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1].doc(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1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银河系其他恒星系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地月系:组成 地球 和月球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多
2、层次的天体系统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行星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类型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3、 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地理意义: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
4、,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1a 2 3 b概况 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5、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为一个恒星年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26。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34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五带名称: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 划分界线:
6、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 CA CBD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7、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
8、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三 大 圈 层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9、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 、 下垫面因素 、 气象因素 。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
10、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气压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高压低压低压冷冷热低压高压高压气压高的地方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低的地方等压线向下凹。(如图所示)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B )冷热冷冷冷热冷热热冷热热ABCD(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36页)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
11、向左)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B )800805810810805800101010051000100010051010 A B C D(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 热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 动力 因素,如 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 副热带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
12、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课本39页)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则相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气压带名称:A_ B_ (2)图中代表中纬西风带的序号是_,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中纬西风带的风向。(3)气压带B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其气候特点是_,其分布规律 是_。(4)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图中
13、字母A 所示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降水丰沛C、地表温度高是形成图中A、C所示气压带的原因 D、受风带控制时,澳大利亚草原草木枯黄答案:(1)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和 画图(略) (3)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4)B D(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页)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切割 副热带高 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快 ,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割 副极地低 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 夏威夷高压中心 ;1月份亚欧大陆
14、上形成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太平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 西北(偏北) 风,夏季 东南 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东北 风,夏季 西南 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2.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季风气候特点的是: ( ) 答案:D3. 有关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B. 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C. 华北地区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D.
15、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位于亚洲低压东部,盛行偏北风答案:A C4. 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候类型名称 , 。(2)试分析两种气候的相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 造成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 (3)分析比较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有明显的 ,是 。(4)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 。(5)与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对应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和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温多雨(3)全年高温 旱雨季交替 全年多雨(4)前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而后 者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造
16、成(5)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三、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高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低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和 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上升 、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
17、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 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 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 读“我国12月份某日天气形势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1)A地是 气压中心,该气压中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 洋流对该地区的影响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地形的影响(2)B地是 气压中心,其东侧的风向为 。这种风给北京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益处可能有 。(3)该日我国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天气过程可能有 。(选择填空)A. 暖锋 B. 冷锋
18、 C.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D. 寒潮(4)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 。(选择填空)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答案:(1)高 C(2)低 偏东风 吹走被污染的空气,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3)DCB第二节 水的运动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 状态和 物理 状态的变化。在 太阳能 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陆地 、 海洋和 大气 间通过吸收 热量 或放出 热量,以 固、 液、 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复习 提纲 图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