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doc
《SL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L429-2008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doc(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在总结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和供需平衡预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共7章30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标准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分区原则、水平年设定、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现状调查与评价、成果合理性分析、引用标准等作了规定;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对资料的要求,成果资料的收集与堆资料的要求作了规定;对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用水量调查统计、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与水相关的生态环
2、境问题调查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需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生活需水量预测、生产需水量预测、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河道外需水量汇总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水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和其他水源开发利用、供水方案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对供需分析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计算途径与方法、基准年供需分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供需分析以及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规定。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
3、理局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良高安泽祝瑞祥王建生姚建文钟华平耿雷华徐澎波陈桂芳彭祥秦海鹏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原园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总则12术语33基本资料53.1一般规定53.2基础资料53.3成果资料7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84.1基本原则与要求84.2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84.3供水量调查统计94.4用水量调查统计104.5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104.6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114.7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115需水预测135.1基本原则与要求135.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135.3
4、基准年需水量分析145.4节水分析145.5生活需水量预测155.6河道外生产需水量预测155.7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河道外需水量汇总175.8河道内需水量176供水预测196.1基本原则与要求196.2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206.3地表水供水预测216.4地下水供水预测226.5其他水源开发利用236.6供水方案拟定247水资源供需分析267.1基本原则与要求267.2分析计算途径与方法277.3基准年供需分析277.4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287.5跨流域(区域)调水供需分析297.6城市水资源供需分析301总则1.0.1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师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为了统一技术
5、要求、规范技术术语于统计口径,提供或推荐合适的计算方法,为水资源规划、管理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提供规范化的技术指导,编制本标准。1.0.2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流域规划和地(市)级以上的区域水资源规划,地(市)级以下的水资源规划可简化应用,重要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可参照应用。1.0.3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工作应在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基础上,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做到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原则:1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2以系统的观点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智利、配置、节约和保护。3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供水。4统一考虑水量与水质。1.0.4水
6、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按照水资源分区进行。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划分计算单元。1.0.5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以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符合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的要求。1.0.6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设定现状年、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并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年型分别进行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规划水平年的设立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1.0.7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进行和理性分析,注意分区之间、流域之间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平衡,应与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7、相协调,并与以往的相关成果协调与衔接。1.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应与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1.0.9本标准的饮用标准为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术语2.0.1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包括地表水资源和下水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地下水资源是指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着直接水力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更新的动态水量。2.0.2水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各种水工程和水管理等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节
8、控制和再分配,以满足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对水资源竞争性需求的行为。2.0.3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2.0.4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2.0.5用水量是指利用水工程或供水设施等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或者地下水中取用的,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水损失在内的水量。2.0.6用水耗损量(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水层的水量,包括从水源地到用户之间引水、制水和输水整个过程损失的水量,用户在用水过程中的消
9、耗的水量,以及用户排放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及处理过程中耗损的水量。2.0.7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0.8需水量是指根据未来的发展水平、用水与节水水平,分析预测的满足各用水户合理用水要求的水量。2.0.9可供水量指供水系统在不同来水条件下,根据需水要求,按照一定的运行方式和规则进行调配,可提供的水量。2.0.10缺水量是指因供水不足而未能满足的合理需水要求,继需水量与可供水量之差。2.0.11需水预测是根据对现状和未来发展水平、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的分析,依据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原则,进行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方案需水量分析计
10、算。2.0.12供水预测是通过对现有供水设施和供水系统的分析,结合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开发潜力分析,拟定各种增加供水的方案,进行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和不同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和比选。2.0.13水资源供需分析是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发展时期、各规划方案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2.0.14调水区是指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向外调出水量的地区。2.0.15受水区是指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从外调入水量的地区。3基本资料3.1一般规定3.1.1应将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为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的基础工作。基本资料包括基础资料和成果资料。3
11、.1.2收集、整理的基本资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满足工作需要。如不符合规定和需要应进行基本资料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3.1.3应全面收集已有的基本资料,包括文字和图表。对收集的基本资料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3.2基础资料3.2.1应收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等资料。1地形地貌资料应包括地形、坡度和走向、海拔高程、地貌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2气象水文资料应包括气温、湿度、风速、日照、降水、径流、蒸发能力、蒸发量、河流泥沙等。3水文地质资料应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特征、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径流形式、排泄途径、水文地质参数等。3.2.2应收集整理与用水关联的主要社会经济指
12、标,包括现状情况和发展指标。1社会指标主要应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变化、城市化率、城镇及乡村发展情况与水平等。2经济指标应包括发展速度与规模、产值、增加值、产量以及产业结构等,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三次产业比例、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业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数等。3.2.3收集水资源资料,应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1地表水资源应包括天然径流量、年径流深、出入境流量、入海径流量等。2地下水资源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资源量和可开采量。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水资源总量。4、水质资料应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资料:1)地表水水质应包括江、河、湖、库等水
13、体水质及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2)地下水水质应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3.2.4应收集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资料,主要有河流、湖泊的水量与水量及其裱画、地下水位及变化、湿地分布及范围的变化、入海水量及变化、水污染状况、废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负荷量、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石)漠化情况等。3.2.5应收集其他资源资料,包括资源的现状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与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水资源的关系及匹配情况等。其他资源指除水以外的自然资源,主要应包括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资源以及野生物资源等。3.3成果资料3.3.1应收
14、集和分析供水量、供水组成及供水变化情况资料等。3.3.2应收集和分析用水量及用水效率资料等,包括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综合用水资料等。1生活用水资料应包括城镇生活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量等及其他用水变化情况等。2生产用水资料应包括工业总用水量分为火(核)电工业用水量、高用水工业用水量和一般工业供水量、林牧渔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系数、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城镇公安望漏损率等及各项用水的变化情况。3生态用水资料应包括河道外与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等及其用水量变化情况。4其他用水资料应包括人均(单位产值)综合用水量、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水资源利用消耗绿灯
15、,以及近年变化情况。3.3.3应收集有关方面的研究分析成果与报告、规划计划文本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果资料。3.3.4应收集各级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以及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编制的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4.1基本原则与要求4.1.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现状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供水量、用水量的调查统计,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同时宜调查收集历年的和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和成果。4.1.2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应包括水资源开发程度和潜力分析、水资源利用水平及利用效率分析
16、、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并应进行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分析和不同地区的比较,因选择一些指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4.2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4.2.1供水基础设施按水源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等三类供水工程。应统计分析供水工程的数量和统计能力,以反映供水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4.2.2地表水源工程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应分类进行统计。4.2.3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应按工程的规模分别统计,工程规模应参照SL252-2000进行划分。4.2.4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浅层地下水的水井工程。4.2.5其他水源工程应包括集雨工
17、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微咸水利用工程、海水利用工程、深层地下水利用工程和矿井水利用工程等。4.2.6供水基础设施应按工程所在地进行统计,并应按规划分区进行分项综合与汇总。4.3供水量调查统计4.3.1供水量宜按受水区统计。从受水区外调入的水量应从进入本区的口门开始计量,不包括受水区外的输水损失。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的长距离调水工程,调水区水源至受水区口门之间的输水损失应单独统计,以便进行区域水量平衡分析是应用。4.3.2供水量应根据供水水源的类型分别进行统计,宜分为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量三种类型。1地表水供水量应按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四种工程类、型分别统计。2地下水供
18、水量仅统计浅层地下水的供水量。3其他水源供水量应包括雨水及蓄利用量、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微咸水利用量、海水淡化量、深层地下水利用量和矿井水利用量等。对未经处理污水的利用量和海水的直接利用量也应调查统计,并应单列。4.3.3应根据不同水源的水质状况及供应的用户对象,对供给不同用户供水的水质类别和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4.4用水量调查统计4.4.1用水统计口径宜按照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划分。1生活用水应包括城镇居民生活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2生产用水应包括各类产业的生产用水(含生产单位内部的生活用水)。其中第一产业用水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用水,应分别进行统计;第二产业用水分为工业用水和建筑业用
19、水,其中工业用水应火(核)电工业、高用水工业和一般工业分别进行统计;第三产业不宜在分类统计用水量。3生态环境用水分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应分别调查统计。河道外生态环境应包括维护生态环境功能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并应按城镇和农村分别统计。4.4.2资料条件允许时,宜按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分类统计各项用水量的水源组成。4.5用水耗损量分析估算4.5.1城镇生活用水耗损量应包括从水源地取水到城镇居民家庭或污水排水量最终排放,整个过程中耗损的水量,可由用水量扣除污水排放量和输水损失中的回归量估算。农村生活用水耗损量可根据排水设施条件估算。4.5.2农田灌溉用水耗损量应包括作物
20、蒸腾、棵间争三法、渠系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水量,可通过灌区实验资料进行水量平衡分析估算。林牧渔业等用户的用水耗损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料条件采用不同方法估算。4.5.3工业用水耗损量应包括输水损失和生产过程中蒸发损失量、产品带走的水量、产区生活用水损耗量以及在厂区内部进行废水处理和重复利用过程中损失的水量等。工业用水耗损量宜通过水平衡测试和典型调查分析估算。4.5.4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消耗量估算可采用城镇生活用水耗损量估算方法进行。4.6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4.6.1废污水排放量应根据用户排水量实测资料统计。缺乏实际资料时,可在典型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估算,并应通过与城镇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
21、业用水量和用水耗损量比较分析,检验其合理性。4.6.2应分别对各类用户的废污水排放量和入河量进行调查分析。4.7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4.7.1调查内容包括地表水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超采等造成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4.7.2应对地表水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河道断流(甘河)、湖泊与湿地萎缩、河流下游天然林草萎缩、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4.7.3应对地下水超采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天然林草枯萎和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5需水预测5.1基本原则与要求5.1.1需水预测应按统一的用水统计口径进行预测
22、,避免遗漏或重复。在预测时根据需要和条件,可进行更细的分类。5.1.2需水预测宜以定额法或趋势法为主要方法,并可用产品产量法、人均综合用水量预测法、弹性系数法等其他方法进行复核,经综合分析,合理选定预测成果。5.1.3需水预测应提出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不同年型的需水量预测成果。5.1.4需水预测成果应进行合理性分析,包括发展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用水效率分析、用水节水指标分析等内容。应对不同方案、不同水平年的预测成果、国内外条件类似地区成果进行比较分析。5.1.5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节水发展及需水量变化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应设置多组方案,给出预测值的幅度或范围。5.1.6对于年内需水量变幅较
23、大的地区和部门,应通过典型调查和用水量分析,提出年需水量的月分配系数和年内过程。5.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5.2.1与需水预测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口及城市化率、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等。各项指标宜采用有关主管部门的预测成果,或依据其提供俄资料进行预测。5.2.2人口预测成果应包括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等。5.2.3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应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及其组成结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以及发展速度等。各项经济指标应按统一的价格水平进行统计和预测。5.2.4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应包括农田灌溉面积、林果地灌溉面积、牧草场灌溉面积、鱼塘面积、牲畜存栏数等,必要时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 水利工程、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工程建设、规程规范、施工规范、设计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