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重点.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等教育学重点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 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高等
2、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 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 发现人的价值 / 使个体社会化 /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
3、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 /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
4、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阶级性(政治性)历史性(阶段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P6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
5、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教育目的的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指导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P68)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求/个体需要/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P68-70)与价值取向相关的几种高等教育目的(P71-72)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教育目的:以养成学生职业属性为目的,培养职业岗位的“工具人”。普通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生活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完满生
6、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general education强调教育目的上理性和一般素质培养,赋予专业教育以人文性质。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73-75)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认知与意向等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为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P7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
7、生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组成部分。(P80-8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P82-83)通才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非专业性教育,又称为通识教育。其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包容性和理论的基础性。专才教育是培养某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倡“通专结合”,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对自己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目标要求,具体反映在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定位/学校类型特点。还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P
8、84-86)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P64)教育方针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属学术性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又是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学术依据;高等学校及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体现高等教育目的的要求。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有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分。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学科)结构、形式(类型)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校内部的各种构成状况(层
9、次、专业、课程、教材、人员队伍等)。(P92-93)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稳定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潜在性(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其承担社会职责并完成社会任务时,高等教育就显现其社会价值)表现形式多样性(从单一职能到多种职能)。(P95-9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层次结构调整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类专业结构调整 科类与产业结构一致;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形式结构调整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性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P107-112)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三大
10、职能 + 职能拓展“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向社会的延伸;拓展职能(引导社会发展 / 创新产业 / 国际交流与作用)。(P115-117)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4个方面。(P120)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主体性高度发展的教育活动。按照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的程序,其主体性发展分3个阶段:低年级阶段:其学习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完美人格是其主导活动
11、。故主要发展其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中年级阶段:经历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从潜在的实践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的转变。故主要发展其道德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高年级阶段:主体性地位突出,以发展性学习为主,并逐渐成为现实实践活动的主体。故高年级大学生主要发展其实践主体性。(P120-122)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P123)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文化素质(专业知识 / 科学基础 /教育智慧);心理素质(情感品质 / 意志品质 / 个性品质);道德素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
12、为人师表 / 学而不厌 / 团结协作);能力素质(教学能力 / 科研能力 / 组织协调能力)。(P124-128)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P129)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但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就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关联的合二为一的主体 关联主体(或合作主体、协同主体)。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面的统一。(P134)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教育质量”包括教育
13、工作质量(以教师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和学生发展质量(学生主体性发展达到教育目的要求的程度)两个方面。教师的学术研究要不断接近本学科的最前沿,并以一流的水平进行教学,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知识的真正构建者,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当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积极钻研、独立思考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P135-137)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 / 交流与理解 / 自由与宽容。(P138-140)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实体。专业的形成主要依据学科的分类。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主要有:学科门类的划分;经济
14、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须遵循以下原则:1、超前性原则(预测最近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2、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需要灵活开设专业);3、可行性原则(有长期而稳定的人才需求,毕业后有出路 / 学校必须具备该专业的办学条件);4、结构优化原则(专业合理科学);5、宽口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增加毕业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6、发展特色原则(专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P144-147)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建设高校课程的特点:更深刻、及时地反映国家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在课程内容更新过程中,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专业性教育在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过程
15、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147-148)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管理。(P282-28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目标制定的指导本专业教学活动的规范文件。由于其主要规定教学科目和范围,故属于教学内容的总的规定。修订教学计划的重点: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优化重组和教学内容的整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问题;给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P149-150)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中开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纲要及具体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监督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
16、又是对学生成绩考核命题的依据。编制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应符合教学计划的规定,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符合本课程在教学计划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相关学科课程相衔接,避免不必要重复);应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内容科学准确、寓含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应有严密系统的内容体系,并受认识规律的制约;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表述精炼明确,增强可读性和可执行性。(P150-151)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高校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理论性强、应用性强和知识更新快的显著特点。故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应遵循下列原则:适时性原则(跟上时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完整性原则(保证基
17、本原理、原则、知识点在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发展学生个性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宽口径原则(拓宽知识面);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P152-153)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并逐渐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P15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高校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向社会实践转化的中间过渡阶段,具有如下特点:专业程度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过程引入科学研究;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实践环节显得特别重要。(P15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教与学的关系
18、);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科研彼此促进);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科学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寓德育于科学教育之中)。(P156-158)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体系: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相统一(现代教学原则体系的总原则);师生能动合作与相互制约有机统一(规范教学活动主体);教学内容稳定与适时更新(规范教学内容建设);按照便利有效的原则选用教学条件(引导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认识论在教学途径、过程和方法中的运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条件和方式,引导教学形式方法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相结合
19、(引导教学过程管理改革)。(P160-162)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注重“如何教”转向教会学生“如何学”(教是为了“不教”);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选择探索研讨性的教学法);具有强的专业针对性(紧密联系专业实践,并在专业前沿跟踪科学技术发展。)(P16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重点掌握“问题教学法”和“学导式教学法”。 (P165/167)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P185)按评价对象分:学校教学工作评价 / 专业质量评价 /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按评价主体分:政府评价 / 中介评价 / 自我评价按时间和作用分: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教
20、学工作宏观指导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具体体现在管理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导向作用(评价指标要求引导教学工作的方向、建设和要求);鉴定作用(对教育活动进行优劣甄别与分等);激励作用(评价结果的比较,有利于形成竞争环境);改进作用(评价过程和评价之后,不断整改,使教育工作不断趋于完善)。(P186-187)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管理。(P196-198)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学
21、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是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自主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对于高校外部来说,高校科研可提高国家科技水平、解决学术难题和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P201-202)高校科研课题申报须注意的两个环节:选题(掌握申报范围、条件、要求,按项目指南框架确定项目 / 文献检索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 / 实事求是评估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条件);项目设计(构思项目名称 / 确定项目组成员和选择合作单位 / 提供项目的研究基础 / 明确说明立项依据 / 说明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拟实施的技术路线流程 / 提出专家推荐意
22、见与领导部门意见)。(P206-208)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科研互促;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以应用、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遵照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P209-211)高等学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选题、调查、申报)科学实验(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理论概括、检查与完善)成果形成(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登记与申请专利、申报奖励)推广应用。(P211)高等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P212-213)第八章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社会服务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是对社会主义办学
23、方向的坚持。增强高校教学、科研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是了解社会需要、洞察社会发展趋势的途径和窗口。在社会服务同时,社会反过来会对高校充分关注并提供支持,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使学校发展走入良性循环轨道。(P219)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教学服务(正规与非正规的教学服务 / 实用性技术培训);科研服务(科技开发 / 科技成果转让与推广应用 / 科技咨询服务 / 直接输送科技人才);资源服务(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和场地设备等资源);师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服务。(P224-228)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自1990年以后一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
24、领导下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P23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P240)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改革重心放在院(系)一级;吸收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民主管理;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P242-244)高等学校管理原则:现代高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P252-254)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院大学和专门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25、职业高等学校我国高校的学制结构:主要是指高校的类型、层次的构成状况。形式结构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两大类型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职工大学、农民大学、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P262-263)我国的学位级别:学士 / 硕士 / 博士(“博士后研究”为高级博士)(P264)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尝试:高中会考与招生统考相结合;实行多渠道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择优录取;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P266-268)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向: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26、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P269-270)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的要求:建设切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师职称结构;建设多样动态的教师专业结构;建设年轻化、充满活力的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形成多元互补的学缘结构;建设有内聚力的学科梯队团队结构。(P273-274)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P279)校园文化的含义:指高校校园内,由师生员工在教育
27、、教学、管理、服务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4个层面的校园文化。其中的“方式文化”是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属于行为文化或“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P290)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方向 /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 爱校如家);启迪智慧(是极富知识、智慧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塑造人格;规范行为(对校园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P294)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标志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则标志着发展到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311-312)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 / 教育有关人员的国际流动 /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培养目标国际化 / 教育观念国际化 / 教育评估国际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现代化 /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现代化 / 教育主体人的现代化)。(P320-3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