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导读.doc
《《孙子兵法》导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导读.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孙子兵法导读武经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孙子兵法(以下称称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孙武的生卒年月,已难确切考证。据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司马迁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史记中记为武子开与嫠子乞)。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
2、。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被吴国阖闾委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称霸诸侯。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勒兵乎?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关于孙武献书吴王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写的吴武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称雄中原。由此看来,孙武大显身手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孙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为春秋末期人。在吴“北威齐晋”时,已是阖闾之子夫差当政
3、。夫差昏聩,子胥被杀,孙武后来则不知所终。所幸的是孙武为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兵学著作孙子。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文精悍,内容博大,意境深远,极富哲理性,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被奉为“武经之首”。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孙子仍大放奇光异彩,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2500多年前的孙武何以能写出孙子这样一部不朽的传世兵书呢?时势造英雄,我们不妨从孙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来探究其中奥秘。
4、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新旧制度转换、新旧势力递嬗的时代。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加以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某些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出现,使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私田大量出现。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关系逐步形成。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动,旧的“礼、乐、刑、政”很难照样维持下来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演化为各式各样的战争。春秋末期的兵器、作战样式、谋略的使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制的变化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的地位下降,徒兵和野战日益重要。频繁、多样的战争,需要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同时又为军事理
5、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经验素材,推动着兵学理论的发展。起初,由于受周礼的制约,兵家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的思想。战争的实践嘲笑了这个无知的理论。后来,管仲对“仁义之兵”加以修正和发展,提出了“节制之兵”,强调“尊王攘夷”,严明军纪,以威严慑服敌国。春秋末期,“仁义之兵”的思想理论完全动摇了,孙子适时地提出以“诡道”取代“正道”,把“节制之兵”发展为“权诈之兵”。中国古代兵学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孙武之前,就有专门性的兵书流传,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孙子成书难免受其影响。除了孙子直接引用了军政里话之外,军志中所言的“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6、”、“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之类的话,与孙子中所说的“归师勿遏”、“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五事”以“道”为首等,在含义上都比较接近。另外,先于孙武或与孙武同时代的兵学家们的军事思想也为孙武撰写孙子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益启迪。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有刘康公的话:“国之大事,在礼与戒”。这与孙子开篇语:“兵者,国之大事”相合。韩非子难一中晋大夫狐犯的话:“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这与孙子中“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相呼应。大约与孙子同时的申包胥在国语关语中提出的“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与孙子提出的将师应具备的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相通。姜太公确立的齐国兵学传统,到春秋战
7、国时期不断得到弘扬光大。到齐恒公时,管仲实行军事改革,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诸侯国的霸主,尊土攘夷,尚武崇智之风盛行,并逐步形成为社会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著名的军事家在齐国大地上不断涌现,精彩的军事理论著作纷纷面世。先秦许多兵书,诸如管子、司马迁、六韬、孙膑兵法等皆出自齐人之手。这样的兵法之国的特殊环境,加之孙武本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为孙武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创作孙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条件。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和无神论到春秋时代已形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以前是“天命”、“鬼神”统治社会,而今却有人断言:“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原
8、来卜筮是传达“天命”的,这时却有人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过去认为吉凶祸福是鬼神决定的,现在有人则提出“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来。孙子关于“道”、“仁”、“与众相得”观点,以及“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的思想的提出,正是对上述朴素唯物论和迷信天命鬼神的唯心论斗争作出的科学结论。另外,以老子一书为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孙子的兵家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的方面,如正与奇、弱与强、实与虚,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
9、又是一部兵书,稍后于老子的孙子在某些方面汲取和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总之,孙子的诞生,来自于丰富多样的军事实践,悠远的兵学理论渊源,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影响,浓厚的尚武崇智的文化的薰陶。二、孙子研究专题一般说来,孙子的研究大致包括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文献性研究、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和孙子非军事应用研究三个组成部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文献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孙子作者及成书;孙子版本流传;孙子文字校勘;孙子注释、通解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包括孙子自身军事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研究孙子本身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包括它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军事哲学思想
10、、军事论理、军事心理、军事经济思想等。后者则是介于孙子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一种更直接指导实际斗争的理论研究。如孙子与当代中国外交策略、孙子与中国入世之对策、现代战争对孙子的修正与发展、孙子人才观对大学生的启迪等。孙子的非军事应用研究,是指将孙子的某些军事原则和谋略方法应用到军事领域以外的其它社会领域,以指导人类和平和发展为目的研究。诸如经营管理、体育竞技、市场竞争等。以下本文尝试就孙子研究的某些方面做点探讨。2.1 孙子的战争观战争是人类不同利益集团通过武力方式化解彼此矛盾和冲突的途径选择。它与人类文明的进化相生相随,实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缓解
11、,战端此起彼伏。在中国,武力成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后保证。所有关注人类文明命远的人们不能忽视战争问题。了解孙子的战争观,对于我们思考战争问题大有裨益。孙子十三篇的主题思想就是讲为什么要研究和把握战争以及如何研究和把握战争。孙子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也就是说,战争关系事关国家存亡、民众死亡,任何有理智、负责任(有“道”、讲“仁”)的统治者、决策者不可能不高度重视对战争的谋划、运筹。孙武的家世及其本人的战争实践使他直接体验到战争给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孙武强调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和处理
12、战争这一严酷的现实,即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慎重地对待战争。为了国家利益,“安国全军”(火攻篇),战争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进行“五事”、“七计”(计篇)的衡量和比较,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等诸方面出发,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的强弱等情况,认真权衡战争与否的得失,把握全局,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样的基本原则。慎战并不意味着不要战争,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使用不当,会落个玩火者自焚的下场。因此,孙武指出要辩证地把握战争的双重性,既知战争之利:“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事篇),又晓战争之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重生”(火攻篇),即“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度篇)。孙武
13、坚决反对那种缺乏政治头脑而置国家安危民众性命于不顾的“浪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国君应忠于国家利益,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将师不可以感情用事,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了国家利益,对国君的错误命令可以不执行:“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合于利而动,不合利而止”(火攻篇)。战与不战以及如何战的最高依据是国家利益,即“唯民是保”、“安国全军”,对此,孙武提出忠告:“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凭借战争维护和扩大国家的关键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是既有客观的因素(如实力大小、“天”、“地”
14、)又有主观的因素(“庙算”正确与否)、既有内部因素(如“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合交”),实际上战争实质上是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对“五事”、“七计”考察的基础上,孙武进一步地提出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他看到了战争与经济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即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当然不完全排除“庙算”等谋略的作用)。战争以经济为资本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补给、武器装备等)作后盾,是无法启动战争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战争离不开经济的驱动和支撑,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古今中外
1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实难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故如有战事,其前景也就大致可以如此预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形篇)。另外,战争久战不胜,会导致军队疲惫,国家财力枯竭,人民负担加得,别国会乘虚侵入。因此,孙子主张速胜战略。孙武认为,慎战不仅要考虑战争能否取胜,而且还要注意到战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置对策。“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火攻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决策战争时,决不能因为战争取胜有把握就盲目兴师,而不顾战后战略格局的演变可能带来的长远的不利的影响。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局部战争为战争
16、主要样式的今天,孙武这一慎战思想仍有现实的意义。孙武这种既重战又慎战的战争观,既不同于儒、墨等显学的“非战”主张,又与后来韩非等法家“主战”立场有所区别。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巨大功利(“掠产分众,廓地分利”),有人会因此发动战争甚至穷兵黩武,对此孙武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积极准备战争、防范战争的备战思想。孙子曰:“以虞待虞者胜”(谋攻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这就是说,要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防范,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形篇)。为此,贤明的统治者必须“修道而保法”(形篇),依仗强大的国力迫使敌人有所顾忌,不敢轻易
17、发动战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形篇)。孙武这一备战思想一再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落后就要被挨打,在这个弱肉强食规则盛行的世界上,哪个国家不求发展,没有实力就难免有遭他人侵略之虞;居安思危,哪个国家疏于国防,战备松弛,同样难免有遭他人侵略之危险。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一轮轮形式各异的军备竞赛就从未停止过,而且往往是一浪高于一浪。基于重战、慎战和备战的战争理念,孙武提出了善战思想。他指出,善战的基本标准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形篇)。不过,在孙武的心目中,善用兵者,非用兵也;善战者,非战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
18、善者也”(谋攻篇)。孙武认为,最好的战争方式是不通过武力(作战)的手段,不发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让敌方整体地屈服于我方,而我方没有任何损失,即“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而全”(谋攻篇)。不难看出,孙武实际上是借助于“善战”来分析用兵的不同策略水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借助于谋划筹算让敌方在我方昭示下全部“自愿”地归顺于我,这被孙武认为是用兵的最上策,最理想的境界;其次是展示强大的实力威胁并慑服敌方。至于“伐兵”、“攻城”那就退而求之了。在这里,衡量用兵策略水平的高低是根据我方在战争中的得失比,而并非是打赢战争(打赢战争在这里是不言而
19、喻的)。当然,孙武清楚,军事史上凭借“伐谋”或“伐交”而实现屈人之兵并非常规。当战争无法(不能)通过“伐谋”或“伐交”来赢得胜利时,战争就只能通过“伐兵”、“攻城”来进行。对此,我们不能说这时“伐兵”、“攻城”就不是“善战”或最上策。所以,通览孙子十三篇,我们不难发现孙武在大谈特谈“谋攻”无比崇尚谋略时,仍然不惜花费了很大的笔墨教导人们如何“伐兵”、“攻城”。而且,在孙武看来,“伐兵”、“攻城”并排斥“伐谋”、“伐交”,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相辅相成,往往会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 孙子的信息观信息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普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事物的运动、变化
20、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来自于自身内外的诸多的信息接收、变换和处理的过程。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战争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例外。对于这一点,孙子已经很清晰地指明了。孙子的信息思想十分丰富而具体,贯穿于孙子全部十三篇之中。它论证了掌握信息(一切与战争相关的东西)对于战争决策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信息(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具体途径和办法,还谈到了对有关谍报人员的管理。孙武认为,信息的因素贯穿于整个战争的始终与各个环节。要赢得战争,实力是基础,决策是关键。而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缺乏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这么说,信息是关键之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战争实质上
21、是敌我双方在信息上的较量,是一种当代人所称之的“信息战”。“故明君贤将,所以幼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孙武也因此从中逻辑地推导出一条为兵家普遍推崇的战争法则:“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在计篇中,孙武强调,由于战争事关国家命运,所以明君贤将决不能盲目兴师,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为此,孙武提出,开战之前,战争的决策者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篇),即对敌多双方的基本情加以全面了解和分析比较,进行“庙算”,谋划作战大计,预见战争的结局。五事七计涉及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兵众、士卒,这些对战争来说无疑都是信息或情报,都需要我方情况人员和情报机构加以搜集取
22、得。在这里,孙武明示了这一点,即情报工作必须走在战争的前面,“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用间篇)。“先知”对战争如此重要,孙武指出,为了获取有关敌情,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为此即使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值得。因此,孙武强调,要做到“先知”,“不可取决于鬼神,不可像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必须善于运用间谍。孙武论述了用间的原则和方法,主张“五间俱起”并以“反间”为主。除了用间获取敌情这一不可缺少的手段之外,在战争中如何做到“知彼知已”,以求胜利呢?孙武指出,在行军作战中要根据不同情况侦察判断敌情,要知晓天时地利。在虚实篇中,孙武提出要察知战场地理,了解
23、战场,“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并采取“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形”、“角”等方法,全面掌握敌情,以求避实而击虚,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在军争篇中,孙武强调做好对军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即察知“诸侯之谋”,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为行军做好准备,“用乡导”得到地利。行军篇中孙武概括出“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等三十余种“相敌”之法,主张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以上这些侧重讲的“知彼”问题,孙子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如强调国君对将帅要知,将帅对士卒之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要知。在九地篇中,孙武阐述九种不同战略地理环境对官兵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
24、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兵者,诡道也”(计篇)。在互相用诈的战争场合,如果你不能欺骗敌人,那必然为敌所制;如果你不能识破敌诈,那就会陷入敌人的圈套。行诡诈之术,就要示形用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久远,远而示之近”(计篇),用虚假的信息迷惑敌人,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使敌方只能获得失真的信息。另外,要确保我方军事行动的隐蔽性:“易其事,革其职,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就是说,要注意保密好我方的信息,做到“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惟有如此,方可“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掌握制胜的主动权,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孙武一再强调,兵无常势,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孙子兵法 导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