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陈慧婵陈慧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性脑膜炎临床特点:突发高热、剧烈头痛、临床特点: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频繁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呈暴发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呈暴发性经过,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经过,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病死率高病死率高在化脓性脑膜炎中居首位在化脓性脑膜炎中居首位一、传染源一、传染源带菌者及病人为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带菌者及病人为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n人群带菌率如超过人群带菌
2、率如超过20%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的可能。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50%n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 B群为主。病后带群为主。病后带菌者约有菌者约有10%10%2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周至2 2年。带菌时间超过年。带菌时间超过3 3个月以上者,称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n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n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n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通过
3、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n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亲吻等)对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亲吻等)对2 2岁以下婴儿的感染有重要意义岁以下婴儿的感染有重要意义n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不畅、居住拥挤、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不畅、居住拥挤、人口流动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人口流动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n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本群病菌可获得持久免疫力n各群之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n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而少有发病者。在624个月时抗体水平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增高,至20岁左右达成人水平四、流行特征四、流行特征 n见于世界各地,以非洲中部地区为最高n冬春季发病率最高。一般从11月
4、份开始上升,至24月份为高峰,5月起下降n当人群免疫水平低下、流行菌株发生改变或人口流动较大时, 可引起暴发或流行n流行区内每35年左右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n普遍性预防接种,可打破其流行周期n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大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少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极少数为典型流脑症状n流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 普通型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0%以上,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1. 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
5、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2.败血症期 突发或上呼吸道感染期后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及惊厥等 此期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70%9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3.脑膜炎期 在败血症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基础上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脑膜刺激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严重者出现狂躁、惊厥、谵妄、昏迷,可出现呼吸
6、或循环衰竭 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后病人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亦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暴发型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型1败血症休克型n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n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中心皮下坏死n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
7、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可降至零,尿量减少或无尿n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2.脑膜脑炎型n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高热、瘀斑外,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血压持续升高,心率减慢,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n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枕骨大孔疝,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等。小脑幕裂孔疝常有同侧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进而出现呼吸衰竭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实 验 室 检 查 一、血象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8、多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增高,占90%以上。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二、脑脊液检查二、脑脊液检查n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n病程初期仅压力增高,外观正常n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1.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n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暴发型败血症者脑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n为避免引起脑疝,对能不做脑脊液检查即可诊断者就不要腰穿。必要时先脱水,穿刺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拨出,而应缓
9、慢放出少量脑脊液做检查。术后患者应平卧68小时,不要抬头起身三、细菌学检查三、细菌学检查1涂片:在皮肤瘀点处刺破,挤出少量血或组织液做涂片及染色。亦可取脑脊液沉淀物涂片染色。细菌阳性率均为60%80%2细菌培养:取血或脑脊液检测,如阳性可鉴定细菌的群及型并做药敏实验,但阳性率较低,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检测。并宜多次采血送验四、免疫学检查四、免疫学检查 为快速诊断方法。可协助确诊,多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细菌学检查阴性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一、诊断流行于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脑实质损害。实验室检查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 脊髓 护理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