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后期的测试和优化方法毕业论文.doc
《网站建设后期的测试和优化方法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站建设后期的测试和优化方法毕业论文.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 要本文从现代网站建设及网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网站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说明了在网站建设的后期,要对网站性能进行大量测试及优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网站建设后期的测试和优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本文首先叙述了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史以及我国网络发展概况和性能测试的相关概念;其次是介绍了测试软件工具和环境的搭建;还系统的介绍演示了对网站性能测试的全套过程(包括测试所用的软、硬件平台,网站性能参数的采集、分析)以及在试验测试完成后所总结的测试工具的特点;并在全文的最后给出了一些有效的网站性能优化的通用方法。关键词:网站性能;性能参数;测试;分析;优化Ab
2、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ite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actual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Web site-building, the success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te later, to a large number of Web site performance
3、 tes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and th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Web site buil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atter method of test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actice.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
4、ion of our network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secondly is introduced testing software tools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lso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presentat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website performance testing process (including the test used by the software and hardwa
5、re platform, web sit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the full text of the final paper in a number of effective Web sit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general methods.Key words: Site Performance;Performance parameters ;Test ;Analysis ;Optimization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
6、II1绪论11.1 引言11.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史11.2 网络发展现状概述61.3 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91.3.1性能测试的概念及其类型92测试环境搭建112.1 测试运行环境112.1.1硬件设备112.1.2软件环境112.2 LoadRunner简介112.2.1LoadRunner简介112.2.2压力测试简介112.2.3性能测试与LoadRunner122.3 LoadRunner的安装152.3.1系统要求152.3.2安装LoadRunner153测试过程及其实现223.1 生成脚本223.2 准备负载测试脚本273.2.1度量业务流程273.2.2模拟多个用户28
7、3.2.3检测测试是否成功293.3 创建测试场景303.3.1LoadRunner Controller 简介303.3.2负载测试的用户组合323.3.3生成较重负载323.3.4模拟实际的负载行为333.3.5模拟不同类型的用户363.3.6监控负载下的系统373.4 运行负载测试393.4.1运行负载测试场景393.4.2监控负载下的应用程序403.4.3测试完成413.5 分析测试结果423.5.1启动Analysis会话423.5.2是否已达到目标433.6 试验后之LoadRunner总结443.6.1IP欺骗443.6.2参数化输入464.1 三大类网站性能对比474.2 前端
8、优化474.3 后端优化495总结及展望545.1 总结545.2 展望54结 束 语56致 谢57参考文献581绪论1.1 引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诞生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1.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史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广告宣传、生产、销售、计划、报价和会计等。后来,绝大多数公司拥有了多个网络。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各级学校都使用计算机网络为教师和
9、学生提供全球范围的联网图书信息的即时检索和查寻等业务。各级政府使用网络,各种军事单位同样如此。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已遍布全球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己经形成从小型的办公局域网络到全球性的大型广域网的规模。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互连系统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DOD)资助、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究建立的数据包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ARPANET网络利用租用的通信线路连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和犹太大学四个结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成了专门完成主机
10、之间通信任务的通信子网。通过通信子网互连的主机负责运行用户程序,向用户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它们构成了资源子网。该网络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传送信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如果这四所大学之间的某一条通信线路因某种原因被切断以后,信息仍能够通过其他线路在各主机之间传递。也不会有人预测到时隔二十多年后,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ARPANET网络已从最初的四个结点发展为横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挂接有几万个网络、几百万台计算机、几亿用户的因特网(Internet),也可以说Internet全球互联网络的前身就是ARPANET网络。Internet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络,而
11、且还在不断地迅速发展之中。纵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它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总体看来,网络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计算机网各出现之前,信息的交换是通过磁盘进行相互传递资源的,如图1-1所示。图1-1 利用磁盘实现数据交换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但当时计算机的数量非常少,且非常昂贵。而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的价格相对便宜,当时很多人都很想去使用主机中的资源,共享主机资源和进行信息的采集及综合处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1954年,联机终端是一种主要的系
12、统结构形式,这种以单主机互联系统为中心的互联系统,即主机面向终端系统诞生了。如图1-2所示。 在这里终端用户通过终端机向主机发送一些数据运算处理请求,主机运算后又发给终端机,而且终端用户要存储数据时向主机里存储,终端机并不保存任何数据。第一代网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而是一个面向终端的互联通信系统。当时的主机负责两方面的任务:(1) 负责终端用户的数据处理和存储(2) 负责主机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过程所谓终端就是不具有处理和存储能力的计算机。随着终端用户对主机的资源需求量增加,主机的作用就改变了,原因是通信控制处理机(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CCP)的产生,
13、它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全部的通信任务,让主机专门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如图1-3所示图1-2 面向终端得单主机互联系统图1-3 利用通信控制器实现通信当时主机主要作用是处理和存储终端用户发出对主机的数据请求,通信任务主要由通信控制器(CCP)来完成。这样把通信任务分配给通信控制器这样主机的性能就会有很大的提高,集线器主要负责从终端到主机的数据集中收集及主机到终端的数据分发。联机终端网络典型的范例是美国航空公司与IBM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的飞机订票系统(SABRE-I),当时在全美广泛应用。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将多台计算机相互
14、连接的方法。第二代网络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己经形成了将多个单主机互联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 并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主机连接起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如图1-4所示。第二代网络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的基础上通过完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和协议的研究,形成的计算机初期网络。如,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RPANET网络,它将计算机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如图1-5所示。所谓通信子网一般由通信设备、网络介质等物理设备所构成(如图1-4所示);而资源子网的主体为网络资源设备,如:服务器、用户计算机(
15、终端机或工作站)、网络存储系统、网络打印机、数据存储设备(外围的设备)等。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而且资源子网上用户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上的。没有通信子网,网络就不能工作,如果没有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传输也就失去了意义,两都结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资源共享网络。第二代网络应用的是网络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对数据远距离传输。分组交换是主机利用分组技术将数据分成多个报文,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足够多的地址信息,当报文通过节点时暂时存储并查看报文目标地址信息,运用路由算选择最佳目标传送路径将数据传送给远端的主机,从而完成数据转发。20
16、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的盛行的时期。当时采用的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它是网络发展的第三代阶段。在第三代网络出现以前网络是无法实现不同厂家设备互连的,早期,各厂家为了霸占市场,各厂家采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并开发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当时,IBM发布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系统网络体系统结构)和DEC公司发布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统结构)。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是无法互连的,所以不同厂家的设备无法达到互连,即使是同一家产品在不同时期也是无法图1-4 多主机
17、互联系统达到互连的,这样就阻碍了大范围网络的发展。后来,为了实现网络大范围的发展和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连,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ISO)提出一个标准框架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共七层。1984年正式发布了OSI,使厂家设备、协议达到全网互连。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都是属于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第四代网络是随着数字通信出现和光纤的接入而产生的,其特点:网络化、综合化、高速化及计算机协同能力。同时,快速网络
18、接入Internet的方式也不断地诞生如:ISDN、ADSL、DDN、FDDI和ATM网络等。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息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Internet的正式起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至2004年6月,我国的网名总数已经道道8700万人,2005年4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超过了1亿人,到2009年我国网民数更是增至近3亿人,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这说明了网络在公众中的普及性。图1-5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1
19、.2 网络发展现状概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1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第3季度,我国互联网长途电路达到8,935,811个2M,比2007年末增长了近一倍(94%),全国光缆线路长度比2007年末新增61
20、.8万公里,达到639.5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0,372.1万个,其中xDSL端口数8,672.7万个,比2007年末增长了22%。2008年我国电信网的通信能力快速提升,带动了我国宽带互联网的发展。宽带的快速普及推动了各项网络应用的发展,但我国宽带上网的速度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调查显示,2008年下半年,90.6%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即2.7亿中国网民使用了宽带访问互联网,较2007年增长超过一个亿。IP地址作为互联网中最基础的地址资源,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尤其是IPv4地址耗尽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IPv4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长速
21、度,人均IPv4地址数持续下滑。作为访问互联网必须的基础资源,未来几年,中国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不能够获得更快速的发展或者过渡到IPv6,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的瓶颈因素。根据全球IPv4地址近年的消耗状况,地址资源专家预测IPv4地址将会在2012年前后耗尽。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快速发展,IPv4地址尤其呈现出快速消耗的趋势。在IPv6商用之前,IPv4地址仍旧是互联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IP地址分配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一直不断努力,积极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争取更加充足的IP地址资源。尽管IPv4资源较为紧缺,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在各
22、IP地址分配单位的努力下,我国的IPv4地址资源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181.273.344个,较去年增长34%。尽管IPv4地址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依然赶不上我国网民的增速,加上服务器、路由器等其他互联网设备上的对IP地址的占用,IPv4地址在我国的紧缺局面非常严峻。与IPv4相比,IPv6优势突出,地址资源不仅丰富,安全性能也大幅提高。但目前IPv6地址在国内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向IPv6过渡仍然在技术和商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目前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调研。在推动IPv6进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04年12月,中国CN域名服务器的IPv6地址已经在全球域名根服务器中进
23、行了注册;由中国工程院牵头、八部委联合实施“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NNIC牵头积极地探索和制定相关的地址分配政策。这些工作为中国IPv6网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实现中国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平滑过渡。根据全球互联网IP地址资源分配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6月,中国大陆共分得IPv6地址34块/32,排名世界第十七名。报告称,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6,198个,较2007年增长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地址资源,域名数量的高速增长保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较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站建设后期的测试和优化方法 毕业论文 网站 建设 后期 测试 优化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