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毕业论文.doc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编号烟 台 大 学 文 经 学 院毕 业 论 文(设 计)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Competency Model-based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Management申请学位:管理学学士 系 别:管理系 专 业:工商管理 姓 名: 班 级:文商081- 3 学 号:200890506301 指导老师: 2012年 6 月 1 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院(系):管理系姓名蔡丹学号200890506301毕业届别2012专业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指导教师林立杰学历博士职称副
2、教授所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主要内容:通过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以及对传统招聘模式的弊端的分析,认识到胜任力的研究 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点,企业需要构建胜任力招聘体系来促进企业的 长久可持续发展,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1、严格按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在指导老师指 导下确定选题,列出论文提纲。 2、资料选用正式期刊,省级以上报纸的理论文章,正式出版物;资料查阅不少于5万 字,尽可能选用近3年的文献资料。 3、论文内容要思想正确、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应用型、实证性论文,多用数据图表,要有自己观点。
3、4、格式规范,严格按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格式规范细则要求进行修改,错字率在2%内,仔细校对语法。参考文献: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EBSCO外文数据库关于胜任 力模型的文献共10篇。进度安排:12月13日-1月31日 召开论文布置会议,确定论文选题; 2月1日-2月29日 查询文献、收集资料,提交论文开题报告; 3月1日-4月15日 进行论文写作,并提交初稿; 4月16日-5月9日 与指导老师讨论交流,进行论文修改,并提交二稿; 5月10日-5月17日与指导老师讨论交流,进行论文修改,并提交三稿; 5月18日-5月25日 学术检索,提交定稿,打印; 5月26
4、日-6月1日 准备答辩事务。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院(系)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备注:摘 要 在现代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人才是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纷纷招贤纳士,争取在人才上略胜一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高绩效、有潜力、高素质的员工。因此,企业将胜任力模型引入人力资源的招聘之中,胜任力模型提供了一种手段,提供了胜任力能力等作为企业招聘需要的参考。引用该模型,有利于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招募到本企业亟需的人才。胜任力模型推动企业获得人才竞争优势,促使企业达到预计目标。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可以
5、说是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指南针,指引着企业准确的寻找人才以达到“能职匹配”的效果。胜任力的引入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招聘与发展基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一定会成为企业招聘的新趋势。关键词 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招聘体系 目 录一、绪论1(一)问题的提出11缺乏组织性的招聘人员12缺乏完善的招聘流程13缺乏明确的甄选内容14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的甄选手段15忽视内在胜任力,重视外在经验16缺乏科学化的甄选决策2二、胜任力模型的综述2(一)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沿革21胜任力的涵义22胜任力模型的构成2(二)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情况31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32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33国内对胜任力模型的
6、研究4三、建设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5(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招聘体系的涵义51传统招聘体系的不足52. 传统招聘和基于胜任力招聘的比较6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优势6(二)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71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72招聘效果评估7四、对策和建议8(一)斟选标准要科学统一8(二)企业文化的支撑8(三)消除员工顾虑8五、总结8参考文献10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1973年,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组织运营采用胜任力而非传统
7、的测评方式,基于胜任力来发掘个人潜质与绩效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和个人的成功,这篇文章标志着胜任力的诞生。(二)国内企业在招聘中的突出问题1缺乏组织性的招聘人员在人员招聘上,缺乏相关招聘人员的胜任力分析,招聘工作缺乏组织性和规划性,盲目进行。比如在招聘期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乱用人,随意指派清闲员工参与招聘工作,同时,非专门人员未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招聘,而其他人员抵触额外工作,难以协调。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招聘工作安排,会严重影响到招聘工作的有效性,会使企业招聘不到可用人才。2缺乏完善的招聘流程一般企业的招聘流程是单一方向的,从招聘信息发布到最终
8、录用是单一的。流畅完整的招聘工作不是单一方向的,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完整的招聘流程,还应该包括招聘之前的统一规划,调查应聘者的背景、能力等的评估效果,是在招聘中经常被忽视的环节。3缺乏明确的甄选内容在人力资源招聘中,除了要有明确的招聘工作分析之外,还应制定科学明确的招聘甄选标准。许多企业在招聘中会潜入误区,如高学历优先、盲目迷信名牌高校等等,会造成用人不当、用人不全。传统形式的招聘大多是“拿来主义”“经验主义”等,多以教育背景、知识水平和以往的经验作为招聘评判的标准,但高学历、高技能、经验丰富的人不一定是绩效优秀者。这样会不利于企业招聘到可用人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
9、的甄选手段目前,我国企业的测评手段缺乏科学性,没有加入到企业本身的特点和需求倾向。如果盲目的引用西方测评手段,如心理测试和西方的性格测试等等,我国可能会缺乏相关的专业分析人士,会使招聘出现不规范的状况,而且并不能使企业招聘到可用人才。这是因为中西方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心理感知模式和表达能力都存在差异,简单引用过来,会使测试的信服度不高,效用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的人才选拔。所以,国内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测评工具,只能是一种参考。同时,在招聘中,企业会难以避免的走进误区,较多倾向于高学历、较多工作经验等这些外在的评判标准,或多或少的带有色眼镜来看待招聘人员。不以能否胜任本企业工作,能有为本
10、企业所需为标准,是很难达到“能职匹配”的效果。5忽视内在胜任力,重视外在经验许多企业没能使招聘达到“能职匹配”的效果,也是由于不少的企业采用“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人才招聘策略。在招聘中,招聘人员会更多地倾向于名校高校的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的人员或者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人员,经验固然非常重要,可以少走弯路。但过度倚重经验,会使人员会变得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仅仅看待经验,忽视了传统经验能否与新时代发展以及公司的文化等是否匹配,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招聘时,若忽视了应聘人员本身的能力素质、应聘态度、工作攻击和个人潜质等,都会对员工的绩效等产生不利影响,会造成企业较高的离
11、职率和流动率。6缺乏科学化的甄选决策在传统的人力资源招聘中,难免会存在决策的草率性和不科学性,而且在甄选过程中,对应聘者的现场表现和个人的主观观念过分依赖,缺乏科学化、系统性的甄选决策标准。二、胜任力模型的综述(一)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沿革1胜任力的涵义1973年,McClelland发表文章,提出组织运营采用胜任力而非传统的测评方式,基于胜任力来发掘个人潜质与绩效能力。他认为,胜任力即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麦克利兰和斯宾塞于1994年对胜任力的表述更为完整,即胜任力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
12、识或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能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任何个体特征。2胜任力模型的构成(1)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所谓“冰山模型”,就是用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来划分员工的个人素质。其中,外在表现即“冰山以上部分”最容易被发掘与了解,是比较容易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培训来改变的。而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是不易改变的,能够预测到个人的工作表现与绩效能力,关键体现着人员的行为。该模型如图1所示:图1 冰山模型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为组织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组织人力资源的要求,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以及在组织中的应用,为
13、企业和组织招聘人才提供一定的手段并且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前提。(2)胜任力洋葱模型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提出了“洋葱模型”,展示了各个层次的要素。 该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洋葱模型所谓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这个模型中由表层到里层,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最核心的是动机和特质。两种模型都强调对最内部素质的测评,但洋葱模型更突出内在与外在的层次关系。(二)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情况1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模型的提出阶段(1910年代初一1970年代初)。Taylor进行研究,通过对企业员工的绩效差异的分析,建议企业用时间动作的分析方法,来界定本企业员工能适应的工作
14、状态与相关职务,并在以后的一个阶段,通过培训和学习来逐渐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以更加适应相关职务,从来提高组织的营运技能。第二阶段:概念拓展阶段(1970年代初一1990年代中期)。在麦克利兰的研究基础上,各学者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该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1990年代中期现在)。胜任力研究不断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胜任力模型在提高本企业的技能效果与组织效果。但仅仅如此是不利于企业的稳定、高效、长期发展的。目前,企业不再简单识别员工的素质,而转为构建胜任力体系,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胜任力模型由外国学者提出,起步较早,研究发展迅速。国外研究成果如
15、表1所示:表1 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学者时间关于胜任力的研究Barnard1938担任管理职位的人应当具备:职业的道德准则、高度的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一项道德因素的一般技术能力和特殊技术能力、为别人制定道德准则的能力。Flanagan1954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美国管理协会1970用五年时间研究了1800名管理者,第一次通过比较优秀和一般绩效者的表现。抽取出个性特征来定义工作胜任力,将胜任力为一般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意向、社会角色与工作有关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 毕业论文 基于 胜任 模型 人力资源 招聘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