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作者、学号: 学院、年级:教师教育学院 2006级学科、专业:教育学 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2010年5月20日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新奇、灵活、巧妙、有趣、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使教学如鱼得水,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相反,问题情境的创设华而不实、离题万里、枯燥乏味、牵强附会便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样不仅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可能还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及时实现,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本文针对新课改
2、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缺失实效性、目的性、趣味性、数学性、科学性诸多误区进行反思和分析,然后详细诠释问题情境正确理解问题情境,最后提出通过变花哨为内涵,精选信息 ,设计矛盾、趣味和悬念的问题情境,凸显情境的数学味,紧扣学科教学目标等多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进而让教师们正确理解问题情境,尽快走出创设的误区。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误区;对策The Erroneous Zon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eating Problem-Situ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Abstract: Producing problem-si
3、tuations is a highlight of the text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Original, flexible, clever, interesting, and suitable to the problem-situations not only promotes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head of the time. On the
4、contrary, those problem-situations with flashy, reverse, boring and far-fetched will backfire our teaching aims, it could give less prominence to math leaning environment and cause teaching aims fail to come true on time, influence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schedule.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and an
5、alyze those erroneous zones ,such as actual effect, issue, interest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s ,what had lost by teacher in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then explain elaborately the real meaning of problem-situation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 situations
6、via selecting information, designing contradictory, interesting, suspenseful problem-situations, highlighting the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taste, fastening of teaching objective, etc. And let the teacher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o get out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major traps as
7、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 problem-situation; erroneous zones; countermeasures 目录引言 1研究方法 1讨论与分析 11 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弊病 11.1 问题情境因花哨的媒体动画而缺失实效性 11.2 问题情境因宽泛的提问而缺乏目的性 31.3 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 51.4 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数学味 51.5 问题情境的创设违背数学科学性 62 正确理解和认识问题情境 72.1 问题情境的涵义 72.2 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82.3 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8
8、3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103.1 变“花哨”为“内涵”,创设简洁高效的问题情境 103.2 精选信息,尽快切入正题113.3 创设矛盾、趣味、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23.4 凸显情境的数学味,让问题情境创设更有效133.5 问题情境的素材和表现形式要紧扣教学目标13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谢17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引言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规律的逼真而高效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渐入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已取得了
9、相当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若认真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就会有“意外”的发现:不少教师备课时为了创设问题情境,在寻找素材、构思情节上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因忽视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应突出的数学本质,忽视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实效性、趣味性等原则,而导致花了功夫却收效甚微。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课堂热闹而创设热闹,“浅表化去数学”的现象仍很普遍,出现这些误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对问题情境理解的偏差和诠释的失当造成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室查阅大量有关问题情境方面的书籍和月刊,并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机房和上网检索收集和查阅与
10、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期刊文章,继而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撰写和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案例研究法:研究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相关的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片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堂实录中选取合适的案例,为本文提供有力的实证。讨论与分析1.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弊病1.1问题情境因花哨的媒体动画而缺失实效性教师创设情境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果仅仅以鲜艳的画面,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那么不仅没有发挥情境应有的“促进激励”功能,而且学生还会因驻留在教师设计的华丽花哨、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之中,而忽视了问题情境背后的数学意义,这样以动画取代了学生的思维
11、,造成了与价值理念“南辕北辙”的负面冲击,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定然无法取得最优化的效果。案例片段11:周长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伴随着优美的乐曲,画面上出现农夫和他的茅草屋,屋外有三块农田,分别是三角形的苹果地、长方形的玉米田和正方形的水稻田。2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画外音: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些庄稼,每到秋天的时候,田里就金灿灿的,收成这么好,农夫可高兴了!可是有一天,邻近的村子里突然跑来一群猪、牛、羊,它们要来吃庄稼了!这下可怎么办?农夫急坏了!小朋友,你们来帮帮农夫想想办法好吗?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叫道:“让农夫宰了它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哄堂大笑,教师的脸上
12、非常尴尬,不予理睬。这时,一个“两条杆”站起来说到:“可以把这些田用栅栏围起来。”师:真聪明,是这样围吗?(教师生怕再出岔子,没等学生回答连忙用电脑演示,线段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个封闭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三个图形从实物中剥离出来)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全班学生一阵沉默,然后木然地点了点头。突然,又是那名学生:“老师,不行,农夫走不进去了!”教师好像没听见,继续用电脑演示:这就是周长。师:谁到前面来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屏幕上出示圆、五边形、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来指,可是这个学生的身高太矮,根本指不到图形,教师就用电脑一个一个演示给学生看,线段环绕图形一周、闪烁三下
13、。师:像这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师:再来看看这片小树叶,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又有一名学生到讲台前作示范,由于叶子很小,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示范学生也是很随意地比划了一下,然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一片美丽的树叶四周闪烁着一圈边线。教师直接小结: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也是它的周长,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反思分析:一提到情境,许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多媒体课件,好像“情境”就是多媒体的代名词。由于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演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形象直观的演示既不用教师多费口舌而讲解不清1,同时又能让学生看清楚动态演示的过程,富
14、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的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多数教师在教学抽象几何概念时就青睐于多媒体技术。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仅仅凭借一个漏洞百出的情境就将图形的边线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来,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将图形的边线和周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1。不仅如此,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被湮没于亮丽形式和动漫画面所引发的丰富的联想之中,像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幅供学生欣赏和发挥想象的炫丽画面而已,甚至还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不在乎它是否有华丽的外表和新颖的招术,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是否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认
15、知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思考当中,这才是关键之所在。1.2问题情境因宽泛的提问而缺乏目的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而导致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脱节,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内容华而不实,有趣却无知。毋庸置疑,宽泛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评价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许多学者与教师达成的共识。但与此同时,教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误区:过于宽泛的问题情境会导致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将会使课堂陷入离题万里的境地。案例片段22:“9加几”教学片断(
16、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问题情境:(课件演示“9加几”运动会场上的主题图,主题图上有9人在踢毽子、6人在跑步、7人在跳远、3人在跳绳等)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人在跑步。生2:有人在喝饮料。生3:有人在踢毽子。生4:草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学生海阔天空地回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7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几人?” 反思分析:上述问题情境具有宽泛性,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可以提出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可以提出
17、有关数字信息;可以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事实上,因为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从简单的入手。当一个学生先提出有人在跑步时,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其他学生就会抢着回答:我发现了有人在喝饮料,有人在踢毽子提出一系列与数学无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该问题情境缺乏指向性。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会使课堂陷入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却达不到目标的局面。案例片段33:统计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师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大象过几岁生日。生2:我
18、想知道大象的新衣服是谁送的。生3:我想知道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没有生日蛋糕。(至此,五六分钟过去了)师(很着急):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大象家来了那些客人吗?不想知道它们都给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生(不情愿地):想。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反思分析:这个问题情境之所以没有引导学生想到统计的问题,关键的一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宽泛,太笼统,不明确,缺乏对数学内容的指向性,以致长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而且丰富的生活情境掩盖了数学的信息,精美的课件转移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的空泛提问,使教学完全背离了本义。这不仅说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对数学知识的
19、指向性,学生的回答就容易缺乏有效性,而且也说明教师忽略了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仅提了“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宽泛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当然很多,回答的自由度很大,因此出现发言积极踊跃,而内容却与数学知识不沾边的局面。1.3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 教师把创设问题情境仅仅看作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或教学知识的平台,把创设问题情境简单理解成为活跃课堂气氛服务12,却忽略了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忽略了问题情境也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案例片段44:20以内加法练习课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伊始,教师热情洋溢地出示一个卡通动物机器猫的图像:
20、今天机器猫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学数学,大家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兴趣却随着课堂的进度而逐渐减弱:首先是“机器猫+习题”,其次是“机器猫+连一连”,再次是“机器猫+巩固练习”,最后是“机器猫+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机器猫,教师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句话:“看,机器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题?”学生在教师打着机器猫的旗帜下,枯燥无味地重复着练习题。反思分析:以上案例中只将问题情境的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试问,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点缀一下?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且富有挑战性,那么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更别提能为完成本节课的教
21、学目标做好铺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1.4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数学味数学味是一切数学本质属性的统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片面地解读“数学源于生活”,而过分地追求一切数学知识都要生活化,不仅会使问题情境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淡化了数学学习应有的数学味,而且弱化和干扰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切记:数学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同时,勿忘了赋予它一定的数学意义。案例片段55:吨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出示一幅漂亮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500千克、4
22、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位教师首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然后问学生: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学生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数学问题。反思分析:以上情境源于教材的主题图,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场景,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涉及问题的关键之处,导致问题与教学内容脱节,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浪费时间却得不到教师期望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很活跃,但所提的问题却忽
23、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浪费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没有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就没有数学课的“数学味”。 1.5 问题情境的创设违背数学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所谓的学习兴趣而牵强附会地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看似新颖独特,但仔细推敲却与实际生活相违背。有的违反了数学的科学性原则,甚至还误导学生。案例片段65:倒数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了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毕业论文 小学 数学 问题 情境 创设 误区 对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