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法学毕业论文.doc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法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法学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 11、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大多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 13、未成年人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 24、未成年人近年来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猛增 2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 2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2 2、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33、不良家庭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4 4、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4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个对策 51、完善立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5 2、改革教育体制,普遍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教育程度5 3、未
2、成年人父母应主动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64、司法机关负有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重要职责6内容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障碍,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
3、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然而,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低龄化;教育程度偏低;暴力型犯罪、性犯罪、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逐年增长并呈智能化;多为团伙犯罪、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弊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缺失、几个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从完善立法、改革教育体制、改善家庭环境、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做好已犯罪未成年人改造工作、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以期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成因 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
4、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有的还未满18周岁,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某法院受理的一起强奸案,四名被告人年龄中最大的只有16岁,另一名刚满13岁,还有一名因不满14岁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尽管
5、年龄偏小,但其犯罪的手段和主观恶性却非常之深,犯罪已非常成人化。2004年审结了一起两名在校生与社会辍学少年结伙抢劫案件,其犯罪对象也是在校生。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大多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随着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展,其独立性日益增强,但尚未完全摆脱依附性。独立性需求的增长,使其逐渐淡化对家庭的依赖。而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依附性的存在,
6、必然产生一种安全感的需要,就转而在年龄相仿的伙伴中寻求保护者和支持者。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而且个人单独行动,总有一种恐惧感,特别是实施犯罪行为时,恐惧感就更为强烈。如果团伙共同行动、互相依存,互相壮胆,就产生了一种力量和安全感,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3.未成年人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势。近几年来,随着色情以及家庭
7、娱乐设施的普及,未成年人与性的关联越来越明显,比如早恋、同居、同学及朋友之间的性行为,特别是有偿色情服务等,可以说为一些人提供了较为合法的发泄途径,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又几乎是空白,因此,处于性早熟时期而对性的认识是既神秘又剌激,在有诱惑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未成年人性犯罪。其增长与色情宣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淫秽宣传品一方面扭曲了人的性观念,它强调性满足的极端性,把性享乐视为性行为的最高目的,宣扬性问题方面的无责任性,将性欲望的满足超越社会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生理学研究表明,外在诱因可以刺激激素的分泌,激素引发性行为。赤裸裸描述性行为、宣扬性享乐的色情文化是典型的外在诱因。在我国因含色情的书刊、录像
8、制品等毒害,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大幅上升,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中已有显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性犯罪人数已从2003年的占犯罪总人数的10%上升到2005年的41%。4.未成年人近年来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猛增。根据2004年6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家禁毒委对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吸毒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多数为17-35周岁的人,占吸毒总人数的85.1%,其中25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毒人数占60%以上,25岁-35岁的占25%左右。吸毒不仅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为了筹到吸食毒品的巨资而不惜以身试法,致使引发许多未成年人犯抢劫、盗窃、诈骗等罪。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
9、中的催化剂作用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由沉迷网吧发展到有轻微违法行为,就是由于在网上浏览到了暴力、色情等网页,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犯罪。通过网络纠集成员进行的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犯罪所呈现出的的一大社会特征,也可以说是犯罪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未成年人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10、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未成年人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
11、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2.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美国学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英国心理学家威廉爱贝尔逊研究了1565位1215岁的少年常看的电视节目及其后的行为,发现故事片中逼真的暴力行为,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作用。在喜欢看暴力镜头的孩子中,约有47%的少年有不良举止或犯罪行为。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久而久之,一部分未
12、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视、纪实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高手”、“专家”。未成年人性器官开始发育,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法学毕业论文 未成年人 犯罪 成因 预防 对策 法学 毕业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