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毕业论文.doc
《浅谈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内容摘要】 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而且是智慧的化身,是实现“民本邦本”、“仁者王道”的重要人物。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他一生“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最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万世美名。【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智慧 道德理想 价值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学巨著,它再现了中国历史上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三国。它是我国优秀长篇小说中描写人物最多的一部。据统计,有名有姓的共有980人,加上道人,牧童,妇女等共计1100余人。在这些人物中倾注作者感情写得最为成功的要算诸葛亮
2、、曹操、关羽。因此,这三个人物被毛宗岗评为“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关羽的义绝)。然而,“三绝”之中真正统摄全书的灵魂人物应该是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也成为了小说全力描写的光辉形象。小说138回,刘备没有立足之地,是为诸葛亮出山作铺垫,38104回是诸葛亮对三国公争的观谈,虽然在第104回,诸葛亮死五丈原,但104回120回也是诸葛亮的余波,在这整个过程中,小说用粗笔勾勒,给我们绘出一伟人的光辉形象,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熟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发现在主要人物中,要算诸葛亮出场最迟。作者写到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即小说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时,这个隐居的“卧龙”才从草庵中出来,登
3、场与读者见面。然而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刘备空有图王霸业之心,却无尺寸可守之地,依朱携、刘恢、公孙瓒,投曹操、袁绍、刘表,均未成其气候,只能在别人羽翼下谋生。而“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是如鱼得水,眼界顿开,可以说是起死回生,宏图大展,蜀国江山,既由诸葛亮开创,也靠诸葛亮辅佐。三国斗争,因有诸葛亮参加而光彩熠熠,诸葛亮也一直处于斗争的漩涡中。诸葛亮逝世之后,姜维九伐中原,继承的是诸葛亮的遗志,无非是六出祁山的翻版。可见作品是以诸葛亮为中心人物而进行构建的,有了诸葛亮,作品才有了主心骨,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抽去诸葛亮,作品就会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因此,通过作品所描绘的诸葛亮形象以及作者给
4、予这一形象的评价和分析,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对作品价值取向的认识,反过来回加深我们对作品人物塑造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诸葛亮出场前,作者通过侧面的渲染和烘托,先写司马徽、徐庶的谈论和推荐;再写三顾茅庐,着重写前两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一位拥有绝世才能的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就把他的个性、才华表现了出来。先有颍川名士号“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荐贤:“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有徐庶的实地相荐:使君若得其人,可比周得吕望,汉得张良。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手”;又说:“某比此人如驽马以并麒麟,寒鸦以配鸾凤”。在“三顾”中,无论卧龙岗景色,或卧龙岗人物,也无一不
5、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多识广,特别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他在这里面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刘备斗争目标是先取荆州战略要地,后取益州,以作为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主张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在外交方针上结好孙权,可以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在等待有利时机,由荆、益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的分析和果断决策,反映了当时形势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向,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在出山以后的实际操作更加显示了诸葛孔明绝伦智慧,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博望用火,初出茅庐便叫曹军丧胆;舌战群儒,使江南名士心怯口讷;赤壁
6、鏖兵,让交战双方悉听调遣;七擒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而布信义于南蛮;六出祁山,著威望于海内;运筹帷幄,使风流倜傥、威震赤壁的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让用兵如神,熟谙韬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衷心折服:“此天下奇才也!”正如杜甫一首咏怀古迹中吟道1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菖。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如果说“隆中对策”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奇才和智谋的话,那么,激越壮烈的出师表,则着重体现了他对刘蜀事业忠贞无二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完成了作者和历史赋予他的人格楷模。 第二,诸葛亮是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上的光辉
7、典范,是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号为王者师”的优秀楷模;是集知识、道德、政治三位一体的完人典型。他既有儒家的胸怀,又有道家的风范,有法家的谋略,有兵家的智慧,使他成为一个超越个人存在、历史存在的化身,他故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宗教承担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人格楷模。小说“三顾茅庐”特别是前两次不遇,及张飞、关羽表示对之不屑一顾时,他笑而置之;这就大力渲染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以师礼”纵观诸葛亮与刘备的每一次同时出场,都是并排前行,这就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理想。从政统来说,他们是君臣关系,但从道统来说,他们则是师友关系。而这种关系,
8、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境界。小说第九十一回、九十七回,诸葛亮曾两次向后主上出师表,率兵北伐曹魏。当时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南抚夷越”后稳定了蜀国后方,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伐魏创造了条件。然而,后主昏庸实为一大不幸,所以诸葛亮上表时实际上“忧不在南人,而忧乃在于后主也”。曾有人问,伐魏伐魏何必临表涕泣?原来,当时蜀国已处于兴衰存亡之际,而后主却在醉生梦死之中,诸葛亮追念,先帝托孤之诚,回顾十常侍之祸,观后主宠黄浩之事,内心焦虑万分;出师之前,不得不向后主切切开导,殷殷叮咛,告诫刘禅“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义正情真,甚于严父慈母,涕泣声中不知含有多少心血;报先帝而忠陛下之心
9、志何等光明磊落。所以,一篇出师表,非但发扬讨贼之义,尤其充满了恋主之忠。这次北伐,由于错用马谡,失守街亭,败于司马懿之手。诸葛亮回到汉中,申表自贬三等,恤军爱民,励兵讲武,重整军备,决定再次出师讨贼,当时朝臣多言未可轻动;后主疑虑不决。诸葛亮遂二上出师表。这份奏章,看来是力排众议,实际上还是在开导后主,以历史的经验为鉴,反复申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本国策,指出“不伐贼,王业亦亡”的危险性,强调当机立断,兴师讨贼的迫切性,字里行间倾注了“寝食不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的一片丹心,终于感动了后主和群臣,坚定了他们的意志,统一思想。这是诸葛亮再上出师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虽知前途难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 毕业论文 浅谈 诸葛亮 形象 特征 人生价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