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电化学(超级详细)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电化学(超级详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电化学(超级详细)ppt课件.ppt(1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化学实验技术基础电化学实验技术基础1.1.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 1.1 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发展概述 1.2 当代电化学发展的特点 1.3 当代电化学技术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略)2.2.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 2.1 电化学测量主要目的 2.2 电化学主要测量技术 2.3 电化学反应的一般过程和测量原则 2.4 实验条件的控制3.3.电极电势的测量和控制电极电势的测量和控制3.1 电极电势3.2 标准电极电势和表观电极电势3.3 平衡条件下电极电势的测量3.4 极化条件下电极电势的测量和控制3.4.1 三电极体系3.4.2 误差来源3.4.3
2、 误差控制4.4.电流的测量和控制电流的测量和控制 5.5.参比电极参比电极 5.1 参比电极的一般要求 5.2 水溶液体系常用的参比电极 5.2.1 可逆氢电极 5.2.2 甘汞电极 5.2.3 Hg-HgO电极 5.2.4 Hg-Hg2SO4电极 5.2.5 Ag-AgCl电极6.6.盐桥盐桥6.1 液接界电势6.2 盐桥的制作7 7 电解池电解池7.1 电解池的设计要求8 8 研究电极研究电极8.1 汞电极8.2 常规固体电极8.2 碳电极8.3 超微电极8.4 单晶电极9 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 1.1 电化学理论和技术发展概况电化学理论和技术发展概况一、电化学热力学发展概廓(十八世纪
3、末一、电化学热力学发展概廓(十八世纪末-20世纪世纪30年代)年代)1786 伽伐尼L.Galvani,1791“电流在肌肉运动中所起的作用”1800 伏打A.Volta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1800 尼科尔森 (W. Nicholson)发现电解水1833 法拉第(M. Faraday)电解定律1870 亥姆荷茨(H. Helmholtz)提出双电层概念1889 能斯特(H. Nernst)提出电极电位公式20世纪20年代德拜(Debye)休克尔(Hckel)电解质溶液理论1.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L.Galvani画像A.VoltaW. NicholsonM. F
4、aradayH. HelmholtzH. NernstP. Debye E. Hckel二、电化学动力学发展(二、电化学动力学发展( 20世纪世纪40年代)年代) 弗鲁姆金(A. N. Frumkin)等 析氢过程动力学 1933年提出电化学动力学假说海洛夫斯基(J.Heyrovsky)提出极谱理论发明极谱分析 法,1959诺贝尔奖 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电极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理论方面:非稳态传质过程动力学表面转化步骤复杂电极过程电子传递理论 A. N. FrumkinJ.Heyrovsky实验技术突破性进展( 20世纪60年代) 稳态测试方法强制对流技术暂态测试方法控制电流技术控制电势技术
5、界面交流阻抗法三、现代电化学技术重要进展三、现代电化学技术重要进展(20世纪世纪70、80年代)年代) 微电极、超微电极技术 电化学 in-situ测试技术 现代电化学理论和学科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量子力学引进电化学领域形成量子电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形成环境电化学与材料科学结合形成材料电化学引入光作用形成光电化学与半导体材料和理论结合形成半导体电化学与生物化学结合形成生物电化学 等等电化学实验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历程电化学实验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历程1. 电化学热力学性质测量技术电化学热力学性质测量技术 基于Nernst方程、电势-pH图、法拉第定律等热力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电化学热力学研究
6、方法。2.电化学动力学性质测量技术电化学动力学性质测量技术 依靠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进行的动力学性质研究方法。研究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测定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 稳态测量方法: 稳态极化曲线 强制对流技术(旋转圆盘电极、旋转环盘电极) 暂态测量方法: 按控制的变量分为:控制电流方法和控制电势方法 按极化波形分为:阶跃法(电流阶跃法、电势阶跃法、电量阶跃法)、方波法、线性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法3 3谱学电化学测量技术谱学电化学测量技术 在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的同时,结合光谱波谱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引入光学信号等其他参量的测量,测定体系电化学性质的技术。1.2 1.2 当代电化学
7、发展的特点当代电化学发展的特点 一、研究的体系大为扩展一、研究的体系大为扩展 电极材料 从常规金属和碳电极扩展到许多新材料(如氧化物、有机聚合物导体、半导体、嵌入型材料、酶、膜、生物膜等等)。 以各种分子、离子、基团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电解质溶液 从水溶液介质,扩大到非水介质(有机溶剂、熔盐、固体电解质等)、离子液体(或称室温熔盐,离子熔体,如咪唑类、季铵盐类等); 从常温常压扩大到高温高压及超临界状态等极端条件。 二、处理方法和理论模型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如量二、处理方法和理论模型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如量子电化学子电化学 三、实验技术迅速提高创新三、实验技术迅速提高创新 高检测灵敏度、适应各
8、种极端条件并建立了各种新的数学处理方法。 建立了多种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电化学体系的原位谱学电化学技术,在突破电极溶液界面的特殊困难之后,迅速地创立和发展。1.3 1.3 当代电化学技术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当代电化学技术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略)(略)一、界面电化学一、界面电化学 传统电化学特点是宏观的、唯象的。70年代后,电化学正逐步深入到电化学界面分子行为的研究。1.1.电化学界面微观结构电化学界面微观结构 迄今为止,研究得比较详细的电化学界面: 金属电解质溶液界面 半导体电解质溶液界面 反映界面结构的电化学参数的实验数据基本上来自传统的电化学研究技术,缺乏界面结构分子水平的信息。利用有明确结构的
9、界面(如单晶电极)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特点;利用固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理论,处理界面固相侧的工作。建立起电化学界面微观结构模型。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等的排布;界面电场的形成;界面电位的分布;界面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电极表面的微结构和表面重建,表面态等。 (略)(略)2.2.电化学界面吸附电化学界面吸附 发生在电化学界面(电极表面)的吸附现象,在电化学应用中有重大作用。电催化中的解离或缔合吸附,电极反应中间物的吸附,都直接控制着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传统电化学方法对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广泛的宏观唯象的研究,实验技术主要采用电毛细曲线、微分电容曲线等方法。(略)(略)对吸附物种的识
10、别吸附键的本质吸附引起的电极表面重建吸附自由能吸附分子的空间取向吸附分子与溶液中分子间的交换速率吸附态在电极反应中的作用吸附分子的结构效应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共吸附界面电场对吸附分子光谱的影响及量化处理等等谱学电化学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界面吸附(略)(略)3.电化学界面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动力学 20世纪40年代,电极过程动力学成为电化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发展方向。60年代初,对电极过程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 迄今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具体电极过程机理和动力学数据。(略)(略) 当代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电化学界面动力学研究研究包括:探测电极反应过程处于平衡中
11、的各种分子的力能学、结构及反应活性;研究处于平衡的各种分子发生结构转变过程的细节,并考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溶剂分子的作用)及界面电场的影响;利用谱学电化学技术监测反应中间物分子、中间态、激发态,以求在分子水平上认识各类电极反应的机理,揭示电极反应的微观规律。目前这些研究有待于更高时间和空间分辨谱学电化学技术的建立及发展,以获得动态过程的分子信息。(略)(略)4.4.理论界面电化学理论界面电化学 理论界面电化学:电荷传递反应的量子力学及统计力学处理。 早在30年代就已进行电化学界面电荷传递反应的量子力学处理,但是由于电极反应的复杂性及缺乏分子水平的实验数据,研究进展缓慢。(略)(略)二、电
12、催化二、电催化 电催化是在50年代末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催生的新兴边缘领域。当代电催化研究的范围已远远超出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反应,具有催化活性的电极表面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化学合成领域。1.电催化剂和电催化反应机理电催化剂和电催化反应机理 目前状况:涉及电催化的合成产品已有百余种。但是现有研究较多的电催化反应是氢析出,分子氧还原和析出,氯析出;其次是有机小分子氧化。 (略)(略)2.电催化基本原理电催化基本原理发展方向加深上述电催化反应的研究进一步研究烃、再生气、甲醇和煤等燃料的电催化氧化CO2还原为CH3OHN2还原为NH3强化有机物电催化合成金属大环化合物电催化和仿生电催化的研究如:电催化剂的电子和
13、几何构型催化剂的微结构与电催化的结构敏感载体的作用催化剂中毒与第三体阻塞效应等等已证实:决定电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一些因素(略)(略) 然而电催化机理远非如此简单电催化剂既能传递电子;又能对反应底物起活化电极电位可改变电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选择性。如,电位移动1V,常温下提高反应速率约1010倍,一般催化反应望尘莫及。因此,电催化具有特殊的规律性。(略)(略)3.电催化反应的分子水平研究和分子设计电催化反应的分子水平研究和分子设计 利用谱学电化学技术获得电催化反应的分子信息及电催化剂的微结构,例如:原位谱学电化学技术联合欠电位沉积(UPD)研究金属离子还原的电子效应; 通过电极表面剪裁,以设
14、计特定的活性基团(或表面位),实现电催化反应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略)(略)三、光电化学三、光电化学 将电化学应用于太阳能转换和存贮的实用技术,尽管电化学光伏电池(液结太阳能电池)尚无法与硅固体结太阳能电池竞争。70年代以来光电化学的广泛研究促进了电化学理论及电化学与固体物理、光化学、光物理诸学科交叉领域理论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光电合成和光催化合成的研究。例如,光解水制氢、固氮成氨、固二氧化碳为有机物、有机污染物的光电催化降解; (略)(略)四、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四、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电化学基础研究 1.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池和燃料电池主要研究包括:除传统的化学电池和高性能的二次电池
15、,如锂离 子电池,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光伏太阳电池和燃 料电池;多孔电极传输过程的理论模型及多孔电极结构的 稳定性研究;金属、金属氧化物及其固态放电产物的结构、电 子性质和电结晶过程机理及物理化学调控; 1839年grove发明氢燃料电池;50年代末,60年代初NASA为太空船寻求电力,实现了真正的燃料电池运行1973年能源危机促使燃料电池研究;现今迫于环境污染和新一轮的能源危机(略)(略)储氢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制备;活性电极钝化的机理及抑制;各类锂电池中的电极反应机理及锂电池放电性能的 改进;分子氧还原和析出,碳氢化合物、再生气、甲醇等 氧化的电催化作用;电池和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原
16、位研究技 术。(略)(略)2.金属电沉积及材料的电化学表面处理金属电沉积及材料的电化学表面处理固液界面电结晶理论及金属共沉积理论。耐蚀性镀层、装璜性镀层、有特殊工艺用途的镀层、合金镀、功能性镀层、复合材料的共沉积层、陶瓷玻璃、导电聚合物和耐高温聚合物的电泳涂层,超薄镀层、光诱导电沉积等。(略)(略)3.3.腐蚀的电化学控制腐蚀的电化学控制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腐蚀的电化学控制,目前基本上还建立在唯象的理论基础上,腐蚀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将主要依赖金属等材料界面电化学分子水平的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基元腐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决定材料使用寿命的参数及寿命预测;金属钝化膜的成分、晶体结构及
17、电子性质,钝化膜 局部破坏和金属局部腐蚀的理论模型、统计处理及 原位微区测试技术;缓蚀剂电化学行为的分子水平研究。(略)(略)4.4.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材料的电化学制备 电解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耗能大,效率和时空产率比较低,可达到商品化的有机电合成产品品种少。需要开展下述研究:新型高催化电极材料,新型溶剂和熔剂;阳极和阴极产品的同时合成;导电聚合物的电聚合机理,超导体、纳米材料和多 孔硅的电化学制备;(略)(略)五、电化学研究方法五、电化学研究方法 1.1.传统电化学研究技术传统电化学研究技术 电化学稳态和瞬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传统电化学研究技术将仍然为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
18、器研制及其他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方法。(略)(略)发展方向:更加定量、微区测量、快速响应、高信噪比及高灵敏度等。当前的研究前沿:电极边界层模型及传输理论;电化学中的计算机模拟和拟合技术;微电极和超微电极技术及其理论;电化学噪音和电化学振荡控制技术及其理论;扫描电化学显微技术;电化学中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技术。(略)(略)2.谱学电化学技术谱学电化学技术 已建立的原位谱学电化学技术:激光拉曼散射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包括电化学调制红外光谱法(EMIRS),线性电位扫描红外光谱法(LPSIRS),差示归一化界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SNIFTIRS)和偏振调制红外光谱法(PMIRS)或傅里叶变换红外反
19、射吸收光谱法(FTIRRAS)紫外可见透射和反射光谱法(略)(略)顺磁共振波谱法穆斯堡尔谱法光电流谱法(包括激光点扫描微区光电流谱法)椭圆偏振光技术和椭圆偏振光谱法光声和光热谱法外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研究前沿:建立时间分辨电化学原位光谱技术,包括拉曼 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瞬态顺 磁共振波谱技术;建立微区谱学电化学技术;建立电化学原位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建立和发展电化学界面光谱理论。 (略)(略) 2 2 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2.12.1电化学测量主要目的和测量范畴电化学测量主要目的和测量范畴 了解电极过程所发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变化,获取感兴趣的测量信息,掌握
20、电极反应过程机理。通过对电流或电势的控制对电极过程给予“扰动”观察电极过程的响应测量相应的电化学参数,主要包括:极化电流电极电势电容阻抗频率非电信号等策略:电化学测量的研究范畴电化学测量的研究范畴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和机制,如离子迁移数、淌度 和电导的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测量,如电极电势、活度和活度系数 的测量。获取氧化还原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电极过程动力学测量,如电极和溶液的界面性质和结 构、双电层电容、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推测反应机理。电化学能源和应用开发,如电池充放电性能、容量等。2.22.2主要的测量技术主要的测量技术早期建立的稳态极化曲线测量方法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各种快速暂态测量方
21、法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线性扫描法和电化学阻抗谱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的各种光谱电化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的测试条件和控制手段,如:控制单向极化持续的时间,可进行稳态和暂态测量控制电极电势的波形,可进行电势阶跃、线性电势扫 描、脉冲电势扫描等使用旋转圆盘(环盘)电极或超微电极控制体系传质 的流体力学性质。电化学测量主要仪器和电极电化学测量主要仪器和电极早期仪器:高压大电阻的恒电流测量电路,以恒电位为核心的模拟仪器电路。当前主流设备:计算机控制的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 新结构、新材料的发展促进了研究电极的发展,赋予了电化学测量更强大的研究能力,加深了对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电极界面结构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22、。如:超微电极、超微阵列电极、纳米阵列电极带来更高的 扩散传质能力,更快的响应速率,更低的检测限,能 实现高度空间分辨能力。单晶电极结合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可在原子、 分子分辨层次上获得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图像, 深刻揭示其微观机理。高定向热解石墨电极、碳纳米管电极和掺硼金刚石电 极等碳电极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2.32.3电化学反应的一般过程和测量原则电化学反应的一般过程和测量原则 电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往往包括大量串行和并行的电极基本过程,最简单的电极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过程:1.电迁移过程 即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溶液中的电 流是由离子导电传输的。2.扩散传质过程 主要是指反应
23、物和产物在电极界面 液层中的扩散过程。3.电极表面双电层充电过程。离子在电极表面形成 双电层,不同于电极反应,故亦称为非法拉第过程。4.电荷传递过程,也称电化学步骤、法拉第过程等。 是电活性物种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荷转移,其电流 称为法拉第电流。此外,电极过程还可能包括:电极表面的吸脱附过程电结晶过程伴随电化学反应的均相化学反应等。原则:在进行电化学测量时,必须控制实验条件,突出所感兴趣的研究过程,降低或消除其他过程对其的影响。如: 研究双电层充电过程,测量双电层电容。必须突出双电层充电过程。可采用小幅度恒电势阶跃极化,极化时间非常短,以消除扩散过程影响;选择适当的溶液和电势范围,消除传荷过程影响
24、;加入支持电解质,消除离子导电过程的影响。 再如: 测量溶液的阻抗(或电导),应使离子导电过程处于主导地位。电导电极镀铂黑增大电极面积,加快传荷过程;提高交流电频率,使传荷、传质、双电层充电处于次 要地位。研究传荷过程,应使离子导电过程处于次要地位:可以添加支持电解质以增加溶液的电导率还可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大大提高扩散传质的速率,突出了传荷过程。2.4 2.4 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控制电化学测量重要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电化学系统的设计和极化条件的选择和安排。电化学系统的设计电化学系统的设计 根据测量目的设计电化学系统,如采用大面积的辅助电极突出研究电极的地位;采用超微电极或旋转圆盘电极,控
25、制扩散传质过程。极化条件的选择极化条件的选择 控制极化条件就控制了电极过程的特点1.采用大幅度的极化条件。不论传荷过程的快慢,原则上只要增加足够大的极化,可使反应物的表面浓度下降至零,电极处于极限扩散状态,因此,传荷过程动力学不再影响电流,电流仅由扩散传质速率决定。2.采用小幅度的极化条件,同时采用短的单向极化持续时间,可消除浓差极化的影响。电流-电势关系可简化为线性关系:nFiRTi3 采用较大幅度的极化条件,浓差极化不可忽略。对于快速的传荷过程,电极处于可逆状态,电流-电 势关系符合nernst方程。对于慢速的传荷过程,电极处于完全不可逆状态, 反应电流等于正向电流。对于既非很快也非很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化学 实验 技术 电化学 超级 详细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