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毕业论文.doc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毕业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摘要】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贯穿于数学的各个分支.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使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在解题中借数解析形,以形表达数量关系. 有些数量关系,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数形有机的结合,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简洁、明了的解题效果。提高数形结合的灵活性,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仅例举说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最值问题,函数问题,复数问题方面的应用。【关键词】数
2、形结合 方程问题 不等式问题 最值问题 函数问题 复数问题1 引言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 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一方面借助形的直观性来阐明数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 华罗庚先生曾指出: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非. ”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注意这一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并能在认知结构中有机地沟通数学各分支的内在联系.在处理某些数学问题时, 我们可以
3、从问题的结构特征入手, 充分挖掘出问题的几何背景, 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几何模型, 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且解法简捷. 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数形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以形助数,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本文仅例举说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最值问题,函数问题,复数问题方面的应用。2 方程问题方程是中学数学常见的学习、研究对象,尤其是二次方程,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方程、不等式、函数又有密切联系 ,是知识的融汇点,这就使得这类问题成为应用数形结合方法的良好载体。2.1 方程实根的正负情况用代数方法研究
4、方程根的情况,计算复杂.若用形结合的方法,利用方程与函数的关系,画出函数图象,将方程解的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的交点来处理,则形象直观,过程明了.例1 为何值时,二次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解:设 二次方程, a1.(1)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如图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故此时,不存在。 (2)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如图 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 故 综上所述,当时,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例2 已知二次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的取值范围.解:设二次项系数大于0,函数图象开口向上函数与轴的交点落在轴两侧只需.解之得:-或.例3 已知二次方程有两个正根,求的取值范围.解:设.依题意二次函数的图象
5、与轴的交点落在轴的正半轴.如下二图所示.所以有 或分别解两个不等式组,求交集得的取值范围是.例4 已知方程有两个正根,且一根在(0,1),另一根在(1,2),求的取值范围.解:由已知得:所得不等式组表示平面上一区域,如图.看作点()与(1,2)连线的斜率.连接得最大斜率连接得最小斜率.利用函数图像来研究二次方程,要注意抛物线开口方向的讨论。分析题意,提取作图的限制条件,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做到不重不漏。2.2 求方程实根的个数有些方程并不需要求出实根,只要求方程的实根个数.这就没有必要按常规方法求解.利用数形结合,将方程实根的个数转化为曲线的交点的个数.例5 求方程的实根个数。解:此题若直接解
6、方程则较为困难,若利用数形结合,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则较为简单。即求两曲线的交点的个数。做出函数和的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曲线的交点M只有一个,方程只有一个实数解。例6 求方程的解的个数.解:作出函数和的图象.观察图象,两函数图象有3个交点.原方程的解有3个.例7 试判断方程的解的个数。解:要解出方程是不可能的。但题目只需要知道方程解的个数。若能突破传统的解方程的思想,利用图形来处理,则轻而易举。方程的解的个数实质是与图象的交点的个数。分别作出和时的图象,由图可知两曲线有两个交点。例8 当a为何值时, 关于的方程无解?有一解?有两解?解:由题意得 即 设, ,则的图象为过定点(1 ,0)
7、 的直线系, 如图所示.直线:为切线,切点为(2 ,4).由图可知(1) 方程(*)无解直线系斜率满足。(2) 方程(*) 有一解直线系斜率满足,此时符合条件。(3) 方程(*) 有两解直线系斜率满足.此时交点横坐标均满足的条件。综上所述,当时,原方程无解; 当时,原方程有一解;当时,原方程有两解。例9 已知方程有四个实根,求的取值范围。解:此方程含绝对值号,并且有四个实根,若以代数方法求解,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入手点,分类讨论难免繁冗复杂.而画出,的图象后,只须两图象有四个交点即可。即-1k 0,y 0,z 0 ,求证:. 解:这是个代数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已知条件简单,难以下手.但由代数式的结构
8、联想到余弦定理,有.又 x 0,y 0,可以表示以x , y 为边, 夹角为60的三角形的第三边。同理也有类似的几何意义. 于是构造如图所示的四面体,使.且,由余弦定理得:= 同理:= 在ABC 中, AB + BC CA , 原不等式成立.无理不等式常需要平方升幂,此时要注意定义域不能改变。符合题意的图像只是全部图像中的部分。3.2 二元二次不等式组例16 解不等式组解:先考虑相应的方程组如图,它们分别表示双曲线和圆由(3)知代入(4)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或熟悉代数式结构,巧用几何意义。3.3 高次不等式中学数学中主要学习一次不等式与二次不等式。高次不等式需转化为低次不等式来求解。最常用的
9、是数轴标根法。例17 解不等式.解:因最高次项系数为- 1 例20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解:构造两个函数,(1)即同理 即,错误.不等式中的绝对值号体现在图像上就是曲线的翻折。3.5 含参数的不等式若对参数分类讨论来求解,.过程烦琐.利用数形结合可大大简化计算过程。例21 若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解:要使不等式恒成立,只要+的最小值.若用常规的方法来求最小值则较为烦琐。若考虑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把+理解为到数轴上两点(-1,0),(1,0)的距离的和,则较为简单。当时,有+最小值2. 的取值范围是.例22 设函数,其中,解不等式.解:此题是含字母的不等式,分类讨论思路不清楚,
10、且较烦琐。若运用函数图形的特点,则较为直观清楚。由得。记,.则=1()。表示双曲线的上半支.表示过(0,1)的直线系.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等式的解。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例23 解关于不等式 分析:按常规的解法,将不等式视为型.需分为:和两类讨论解,即将原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或即或然后对进行讨论,但是在对进行讨论时,较难找到讨论对象的分界点。若构造图形则具体、直观、简洁,能避免繁冗的计算和讨论.解:设=,则表示位于轴上方的抛物线的一段,其顶点为当抛物线在平移时,其开口大小也在变化,如图.(1)当即时,不等式解集为(,+),(2)当即时,不等式解集为()即,其中是方程的一
11、个实根.与含参数的方程同理,含参数的不等式的图像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注意“动中求静”,找出分界情况。当然还需要按参数分情况作图。3.6 特殊的不等式例24 已知是定义在(-3,3)上的奇函数,当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不等式的解集是( ). 解:显然,不能直接求解不等式。利用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的性质可画出在(-3,3)上的图象。同一坐标系中画的图象。找出图象分别在轴上,下部分的对应“数”的区间。答案选。像这类特殊的不等式,往往没有常规解法,不能直接求解,探求捷径是必须的。结合代数知识与函数性质画出图像,作出判断,方便快捷。四.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若采用代数方法求解,需要大量的计算,过程冗长,且较
12、难找到切入点,一时之间难以入手.若能深刻挖掘题目的几何背景,利用几何意义将问题巧妙地转化,往往能简化过程,取得良好的解题效果.4.1 转化为直线的截距将所求问题看作直线的截距,即求满足题目条件的直线系何时取得最值。例25 已知,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已知等式可化为,它表示以(-3,4)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可看作是直线的截距.当取得最值时,直线恰是圆的切线.从而由距离公式可得:解得52.故 umax=5+2, umin=5-2.例26 设且.求的最小值. 解已知等式可化为它表示以点(1 ,1) 为中心,为渐近线的等轴双曲线的右上支.显然,当直线与双曲线相切时, 取得最小值.切点为 (2 ,2
13、).故umin = 4例27 已知满足. 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令=则原问题转化为: 在椭圆上求一点, 使过该点的直线斜率为3, 且在轴上的截距最大或最小. 由图可知,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 有最大截距与最小截距.联立方程得 由得 b = 13, 故y - 3x 的最大值为13, 最小值为- 13.例28 对任意的有,求的最大值.解:设,则.求的最大值即是求直线族在轴上截距的最大值.由条件画出图象,已知条件表示的是直线上方的一段圆弧.当直线位于位置时截距的最大.求出交点坐标.则直线的截距是6.的最大值是6. 将最值问题转化为直线系的截距,注意找出直线与曲线相切的情况。4.2 转化为直线的斜率
14、例29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对于这种特殊的函数,应注意观察,利用其特殊的性质,把函数看作是定点(-3,-2)与单位圆上的点连线的斜率。解:可以看作是定点(-3,-2)与单位圆上的点连线的斜率。因此,的最值就是直线与单位圆相切时的斜率.设切线方程为 即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解得: ,。例30 如果实数满足方程,求的最大值。解:不妨设点在圆上,圆心为,半径等于,则所求表示的是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与圆相切,且切点落在第一象限时,有最大值,即有最大值。,=1.=.将最值问题转化为直线的斜率问题,要注意将原式正确变形,不同的变形,其对应的函数图像也不同。注意找出相切的情况。 4.3 转化
15、为距离将所求问题通过变形、构造等方法巧妙地转化为距离。即求点与点,点与直线距离和与差。结合几何知识,不难求得结果。若是直接采用代数方法求解,计算复杂,往往徒劳而难以求得结果。.例31 求函数 的最小值.解:y表示轴上点到A(1,1),B(3,2)两点的距离之和,做出A关于轴的对称点(1,-1)。|=| 又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y的最小值为|=例32 已知,且,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本题可通过消元,转化成二次函数求解.但较麻烦,然而转换角度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表示一条直线而就是直线上点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解:满足,的点集是线段.线段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代入
16、距离公式得=. 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例33 求函数的最大值.解: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定点A(3,2)与B(0,1)和动点.函数的几何意义是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点在抛物线上,而=.当且仅当点在延长线上时(即图中位置)上式取等号.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方程解得:的横坐标时, 有最大值例34 已知.求的最小值解:由得.这是焦点为,准线为的抛物线方程.问题转化为在抛物线上求一点使它到两定点(-2,4),(0,2)的距离之和最小.再由抛物线的定义转化为寻找一点使它到定点和准线距离之和最小.即为图中的点时最小距离是=6. 例35 求的最小值.解:表达式使我们联想到距离公式,由于为参数.即要求两动点和所连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 毕业论文 用数形 结合 方法 解决 中学数学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