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doc





《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 【内容提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旨在促进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关键词】: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极大地推动了藏族教育,藏汉双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藏汉双语教育,不仅是藏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民族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藏区的学者和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藏汉双语教育,并联系藏族教育实际发表相关文章,其中有,索南嘉的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1、才果的对
2、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2、扎洛的藏区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及学校类型研究3、索朗次旦的试论西藏的藏汉双语教育4等。以上文章均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的藏汉双语教学,未涉及到民族高校的双语教育。本文试图分析在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藏区包括民族高等院校的藏汉双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藏汉(藏汉英)双语(多语)能力的各类社会建设人才做出努力。一、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分析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藏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命题早已在藏族教育界达成共识。并众所周知,青海民族教育的难点在于藏族教育,藏族
3、教育的难点在于藏汉双语教育。所以发展藏汉双语教育不仅要客观、认真、科学地分析和总结经验,还要改进不足,更要从藏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使之不断完善。为此,笔者联系自身在青海藏区进行藏汉双语教育近30多年的实践,并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对青海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青海藏区基本情况青海藏区位于青藏高原(最高海拔为6248m),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3000m左右。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条件差,是我国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源”。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启动“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其效能正在显现。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牧区的人文环境也
4、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当地牧民群众的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变化。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海北、海南、海西、黄南、果洛、玉树共六个藏族自治州以及海东地区和西宁市(省会)构成。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5全省总人口为5181560人,其中少数民族2358255人,占45.51%;藏族1134236人、占总人口的21.89%;占少数民族的48.1%,居首位。藏族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也有半农半牧。上述自治州的藏族日常用语95%以上为藏语(母语),其中部分中年人和青少年在工作和教学中使用藏汉双语,但也有地域差异。海东地区的六个县和西宁市的两个县(最低海
5、拔为2125m)都有藏族乡,大部分为农业区,也有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其中,化隆循化两县所有藏族乡的藏族,日常用语为藏语,少数人使用双语。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互助县和西宁市的湟源、湟中、大通、民和等县的大多数藏族使用汉语。转用汉语和藏语濒危的现象早已显现。西宁市现有藏族近2万人,日常用语主要为藏语和双语。现有藏族在校生大约有30720人,以藏语为母语的学生约在1万人以上。总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人口流动的增加、不同民族间交往的频繁等打破了区域的封闭性,语言的使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少数民族使用语言面临着极大
6、的挑战。(二)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1、藏汉双语学生基本情况1949年,青海省6个自治州地区的藏区只有14所小学,900余名学生,占当时全省藏族人口的0.2%,全省少数民族50%以上的蒙藏聚居的纯牧业区只有两所民族小学。6解放后,我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藏族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藏汉双语授课的中小学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据2009年青海省教育厅教育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底,青海全省小学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有705所,占25.85%,有在校生143578人,占26.68%;其中用藏语文授课的有7
7、02所学校,占25.74%,有在校生142518人,占26.48%;全省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77所,占15.56%,有在校生52129人,占16.53%;其中用藏语文授课的有74所学校, 占14.95%,有在校生50879人,占16.13%(百分比由笔者所求)。目前,青海省尚未专设使用藏汉双语授课的高校,而是在省内三所高校设用藏汉双语授课的院和系。据调查2008年底,青海高校有双语在校生人数: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2100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517人、蒙学院194人,青海大学藏医学系260人,共有3071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0%;其中藏汉双语在校生有2877人,占5.16%(
8、数据由笔者调查整理获得)。藏族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用藏汉双语授课的在校大学生,在省内只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16%。即便不包括当年考入外省的双语大学生比例也较低。比如,据调查2010年海南州民族中学,藏汉双语在校生有2343人,其中应届生就有720人,还不包括海南州下属的贵德共和等县的藏汉双语当年应届生。可是,目前本省招收双语本科生的高校只有以下几所院或系: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开设的双语专业有藏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另新增开设的隔年招生的双语专业有:人文教育双语历史方向、科学教育双语地理方向、科学教育双语生物方向);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开设藏语言文学
9、专业);青海大学藏医学系(开设藏医学专业)。双语考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招收双语考生的院校及报考专业却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双语考生的需求。藏族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招生高校少且学科专业单一和双语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直接导致部分藏族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双语信心不足和学习藏语言文字兴趣不高,又没有学好汉语言文字而处境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2、藏汉双语师资培养基本情况解放后,藏族师范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现代基础教育同步开始。青海省从1956年以来,先后创建了6州民族师范,填补了牧区中师教育的空白。随着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6州民师于1996年9月起停招中专。40年来,6州民族师范为民族地区基础教
10、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做出了很大贡献。“据1986年初全省中专调查统计,30多年间6州民族师范共培养出毕业生10 621名,其中初师4 930名,中师5 641名,培训在职教师2 058名。”7198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海南州府所在地共和县筹建。第十世班禅大师任名誉校长并到校视察指导,班禅大师先后为学校捐助30余万元人民币。在建校初期,学校就确立了为全省六州农牧区中小学培养合格双语师资的办学宗旨。先后开设了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和成人教育专业。截止2004年,向社会输送了5000余名合格的中小学藏汉双语师资,极大地推动了藏区藏汉
11、双语教育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面向全国藏区招收专科和本科的藏英班,培养藏、英、汉“三语”的中小学师资。这必将会推动藏区藏、英、汉“三语”教育的发展。截止2008年青海藏汉双语教师有小学教职工6787人,专任教师6373人,占全省小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23.32%;中学教职工2796人,专任教师2345人,占全省中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11.06%;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职工210人,专任教师161人,占青海师范大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22.18%,占青海师范大学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总人数的18.74%。总之,国家为藏区培养了大量的双语师资,促进了藏族教育的发展。但培养高素质的藏汉双语师资还需要不断努力
12、和要走很长的路。3、使用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基本情况目前,青海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8除上述三种模式外
13、,海东地区部分藏族的语言已转用为汉语,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学校实施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湟源县的日月藏族乡民族中小学等。调查中还发现: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统一执行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国家教委印发的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9。在藏族教育中人们习惯于“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称之为“二类模式”。笔者认为,实施“一类模式”的民族学校统一执行国家教委转发
14、的教学计划,这种做法既正确又符合民族教育规律。而实施“二类模式”的民族学校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这种做法与教学语言的客观环境不符,没有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农牧区的办学条件差汉语环境薄弱导致民族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双语学生不仅要学习藏文、汉文、还要学习英语,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计划,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所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有待考证。也就是说,在实施双语教育的环节中绝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更不能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主观臆断,必须从民族教
15、育的客观实际出发,如操之过急,其结果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由上可知:30年改革开放和10年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藏族教育的快速发展。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了藏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造成的藏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藏族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藏汉双语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二、藏区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我国政府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民族教育的发展,采取了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降低民族生高考录取分数线、贫困生无息贷款、实施西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义务教育阶段“
16、两免一补”、招收内地西藏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许多人是收益者,而且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为了使藏汉双语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分析上述现状的同时,认真客观地分析现存的问题,旨在破砖引玉。(一)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藏汉双语教育的体制还不够健全(1)藏族学前教育非常薄弱,民族幼儿园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语言发展和性格的形成,并直接影响到个体今后的发展。(2)招生专业面狭窄且过于单一,这远远不能满足藏区培养各类双语人才的需求,并导致制约藏区的发展。(3)藏汉双语理科研究生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双语理科教
17、学质量的提高。(4)藏汉双语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且专业单一,这也是藏区双语技能人才奇缺的重要原因。并伴随着“千军万马过大学独木桥”的现象非常突出。2.部分牧区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中不尊重当地的藏语言环境,实施“二类模式”教学,并执行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更差。10说明了这种做法不但不现实而且缺乏科学性并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3.由于历史等原因藏汉双语师资素质普遍偏低,这是影响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4.肩负培养双语师资重任的民族师范院校,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这直接影响着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双语学生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以上是在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进程中较为突出的
18、现存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下面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二)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探讨和思考1.在双语教育中必须处理好藏语(母语)和汉语(第二语言)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而青海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研究表明:“只有学好母语才能有效地学好第二语言。一般说,掌握母语水平越高,接受第二语言的能力就越强。”11因为母语在双语教育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这是国内外早已公认的定论。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藏语(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民族母语和文字对本民族的群众来说更具有易学、易懂、易于表达的功能。另外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民族不能
19、囿于本民族语文教育,更多的青少年为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应当在掌握本族语文的同时,努力学习第二种乃至第三种语文。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讲,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藏汉两种语言的关系。2.确定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更要从藏区的实际出发2003年12月19日,在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双语教学模式。确定双语教学模式必须立足
20、当地语言环境和大多数群众意愿,充分发挥母语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的升学渠道,为其全面和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我省实施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借鉴兄弟省(区)的有效做法,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调整、改进和规范双语教学。原则上我省民族中小学当前应基本保持以民族语文授课为主,适当年级加授汉语和以汉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教学模式,初中阶段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单设汉语班。” 12这个规定是地方教育部门确立双语教学模式的指导方针。长期以来藏区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过程中,
21、选择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为使民族教育界再次达成共识, 2001年在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召开了“藏汉双语教学”研讨会,来自全省各民族高中的校长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致提出:我省藏区必须采用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13,即“一类模式”。我们在长期的藏汉双语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双语教育绝不能搞“一刀切”。一般而言,除汉语环境较好的城镇外,牧区、农村、乡和县城的民族中小学,应坚持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类模式”。在青海藏区双语教育中适合这种模式的主要依据:首先,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方针政策;其次,符合藏族居住区域特点、藏语使用人口、藏语言文
22、字功能、藏文科技发展等客观实际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再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第四、符合藏族教育的客观实践等,做如下初步分析:(1)从民族政策来看:我国长期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方针,并且为了保障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和进行双语教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
23、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证明了在藏汉双语教育中实施“一类模式”,使藏族学生学好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汉语言文字,所以符合法律法规。(2)从藏族居住区域和使用藏语的人口来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藏族共有5416021人(其中青海省藏族有1134236人),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1个自治区、10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调查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 藏区藏汉 双语 教育 现状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