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6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 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 形成发展历史
2、过程1. 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
3、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
4、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
6、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别: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
7、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知识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
8、级性和等级性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
9、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知识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
10、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
11、/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
12、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
13、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分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14、第一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二节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安全(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
15、制度的影响作用(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一)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468 德育 原理 自考 复习资料 打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