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哲学专业毕业论文.doc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哲学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哲学专业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伽达默尔自相矛盾吗?“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内容摘要:伽达默尔认为,视域融合对于理解者来说“总是意味着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普遍性,它不仅克服了理解者自己的个别性,也克服了他者的个别性”。这似乎是说,理解者通过视域融合可以获得一个比作者更大的综合视域,从而可以“比作者本人还要更好地理解作者”,而这正是浪漫主义阐释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所以“视域融合”说表明伽氏是赞同此项原则的。然而伽氏却又多次明确批判此一原则。如此看来,伽氏思想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分析“视域融合”说的具体内涵、它与哲学阐释学其它理论的内在关联,尤其是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视域融合并不能完全包含文本视域,也并不意味着比作
2、者“更好的理解”。因此伽达默尔并没有赞成浪漫主义阐释学理论的原则,其思想也并不自相矛盾。一、问题的提出:伽达默尔是否自相矛盾?伽达默尔认为,要理解一个文本自然就要获得这个文本的视域,但这既不是指理解者完全摆脱自己的视域以进入文本视域,也不是指理解者用自己的视域来同化文本视域,而是指理解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confusion of horizons),对于理解者来说,这“总是意味着向一种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它不仅克服了理解者自己的个别性(Partikularitt),也克服了他者的个别性” 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商务
3、印书馆2007年版,页415。Hans-Georg Gadamer: Gesammelte Werke, Tbingen: Mohr, 1986, Bd.1, S.310.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p.305。这似乎是说,理解者通过视域融合可以获得一个比作者更大的综合视域,因此可以“比作者本人还要更好地理解作者”,而这也正是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阐释学理
4、论的基本原则,所以“视域融合”说似乎表明伽氏是赞同此项原则的。笔者最初在阅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时就是如此理解,不少研究者也是如此理解。比如著名的现象学专家倪梁康教授在引用了伽氏上述说法之后就说:“伽达默尔在这里所指的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理解所具有的特征,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我们能够进入到一个如此广泛的视域中去,以致这个广泛的视域不仅包含了我们所具有的当下视域,而且还完全包含了被理解的历史视域。在这种情况下,施莱尔马赫的主张便可以成为事实,即:我们应当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因为我们原则上可以具有比作者本人更广泛的视域。”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页2
5、79280。然而,对于浪漫主义阐释学理论的这一基本原则,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又多次明确加以批判和反对,并且就在提出“视域融合”这一概念的前一节(“时间距离的阐释学意义”)中他还在说,所谓后出的理解胜过原作者的理解实际上只是描述了解释者和原作者之间由于时间距离而造成的不可消除的差异性;每一个时代的解释者都只能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因此文本的意义超越其作者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理解行为绝不会只是复制行为而必定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是“把理解过程中的这种创造性环节说成是更好的理解却未必确切。因为正如我们已指出的,这个说法来自启蒙运动的一项批判原则,但在天才说美学基础之上被修正了。其实只消如此说
6、便已足够:只要我们理解,就肯定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 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403;Truth and Method, pp.296297。如此看来,伽达默尔的思想岂非前后矛盾?这不只是笔者个人的困惑,同样也应是许多研究者的困惑。何卫平教授在其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一书“结语”中更肯定地说这确是伽氏的自相矛盾:“伽达默尔有时又主张过去的理解与现代的理解之间没有更好,只是不同,二者之间不存在可比的关系,这显然又带有形而上学的倾向,而且与他在新的语境下所捍卫的浪漫派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能比作者理解他本人理解得更好相矛盾”,“我们完全可以用伽达默尔来反驳伽达默尔:既然旧视域通过相互融
7、合扩展到新视域,这种扩展和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发展,一种提高,一种进步。此外,按照伽达默尔自己的思想,经过时间的间离与过滤,我们的前见会发生变化,并且有可能愈来愈合理,许多对古人是蔽而不见的意义对于今人却会显现出来,这决不是仅仅意味着今人与古人的理解只是不同”。 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页389391。何教授是目前国内研究伽达默尔阐释学思想尤其“阐释学辩证法”颇为深入的学者,他的理解总应当是准确的吧?不过笔者仍不敢相信伽达默尔的思想存在矛盾。毕竟伽氏是一代思想大师,难道连我们都能看出的这样明显的问题他竟然看不出?并且国外学者也似乎没有人在这个方
8、面指斥伽氏前后矛盾。所以数年来笔者一直在琢磨:伽达默尔的思想是否真的存在矛盾?更具体地说,视域融合是否“完全包含了被理解的历史视域”,是否真的意味着可以藉此获得比作者本人以及此前其它理解者的理解都要“更好”的理解,从而“视域融合”说就是在新的语境下“捍卫”了浪漫主义阐释学的基本原则?通过反复阅读伽氏的著作,笔者最终认定,伽氏的思想其实并无矛盾,我们之所以觉得他自相矛盾,可能是因为不自觉地受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而没有准确理解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说。二、从“视域融合”说的内涵来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伽达默尔看来,所谓理解不应当像浪漫主义阐释学所理解的那样是指“对作者所意指的和所表现的东西的理解”
9、,而应当是指对文本所讲的真理的理解,所以,真正的理解对象并不是作者而是文本,视域融合并不是指理解者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之融合,而是指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之融合。文本的历史视域不仅包括了文本产生时其作者所处的视域,也包括它在效果历史中已获得的各种理解视域。应当承认,通过视域融合,理解者确实获得了一种较他本人之前的理解要“更好的理解”。因为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理解者原有的某些错误前见被突显出来并被消除了,其原有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拓展了。从根本上讲,对文本的理解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可以使理解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这些有限性而向普遍性提升。这也正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或“
10、教化”过程。视域融合就是理解者精神成长的具体运作方式。同时也应当承认,理解者往往会自认为通过“视域融合”所获得的理解要比此前的理解(包括作者以及其它理解者的理解)“更好”。在视域融合过程中,理解者固然去除了自己的某些错误前见,却并非完全摆脱自己的原有视域,因此由他的历史性亦即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时间距离所形成的合理前见并未被去除,理解者正是据此一方面发现原作者及其它理解者的错误前见,从而使文本真正的意义从混杂中被过滤出来,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域,从而使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被展现出来。所以伽达默尔说,时间距离不仅消除了错误的意义源泉,也产生了新的意义源泉。因此理解者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理解比此
11、前所有的理解都要“更好”。理解者的任务就在于“对于存在的东西进行理解和更好的理解” 伽达默尔: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页313;Gesammelte Werke,Bd.2,S.262。,只有让自己达到“更好的理解”,让文本意义获得更充分的表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理解作为中介的任务。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169;Truth and Method, pp.119120。因此,从理解者本人的精神发展历程来看,他通过视域融合确实获得了一种“更好的理解”;从理解的任务就是“使存在于事情里的真正意义充分显露出来”来看,理解者也确易自认为通过视域融合获得了“更好的理解”。并
12、且从去除了作者与此前所有理解者的某些错误前见并使文本意义获得了一种新的视域来看,也不能不说理解者通过视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作者以及其它理解者的个别性。但问题在于:理解者的视域融合能否“完全包含”文本的历史视域,从而就理解者自身精神历程而言的“更好理解”也是超越前人(作者与其它理解者)的“更好的理解”而不只是“不同的理解”?伽达默尔指出,视域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具有运动性而绝不会有一种真正的封闭性,因为它总是处在构成过程之中而绝不会拘执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立场;二、具有隐蔽性而绝不可能被完全阐明,因为它属于理解者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对它有一种对象性认识。显然,正因为视域具有一种根本的运动性亦即构
13、成性、非现成性,视域融合才从根本上成为可能;正因为视域具有隐蔽性,视域的突显与区分就“只能发生在理解过程之中”而不能在之前或之外。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402;Truth and Method, p.296。对于理解者而言,文本的历史视域并不是现成存在物,而是需要由他来突显并筹划(构成)的;理解者自己的视域也不是现成存在的,没有文本的历史视域则理解者的当前视域同样不能被突显与形成,所以“理解总是这些被误以为是自为存在的视域之融合”。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416;Truth and Method, p.306。这就说明,所谓视域融合,不是先分别有了两个确定的视域然后再对二者加以融合,而是这两
14、个视域在相互突显区分的同时即相互构成,相互构成的同时又即是相互融合,换言之,是即区分、即构成、即融合的,区分、构成与融合乃是一个同时发生的过程。具体地讲,文本的异质性促使理解者不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前见,也就不断扩展并最终构成了自己的视域,理解者视域的构成显然已经融入了来自文本的许多成分;文本的历史视域则由理解者以他自己的方式不断呈现、修正并构成,这个视域同样融入了来自理解者的许多成分,“在我们的理解中,他者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呈现其自身,以致不再有何者为我何者为他的疑问”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409;Truth and Method, p.300。更为重要的是,就在文本的历史视域被理解者筹划出
15、来的同时,它又随即被理解者的当前视域所扬弃,因为理解者的视域总是处在构成过程之中,而由他筹划出来的历史视域并不是外在于他自己的一个陌生世界。所以伽达默尔说,理解者的历史意识“会直接与那些由它所突显出来的东西重新结合在一起”,因而对文本历史视域的筹划就只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并不会凝固不变,而是既被筹划又被扬弃。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417;Truth and Method, pp.306307。视域融合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即突显即筹划即融合即扬弃的过程。伽达默尔所谓理解者在视域融合中“克服了他者的个别性”,指的正是理解者扬弃了由他自己筹划出来的文本的历史视域,亦即扬弃了由他自己筹划出来的对象
16、。由理解者根据自己的视域突显与筹划出来的历史视域必然是“为我的”,也就是说只是理解者经验着的意识中的对象而并不是自在自为之物。每一个理解者又都是有限性历史性的此在,所以由理解者突显与筹划出来的历史视域也必然是相对的。正因如此,不同的理解者对于同一个文本所突显与筹划出来的历史视域绝不会完全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理解者通过视域融合所能包含并克服其个别性的历史视域,必定只是由他突显并筹划出来的历史视域,而对于从自己的视域出发所不能突显与筹划的文本视域,他就不可能对其加以扬弃。因此对于理解者来说,不仅他自己的视域具有隐蔽性而不可能被完全阐明,就是他所要获得的文本的历史视域
17、也同样具有隐蔽性而不可能被彻底阐明。事实上,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文本的历史视域不仅包括文本作者的视域,也包括文本在效果历史中所获得的各种理解视域,从而也就是理解者生存于其中并预先影响和规定了他的视域,也就是说,文本的历史视域本就属于理解者身处其中的效果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对它的“完全把握”与“完全包含”就是一项永远无法彻底完成的任务,这是由此在这种历史性存在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理解者通过视域融合所形成的综合视域,并不必然比此前的历史视域要更广阔。诚然,时间距离可以消除错误的意义源泉,也可以产生新的意义源泉,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与扩大原来的视域。然而,仅仅依靠时间距离却并不意味着视域
18、融合的结果必定在整体上超越前人的视域从而可以有一种“更好的理解”,因为有些主题并不是有了时间距离就能看得更清楚的,形式上的时间距离未必具有实质的时间性内容,从而未必意味着主题在内容上的拓展与深入。正因如此,同一时代的不同理解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相同,但对于文本历史视域的筹划以及最终通过视域融合所得的综合视域却往往有差异。此种差异显然并不是由于时间距离所造成的,而是由不同理解者对历史传统、个体存在以及所涉主题的深入程度所造成的。因此,理解者通过时间距离所获得的综合视域,只会在局部上有所修正或扩展而未必能在整体上超越此前的历史视域。以上分析表明,每个理解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视域来突显、筹划并扬弃文本的
19、历史视域,而未必能将文本的原有视域完全突显、筹划出来从而“完全包含”。每一次视域融合其实都是有限的,理解者并不能因为视域融合就能使文本真理获得迄今为止最完全、最充分的揭示,而使自己站在迄今为止的效果历史的顶峰。二、从哲学阐释学的其它理论来看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理解活动在本质上就是理解者与文本的对话与游戏。按照交互方式来看,上述结论更为了然。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会各有自己的视域融合而必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任何一方的视域融合都绝不可能“完全包含”、完全占有对方的视域。其实理解者与历史文本的对话,更像是年轻人与老年人对话,年轻人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并克服老年人的偏见,同时也会吸收他认为老年人讲得不错的
20、见解,但显然这种扬弃并不必然意味着年轻人就比老年人在整体上达到了更好的理解,至少在人文真理方面是如此。因为其一,老年人还有许多未被年轻人注意到(亦即他所不能突显与筹划)的真理,其二,年轻人自认为是错误偏见的东西未必真是错误的,而被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也未必真是正确的。按照游戏模式来看,上述结论同样甚为明显。在游戏过程中,不仅没有一个游戏者能够成为整个游戏的主体,也没有一个游戏者能够完全控制另一个游戏者:“为了使一个游戏存在,虽然不必真有另一个游戏者存在,但总得有个他者存在,以与游戏者一起进行游戏,并用某种对抗活动来响应游戏者从自身出发的运动。所以猫玩耍时要选一团线球,因为这线球能参与游戏。球类游
21、戏的持存性(Unsterbkichkeit)就是根据于球在各个方向上的自由运动,它仿佛自己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页149;Truth and Method, pp.105106。如果一个游戏者能够完全控制另外一个游戏者,那么这种游戏就会因为缺乏风险而不再成其为游戏。同样地,如果理解者能够“完全占有”文本的历史视域,也就意味着文本根本不能以自由运动的方式来形成“对抗”,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形成一种理解游戏。再从哲学阐释学的核心观念“效果历史意识”来看。历史之所以要被称为“效果历史”,是因为它总是有其“效果”影响并规定了身处其中的人类此在的意识/存在并且只有通过这种“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辨析兼论阐释学辩证法的立足点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伽达默尔 视域 融合 辨析 阐释 辩证法 立足点 哲学 专业 毕业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