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必背考点.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地理必修1必背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1必背考点.doc(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地理必修1必背考点考点1: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概念: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并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级别:总星系 特别提醒:目前人类已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它不等同于宇宙,而是指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考点2.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注:太
2、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为人类提供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太阳能的优点:取之不尽、廉价且无污染。特别提醒: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最主要表现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扰动,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还会使两极(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许多自然灾
3、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太阳黑子数与地球降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特别说明:(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我们肉眼所见的是太阳的光球层。)(2)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都约为11年。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考点5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普通性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等相似特征。从结构特征看,在质量、体积等方面,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2)特殊性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4、: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液态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遇地表适宜的温度)。 特别提醒: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也有自身条件,外部条件除地球具备外,其他七大行星也具备,因此自身条件更关键。考点6: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自转3600)地球自
5、转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 速度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方向:自西向东(规定:公转轨道上标为逆时针)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地球公转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 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警示:地球自转的速度只有空间变化而没有时间变化。如不同城市比较,北京和南京的角速度相等,北京纬度高于南京,北京线速度小于南京;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与地面对应地点相比,角速度相等,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球表面对应地点。比较地球自转速度时要注意极
6、点特例,南北极点上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无论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还是角速度,都是近日点快,远日点慢。考点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地球自转。(1)昼夜更替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意义:使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不太大,有利于生命的存在。注意: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且不透明。 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规律:东早西迟,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2)地方时 计算方法:东加西减时间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因而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即赤道与晨线交点为6点),18时日落(即赤道与昏线交点为18点)。注意:“地方时总是东早西迟”这一说法
7、是正确的,但是不可以说“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正确的说法是“同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产生时差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考点8: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含义: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可视为定值,度数为2326。(2 )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规律:如右图特别提醒:1、右图中的均是北半球的节气南北半球的季节和节气与北半球相反。2、把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半年(即从春分到秋分)称北半球的夏半年。考点9: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其成因(1)正午太阳高
8、度的变化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变化规律A.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B.季节变化:对于全球任何一个地点而言 ,直射点移向该地点,则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大,距直射点最近时最大;反之,则逐日减小,最远时最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南半球达全年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北半球达全年最小值。特别提醒: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和秋分)和两次最小值(冬至和夏至);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
9、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两次最大值(直射时)和一次最小值(冬至或夏至)。判断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纬度,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就由该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判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即:直射点移向该地点,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大;反之,则逐日变小。(2)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状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那个(南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附近出现极昼。 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直射点向哪个(南、北)半球移动,那个半球就昼变长,夜
10、变短。特殊地点:赤道始终昼夜等长;特殊时间: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3)四季更替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划分:从天文含义看,夏季就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纬度差异A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B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也不明显。C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能变化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总结:归根结底四季现象是黄赤交角引起的,如果黄赤交角为0,则各地无四季变化。补充: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若黄赤交角变大,则
11、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也变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考点10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低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气压、温度都下降。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包括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地幔地幔中有一
12、软流层,它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注意:岩石圈是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软流层以上部分) ,组成物质是各类岩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考点1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岩石按成因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花岗岩岩性坚硬,质地致密,可作装饰材料,玄武岩有大量气孔。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13、沉积岩特征有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变质作用)而形成,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考点12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概念: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这种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
14、,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如图:读图要领:六箭头图: 一进一出是岩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可调换。八箭头图: 三进一出是岩浆,沉积岩和变质岩可调换。注意: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三大类岩石并不是都可以直接转化的,如沉积岩和变质岩不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只有岩浆才能直接生成岩浆岩。考点13:了解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地表形态1 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背斜特点:岩层向上拱起 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向上弯曲。地表形态:背斜隆起成山岭(内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外力)。向斜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考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