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复习知识点.doc





《高中会考复习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会考复习知识点.doc(1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会考复习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台江县民族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一复习知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2、天体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太阳系 地月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3、太阳系八大行星排位: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外边绕。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与木星之间4、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
2、: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外部条件:地球内部运动有液态水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6、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由氢和氦组成,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7、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即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聚集在可见光部分,为短波辐射。8、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关系密切,基本同时出现。黑子分布在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分布在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太阳活动强弱变
3、化的周期为11年。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气候中的降水有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10、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旋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向侧面:自西向东 极点: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参考点不同)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15/h,除极点外,处处相等。线速度:除极点外,由赤道向两级递减,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角速度:1/天 线速度:30km/s7月初(远日点)最慢1月初(近日点)最快11、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
4、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回归年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1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9月23日直射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周期为24时地方时:伦敦为
5、0时区,北京为东8区,日本东9区,纽约西5区,里约热内卢西3区。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不偏14、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H=90-所求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冬半年相反。季节更替:春(3、4、5) 夏(6、7、8) 秋(9、10、11) 冬(12、1、2)15、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上部分布有软流层,人们认为它是岩
6、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地核中的外地核呈熔融状态,所以横波在此消失。16、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直接的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为100m/0.6;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变化多端。)、平流层(平流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水圈:水资源分布的不连续性。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如下表所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7、吸收作用有选择性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热源来自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近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形成大气辐射,大部分返还地球使地面增温,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
8、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 (1)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热岛效应。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产生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2)风的受力形成: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导致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9030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赤
9、道 低 气 压 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030606090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和摩擦力,导致风向斜交于等压线。3、气压带和风带(如下图所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1) 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4、季风: (1)形成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形成重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东亚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4)南亚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
10、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4)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东
11、北风,夏季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5、四种重要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受单一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少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均匀分布南北纬10之间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6、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1)锋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形成的锋暖气团推动冷气团形成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而形成的锋符号降雨区锋后锋前过
12、境的天气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常形成阴雨天气,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江淮准静止锋梅雨的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冬季贵阳的阴雨天气。过境时,冷暖气团相遇,常形成强风,云雨雾雪等天气过境时,冷暖气团相遇,常形成连续性降雨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图示气压气温变化图示天气实例我国冬季寒潮、沙尘暴、夏季的暴雨一场春雨一场暖“梅雨”(2)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形态低压高压垂直运动中心气流上升中心气流下沉水平运动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影响
13、的天气阴雨天气晴朗干燥天气图示天气实例台风伏旱、秋高气爽第二节 水的运动1、 水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1)主要环节: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降水植物蒸腾(2)主要类型:A、海陆间大循环B、海上内循环C、陆地内循环降水量多少排列: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3)原因:内因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4)意义:平衡更新作用: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迁移交换作用: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联系调节作用: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影响塑造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2、世界海水的运动 (1)主要表现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洋流
14、概念海洋表层海水打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形成洋流分类按性质分为暖流从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从水温低的流向水温高的,从高纬流向低纬。按成因分为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洋表层海水,海水随风飘动形成风海流补偿流一处海水的流失,它处的海水进行补充形成补偿流密度流由于海水温度和盐度不一,使海水密度差异,造成海面高低不平形成的密度流影响因素(1)盛行风 (2)陆地形状的限制 (3)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南半球逆时针环流(南逆北顺)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半球逆时针环流,南半球顺时针环流(北逆南顺)北印度洋海区夏季盛行西
15、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环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环流 (夏顺冬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渔场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南下冷海水);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秘鲁渔场(秘鲁上升补偿流)成因: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 海水扰动使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为各种鱼类提供饵料,易形成渔场对航海顺洋流速度快,节约燃料;逆洋流速度慢。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对海环境利:有利于近海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弊:扩大污染范围第二节 地壳运动和变化1、 地质作用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
16、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和火山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A、褶皱: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常形成山。由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背斜是良好的油气构造,隧道的良好选址。b、向斜岩层向下拱起,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常形成谷地。由于向斜槽部岩性坚硬受挤压力作用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断层:a、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华山、庐山等。b、地堑常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平原。C、地震主要原因:断裂构造运动,用震级表示释放能量大小,用烈度表示地表的破坏程
17、度。D、板块构造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挤压形成山脉。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干旱地区;流水侵蚀气候湿润地区;冰川侵蚀冰川分布地区;海水侵蚀滨海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冰川搬运物质迁移,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沉积作用: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冰川沉积常见岩石类型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变质岩: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沉积岩: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常见岩石类型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变质岩: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沉积岩: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统称为变质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
18、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和人文地理环境。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1)太阳辐射: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2)大气环流:促进各纬度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3)下垫面因素:海陆差异的影响: 气温海陆热力差异, 洋流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降水距海远近差异; 寒流:降温降湿地形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低,平均为100m/0.6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其他因素影响: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 “热岛效应”:指
19、一个地区(通常指城市)由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以及植被稀少等诸多原因,造成该地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的现象。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1:“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现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4、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导致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热量(低、高纬度最为明显;南北方向变化) 经度地带性水分(中纬度最为明显;东西方向变化) 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高度变化)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地形影响平原理想的地形原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有利
20、于城市空间的发展 可以减少投资 平坦的土地有利于农耕,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山区城市应布局在河谷两岸较平坦区域原因: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热带地区城市布局在高原上原因:高原地势高,通风好,比较凉爽气候影响气温适中 ; 降水适度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河流影响河口处如上海;河流交汇处如重庆;河流转运点或终点如四川宜宾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形态上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矿产影响产地形成城市。2、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对线路走向影响山区线路弯曲,呈“之”字形分布,投资大,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平原线路平直,呈网状分布,投资较小,工程量小,技术要求相对要低对线路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山区稀疏;平原密集线路的选建
21、:在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等处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适于发展海上运输陆地上则适于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3、全球气候变化时期(1) 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相互交替出现(2) 历史时期时为温暖期,时为寒冷期(3) 近代时期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4、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人为原因(主要)CO2排放过多;绿色植被遭破坏 自然原因(次要)地球本身在增温(2)影响:对农业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 对工业影响工业布局人类健康增加疾病发病率和疾病传染,增加死亡率; 对海平面导致海平面上升原因: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危害:a、部分沿海低地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会考 复习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