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doc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 题目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系 别 贸易经济系专 业 金融学班 级 08-1班学生姓名 二一二 年 十一 月 三十 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姓名 系别贸易经济系专业金融学班级 论文题目: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意义:立题目的:本文阐述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降低高储蓄率的途径,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立题意义: 分析国民储蓄率增长过快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有效途径来降低国民储蓄率,从而理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毕业
2、论文(设计)要求与计划: 要求:1.选题新颖,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2.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技术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己立意相结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解决问题。3.广泛阅读与选题有关的文献,中文至少10篇,外文至少2篇,运用恰当贴切。4.论证逻辑严密,概念准确,数据可靠,结论正确,符合写作规范。5.在导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0字。计划:1.初步拟定论文题目和整体实习计划。2.用两个月的时间去实习单位学习,掌握实
3、践资料。3.广泛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4.落实论文题目、原始资料、写作提纲。5.与导师研究论文写作整体思路,参加论文开题。6.写作、修改、完成论文,形成文字和电子稿。7.论文答辩。时间安排: 20112012第二学期 教学第1214周: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选题;教学第1518周: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初稿的写作;20102011第二学期教学第15周:继续修改论文,完成论文二稿的写作;教学第610周:教师以电话、网络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三稿的写作;教学第1112周:学生论文定稿,进行排版、打印、装订; 教学第1315周:论文
4、答辩、评定成绩。指导教师意见(签字):1.严格按与导师沟通后确定的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提出的技术要求、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独立完成写作任务。2.定期检查随机论文写作进度情况。3.论文写作严格执行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严谨、认真、规范。 2012年 月 日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签字):2012年 月 日系主任意见(签字):2012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评语及成绩一、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20112年 月 日二、评阅人评语 评阅人签字: 2012年 月 日三、答辩委员会评语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学生所在系盖章: 2012 年 月 日五、答辩委员会主任单位 答辩委员会主任职称 答辩委员会主任
5、签字 20112年 月 日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摘 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其收入相对下降了,储蓄率却相对的提高了。我国住户的储蓄倾向增加,而且住户的储蓄率逐年增加。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偏向企业和政府,住户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调节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企业的经营制度与金融等制度性因素。 关键词:储蓄;储蓄率;储蓄倾向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vings structure factorsAbstractThis p
6、aper studies the China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shows that a rise in the savings rate, mainly is the enterprise and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savings results. Consumer relative shortage, not because people get more savings, but its income relative dec
7、line. Our country of the household savings, but increased tendency to residents of the savings rate has not changed much. China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of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to residents income in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proportion to reduce year by year. So, adjust the nati
8、onal economy inc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reform the current enterprise savings rate the excessively rapid increasing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and fina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Keyword: saving: saving rate; propensity to sav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 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及
9、意义11.2.1 研究目的11.2.2 研究意义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3.1 国内研究现状11.3.2 国外研究现状12储蓄的理论32.1 储蓄的概念32.2 储蓄率的概念42.3 储蓄的主要理论42.3.1 储蓄的早期研究52.3.2 储蓄与消费、投资的关系53 国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分析73.1 国民高储蓄率的现状73.1.1 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73.1.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现状73.2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73.2.1 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73.2.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84 降低国民高储蓄率的建议104.1 降低居民高储蓄率的建议104.2 降低政府和企业高储蓄
10、率的建议114.2.1 降低政府高储蓄率的建议114.2.2 降低企业高储蓄率的建议11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5141 绪 论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由高储蓄率所引发的投资过高、消费偏低问题日益严重,储蓄资金大幅度增长和资金大量闲置,投资建设资金依然匾乏。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将难以维持快速增长。高储蓄率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储蓄资金流向,优化储蓄结构,提高储蓄使用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民储蓄率大幅度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10年国民总储蓄率己达50%,因此,对中国的国民储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适度规模,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
11、要环节。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1.2.2 研究意义中国国民储蓄率过高使得高投资、低消费的矛盾日益显著,社会经济发展难以维持长期快速增长。仔细分析国民储蓄增长过快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有效途径来降低国民储蓄率,从而理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内研究现状汤敏(2006)提出,解决我国经济失衡的问题,就要解决中国储蓄
12、率过高,投资依赖性过强,而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为此,政府应通过加大国有企业对财产所有者利润分红的方式来减少企业储蓄。刘煌辉(2006)认为中国高储蓄率的症结根本就不在于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而在于政府和企业储蓄率的过快增长。文中提到,尽管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率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法国,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红利至少还有5到10年的增长期,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并没有多少异常。这些文献虽然有了对政府和私人部门储蓄关系和对企业储蓄的简单探讨,但是还不够全面、深入。为了能够对经济体中各部门的储蓄变化的原因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其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资金流量表。最早引入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著名经济学家王传纶(2002
13、)曾经总结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有三个层面的应用,分别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1.3.2 国外研究现状 EdwardS(1995)曾经对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相关,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稳定性,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的挤出效应,这些复杂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使得各国的储蓄率出一现很大差异。Louis(2005)分析认为:中国不仅住户部门的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而月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同样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储蓄率高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这使得企业保留利润迅速
14、上升。政府之所以从事储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2储蓄的理论 2.1 储蓄的概念 几十年来,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界所用的储蓄概念和西方的储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储蓄一般是指“城乡居民把暂时不用的钱(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以备需要时取用的一种信用关系”。也即储蓄是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或存款行为。这种储蓄概念和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相比是狭义的。从经济主体上讲,它仅包括居民个人而不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从数量上计,它仅指存入金融机构的部分,而不包括手持现金、债券、股票等。从表面上看来我国传统储蓄概念和西方的储蓄概念仅是计算口径上的差别,但实质上二者却
15、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居民的“存钱”数量或行为,后者是消费的剩余。 储蓄这一范畴能够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有不同的评价和特征,但当代的储蓄应从金融学角度出发,研究储蓄主要是揭示资金的融通。 按照储蓄的形式,可以将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储蓄。金融储蓄是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从收入盈余中分离出来的,用于资金融通或金融交易的、为获取收益、流动和分散风险的,一定数量的货币盈余。由此可见,金融储蓄有三个条件四个基本特征。金融储蓄的三个条件是:(1) 可支配货币收入是金融储蓄形成的源泉。(2)集中方式(包括数量的积累、交易机会的汇合和信息的对称)是金融储蓄形成的必要条件。
16、(3)将潜在储蓄转化为现实实质投资是金融储蓄的实现条件。 金融储蓄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 融通性或交易性 各经济主体在比较现在物资和未来物资边际效用基础上,将收入分离为消费和储备。在储备中只有那部分用于盈利、流动、分散风险的,并为另一主体可接受其代价的货币盈余,即用于交易性或融通性的储备才是金融储蓄。而那些持有不能交易或不用作融通性的储备,尽管它也是收入尚未消费的剩余,但它只是贮藏,而不是储蓄。例如,在一个实物经济成分很高的国家,即使储备率很高,但因可融通工具少,则储蓄率很低。中国实施经济货币化、金融化之前就是一个例证。可见,一国实施金融发展政策是金融储蓄的重要前提。(2) 聚集性 能作为交
17、易的收入储备,能否成为现实的金融储蓄,关键是储备主体和投资主体相遇机会及其达成共识条件。而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是解决两者会合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配置方式。只有数量的集中、条件的共识、供需的见面等多重聚集,潜在的收入储备才能变为现实的金融储蓄。因此,金融储蓄与一国金融制度安排密切相关。(3) 互补性或数量性 金融储蓄从收入储备中分离出来,并不是对所有货币贮藏替代。从经济原则来看,每一经济主体将收入储备多少分离为货币贮藏,多少用于金融储蓄,其标准是保有货币贮藏的储备费用或代价同使用金融制度成本的比较。当保有贮藏的成本小于使用金融制度成本时,持有货币贮藏而放弃部分金融储蓄;反之亦然。因而,在收入储备
18、一定时,金融储蓄是有数量客观界限的。提高储蓄率要靠降低金融制度成本来增强其互补性。那种不顾金融制度成本而一味片面追求储蓄率是违背金融互补性规律的。(4) 结构性 尽管每个储蓄主体将储备部分用于金融储蓄,总体动机是收益、流动和安全,但各自具体动机在偏好程度上不尽相同,这样他们有一个动机组合安排选择;投资者融进资金,在弥补资金亏拙需求上虽然总体动机是代价要小,期限要稳定和风险要共担。但各自具体需求动机偏好程度也有不同。供给主体的多重偏好与需求主体的多重偏好,只有通过金融储蓄结构和结构调整,才能使金融储蓄多方位最大限度的实现。所以,金融方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变迁性是金融储蓄的结构性表现。 依此
19、定义,金融储蓄:=国民收入-国民消费-国民货币性贮藏;金融储蓄=居民金融储蓄+企业金融储蓄+政府金融储蓄。2.2 储蓄率的概念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储蓄率分为总储蓄率和个人储蓄率。总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个人储蓄率则指一国个人储蓄金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储蓄率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金融政策和经济指导思想,即国家怎样看待储蓄的作用,是否重视发展储蓄;利率,人在西方经济理论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
20、正比。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国民的消费结构和市场供应及价格的变动情况,主要是消费品的供应及其价格的涨落,影响到个人储蓄占收入的比重的变化;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率则是这种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货膨胀率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储蓄水平;政治和心理上的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倾向等。 2.3 储蓄的主要理论在中西方经济理论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金融理论。储蓄理论作为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经济理论尤其是动态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密切相关。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的理论主要是围绕资本积累、储蓄与消
21、费及投资的关系、个人消费储蓄行为等方面展的。2.3.1 储蓄的早期研究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储蓄时,大都着重从价值判断分析储蓄的功过是非。重农主义认为,储蓄或节俭是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能培养人们的行为美德,肯定节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相反蜜蜂寓言则认为限制奢侈、提倡节俭不是国家致富的途径,而是国家贫困的根源。中国的管子和荀子的“节俭是非论”更是先于西方国家关于储蓄价值判断的研究。这些价值判断的储蓄研究尚属于社会行为分析,并未将储蓄纳入经济学的范畴。最早将储蓄纳入经济分析范畴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侧。他认为,资本积累是劳动分工的基础,资本积累量大小决定着劳动分工的细密程度
22、,劳动分工细密程度又决定着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因此,国民财富增长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资本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利润。这部分收入如果由于节俭不用于消费,便积累起来增加资本。可见,这里的储蓄实质上是一种储备。即使在货币条件下,也只是货币形式所表现的实物储备。储备实质上并不等于储蓄,也不等于资本积累。它只是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前提与物质基础。对此魏克赛尔作了开创性研究。他首先将收入未用于消费的储备分为货币贮藏和储蓄两个方面。货币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对资本形成没有多大意义;储蓄是由储蓄人将其积蓄的储蓄金信托于银行,然后尽快地将其贷放于企业,而由企业将其运用于一种或另一种生产用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毕业论文 国民 储蓄 成因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