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
《沃尔玛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沃尔玛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沃尔玛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047024 市场营销 张鹏一. 沃尔玛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经营问题1、盲目扩张。目前全国320-340家门店参差不齐,部分门店亏损。2、销售利润模式造成价格偏高。由于沃尔玛本身重视零售毛利(相对竞争对手大润发、家乐福),门店商品价格偏高。3、财务系统不健全。至今网上不能提供对账系统,这是个很可笑的事。偌大一个企业,对账系统不能建立,供应商不能及时结款,还谈何发展呢?4、商品构架不合理。由于沃尔玛系统为分区设置,全国分为十几个区,每个区的产品是一样的。比如内蒙古、河北是一个区,他们所针对的消费者有很大差
2、异,但是提供的商品却一致。(不含当地采购的生鲜等)5、合同对“义务”和“权利”的概念混淆。例如导购设置,这是沃尔玛和供应商目标一致的地方,即越多越好。但是沃尔玛从这个方面加以限制了-收费,给供应商造成很大经济负担。又如海报(彩页),供应商想做,沃尔玛也想做,但是沃尔玛却要在这个上面收费。那沃尔玛是趋向于“做”,还是“不做”?! 2)存在的分权问题优秀生“变坏”凸显分权软肋因假冒绿色猪肉被罚269万元,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声誉“一落千丈”并非偶然事件。今年1-8月,沃尔玛重庆多家分店受到当地工商部门8次处罚。与丑闻形影相随的是沃尔玛中国区业绩的不断下滑和人事地震。近几年来,沃尔玛中国的营业额在全球
3、的占比节节缩水。一家以管理规范着称的世界领先连锁企业为何在中国“变坏”?分权惹的祸。五年前,在失意德国、韩国等市场后,沃尔玛对中国市场的变革寄予厚望。被称为“铁腕人物”的中国区总裁兼CEO陈耀昌,受命开启了沃尔玛中国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破沃尔玛中央集权的模式,将采购等权限下放到地方。与此同时,陈耀昌用高速开店提振销售,通过经营指标的分解将业绩压力下传到门店。各门店为了完成指标,利用下放的权利“开源节流”,比如在商品利润之外加大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等等。于是出现了销售过期、不合格食品,过期板鸭油炸后当熟食卖,虚假宣传等乱象。迫于连续出现的价格标签事件,两位高管涉嫌虚报销售数据离职事件;而重
4、庆“绿色猪肉”等事件的爆发,让沃尔玛决定提前换帅陈耀昌离职。沃尔玛的“变坏”绝非个案。不少国际驰名品牌在华的独资、合资公司近年来均爆出丑闻,包括家乐福等零售企业,戴尔等IT企业,所涉及的不外乎无报酬加班、非法限制员工自由、侮辱员工人格,坑害利益相关者(如克扣奶农)等。管理的乱象与国际品牌所倡导的崇高理念严重不符,而这多与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偏重“分权”有关。在中国企业中,放权后的管理乱象更加普遍,只不过没有国际品牌的反差那样大。沃尔玛的提前换帅或许有助于分权难题的解决,然而由此暴露出的分权软肋,值得更多企业进行公司治理的反思。其中的症结在于,分权的必要性很容易与用权的正当性混同;公司治理
5、对分权后的具体管理行为是否正当很难及时识别,遑论深入监管。陈耀昌的改革从总部集权到初步放权再到向各个大区分权,这种调整本身并没有错,但当以沃尔玛传统的体制很难去掌控一个分权的采购体系时,这种分权过程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说其“变坏”行径主要集中在改革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而非着眼长远,那么对于两者之间的取舍,总部与局部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局部方便、有效,对于总部长远利益未必正当,于是分权后的“灵活反应”反倒成了沃尔玛软肋。分权并非为了推诿责任公司治理本身就存在一个分权与制衡的关系,在公司层面,横向的分权(比如所有权与经营权,决策权与执行权等等)本身就是一种制衡。然而,导致沃尔玛“变坏”的分权是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沃尔玛 中国 存在 问题 解决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