有主张而立意反对孔子的人。夷俟夷,箕踞;俟,等待。孙弟同逊悌。宰
19、我曾反对孔子“三年之丧”的主张,孔子则直斥曰:“予之不仁也!”(阳货1721)“宰予昼寝”,孔子则批评他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510“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译文】宰我间道:“父
20、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便抢着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宰我退了出来。孔子道:“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注释】钻
21、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轮回。期同朞,音基。j,一年。稻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它来和“锦”为对文。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就是住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这里的“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22、是。”【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注释】杇音乌,w,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这里依上文的意思译为“粉刷”。何诛机械地翻译是“责备什么呢”,这里是意译。子曰以下的话虽然也是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所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区别。古人有这种修辞条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曾有所阐述(但未引证此条),可参阅。季氏比周朝天子左右的公卿还
23、富有,而冉求却“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还要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使之更加富有。孔子对此很不满意,便不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说:“非吾徒也”,又叫门人“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1117)。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译文】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又替他搜括,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道:“冉求不是我们的人,你们学生很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注释】周公有两说:(甲)周公旦;(乙)泛指在周天子左右作卿士的人,如周公黑肩、周公阅之类。聚敛而附益之事实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和十二年文。季氏要用田赋制度,增加赋税,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施取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名著 分类 复习资料 教育 学习 中庸 忠恕 政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