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平凹小说看中国农村的改革之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贾平凹小说看中国农村的改革之路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湖 北 民 族 学 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毕业学位论文从贾平凹小说看中国农村的改革之路姓名 学号 010940403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2013 年 5月25日湖北民族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 绩 评 定 表所在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时间:姓名 学号010940403论文(设计)题目从贾平凹小说看中国农村的改革之路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设计)的评语:成绩(百分制):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小组评审意见:成绩(百分制):答辩小组组长签名:年 月 日总评等次: 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论文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2、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2013 年5月25日摘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有较强的时代烙印。从创作小月前本始旗帜鲜明的反映中国的农村改革起,到现在为止已在多部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对中国的改革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有对改革所取得成就的欢欣也有对改革所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作者极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关键词 : 贾平凹的小说;中国农村;改革Abstract
3、: Jia pingwa is one of the writer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the most dynamic, his works reflect the broad social life with a strong brand of The Times. From creating the abortion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distinctively reflects Chinas rural reform, so far has been in a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more or l
4、ess to Chinas reform path i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thinking. Has both the joy of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the problems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the author showed strong times feeling and sense of mission. Keywords: Jia ping-was novel;Chinas rural;Reformation目录学术声明内容摘要与关键词Ab
5、stract & Key words引言1一、对农村改革的欣喜和赞颂11、农村改革书写的前奏12、以爱情婚姻为本表达改革的欣喜和赞颂2二、对浮躁心灵和生命前景的忧虑31、浮躁里对心灵的忧虑42、高老庄里对生命前景的担忧5三、对乡村文化没落和农民身份尴尬的反思 61、秦腔对乡村文化没落的反思62、高兴对进城农民身份尴尬的反思8结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2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进行以土地责任承包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次改革使中国的农村生活和文化观念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几乎和这次改革同步,许多作家对他进行了丰富的表现并创作了一大
6、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贾平凹便是以中国改革时代为社会背景,以他深切体察的商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人事、物事为基本素材,深入的关照中国改革几十年来农村所的社会历史变迁,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诸如浮躁、秦腔等。贾平凹以商州这块土地来体验研究,分析和解剖中国农村在改革中的发展和变迁。商州对于贾平凹就像沈从文对于湘西,福克纳对于约克那帕塔法世系一样,为贾平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乡村写作素材,从小月前本到最近的新作带灯一直都是在写商州地界上的故事。当然商州农村的发现也是出于一定机缘巧合,因为在满月儿后贾平凹的一些创作如二月杏被批评家指出了“生活底子不厚”等问题,贾平凹的写作必须要转向。“
7、怎么去写?去写什么?我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己生活阅历不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不强之短处,我只能去商州去丰富自己,用当时的话说:再去投胎!”1正是这种批评促成了贾平凹发现了商州农村,并且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农村改革写作。一、对农村改革的欣喜和赞颂1、农村改革书写的前奏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贫困和浩劫后,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里,许多是在倾述农村的历史或现实的苦难,在或明或暗里期待着农村发生变化。例如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作品,将笔触伸向刚过去的历史,表现了农村的极度贫穷和生活的悲剧,表达农村亟需变革的愿望。贾平凹先生曾说:“关怀与忧
8、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作为这样一个时刻关注国计民生的作家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期待和关注几乎是必然的了。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以获得1978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从而正式走上文坛的。当时流行的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而满月儿正如当时评论家所说的是“反伤痕”的。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改革文学的一些端倪,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小说以主人公满月儿的“英语”作结尾。但是,满月儿毕竟不是反应当时农村改革的作品,真正以反映农村改革为主题的作品是在以后的商州系列作品中。 贾平凹首先选择了家乡“商州”作为自己改革书写的第一“根据地”:“1983年一过完春节他就回商洛去了,两年来她的足迹偏及这个地区的每一个县,有些县已经
9、去过三四次。他在这人熟,可以找到很好的向导。这些向导大都是对下边很熟悉的干部,他们可以一下子把贾平凹带到那些起过剧烈变化的乡镇去,带到曾经发生过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的三家村去,坐在那些当事人家里的热炕上、火坑旁,和他们一起生活几天,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性格。”2这次深入生活的采风活动的直接成果就是发表了小月前本,并由此开始陆续写了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按贾平凹的自我期许,这些作品“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3换句话说就是他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形式、新政策的颁发下新生活的复杂而迷离,以及由此而投射在农村每个阶层的人心中的变化。诚如,当时的研究者指
10、出的那样:“通过新生活新人物,通过新的人物的改革业绩和改革所引起的道德观念的变化来反应和赞颂中国农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42、以爱情婚姻为本表达改革的欣喜和赞颂小月前本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这种转折。小说主要的讲述的是一个山沟里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小月在老实巴交的未婚夫才才和一个爱倒腾的门门之间犹豫不决。故事的原型来自于贾平凹在白浪街的见闻,当然小说呈现出的很显然有艺术的加工。才才勤劳善良、老实本分而保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形象。门门思想想对具有现代化意识,他精明,办副业能说会道还定了全村唯一的人民日报通过这两个人物突出了先进与落后、改革和保守的矛盾对立,由这些矛盾对立作者徐
11、徐道来,小月在才才与门门之间挣扎难断,按照她父亲王和尚的意思才才强似门门百倍,“农民就是土命,不务庄稼的话,去当二流子?”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却难以说服小月,在小月眼中邋邋遢遢的才才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收拾的干干净净的门门的。小说正是通过才才和门门这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并通过描写具有现代意识的门门的胜出来说明和赞颂改革。换言之,小月前本事关爱情的纷争只是改革的换喻。在小月前本之后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对改革的叙述就显得更戏剧性一些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关于“换老婆的故事”。这依旧是一个商州乡村的故事,和麦绒离婚后的禾禾,寄居在灰灰与烟峰家中在经历了一些列的变故和误会后,灰灰与烟峰离婚后而娶了麦绒,禾
12、禾和烟峰生活在了一起。“这部作品写了在农村生活变革中,两个家庭的巨大变迁和重新组合”5。在小说中这种换老婆的标准是,是否具有时代精神也就是改革意识。和小月前本类似都是通过婚姻爱情来反应改革,但是很明显的是鸡窝洼人家更为激进了。在改革者中禾禾相比门门就更进一步了,而对于灰灰这类保守者作者的态度也更为刻毒了,才才多少能得到传统社会的一些肯定,而灰灰却象征性的缺乏生育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当时的一些批评家也认为有一些过头了。 “鸡窝洼人家在作品结尾,描写烟峰要生孩子了而真正不能生育的是灰灰。这个戏剧性的情节固然有趣。但对灰灰这个形象却是一个伤害,作者有意无意的嘲弄了他。结果是贬低了农民传统美德在新时期
13、的意义。”6通过对以上两个中篇小说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贾平凹对中国改革之初的认识、理解并且持一种积极赞颂的态度。贾平凹曾写道“中国正处于振兴年代,改造和扬弃了保护落后的经济,求其均衡的政策,着眼于扶助先进的经济,发展商业和金融,应该说,党是英明的,政策是正确的”7。贾平凹之所以这么说那是有切身体会的,贾平凹在后来写道“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九年的十年里,故乡的消息总是让我振奋,土地承包了,风调雨顺了,粮食够吃了,来人总是给我带新碾出的米,各种煮锅的豆子,甚至是半扇子猪肉” 8。农村的改革让农民物质生活富足了,作者感到无比的欣喜,不仅如此,改革更让广大的农民在精神上开始觉醒变得越来越自信,“新的生活的到
14、来,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地区,向一切人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子,尤其是年轻人” 9。小月对爱情的自主决定就是明显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贾平凹对农村改革进行讴歌那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二、对浮躁心灵和生命前景的忧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入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虽然他的进程不再像改革初期那样显著,但政治、经济的变化越显剧烈。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商业文化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并且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贾平凹敏锐的意识到,改革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化,而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等在内的全面性的变化,是乡村文明想现代文明的转型。“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也是文化冲突的开
15、始。从那以后我关注着这种社会变化,人的变化,一直到今天,这种变化成了我写作的主要内容。”10因为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着各种的冲突和对立,正是基于此贾平凹对这种转型时期广大农村出现的各种现象表现出的态度是对改革忧虑和怀疑。1、浮躁里对心灵的忧虑 贾平凹对改革的怀疑和忧患最早表现出来是在浮躁这部长篇小说里。在农村的改革进行了十几年后充分展露了改革的复杂性,以浮躁为题也表现出了作者的困惑。“我想怎样才能把握目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到底是个啥,你可以说是生气勃勃的,也可以说是很混乱的,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你可以有多种说法,如果你站在历史这个长河中,你如果往后站,你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我觉得只能用浮躁两个字
16、概括。”11贾平凹集中笔力描写了浮躁不安的州河所流经的两岔镇仙游川村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小说以金狗和雷大空在改革时期的个人奋斗为主线,集中展示了改革时期出现的许多不良社会现象。即便是作为正面改革者出现的金狗,在其身上依然有许多的毛病,例如,在州城和石华的不正当关系和颓废生活等。就更不用说通过各种违法手段冒险发财的雷大空了。可以说躁动不安的那条州河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失去了价值的支撑后浮躁不安心灵的象征。贾平凹正是对其的叙写来具体的表达其对改革的怀疑和忧患。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一方面是我们固有的传统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思想中一些腐朽落
17、后的东西还在他们的思想中起着支配作用;另一个方面则是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些腐朽的东西在引诱着人们,不健康的思想不断腐蚀人们的思想。于是,传统中那些落后的东西如宗法制度、家族势力、派系斗争、封建迷信和随改革而来副产品如拜金主义、专门利己毫不利人、投机倒把混合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传统文化熏陶浸润下的人们必然的有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留恋恪守,但却又禁不起眼前利益的引诱而欲跃跃欲试,从而形成了州河两岸人们躁动不安的灵魂。这也是改革必然经历的痛苦抉择。作家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点,于是他笔下的人们也就有了浮躁不安的心灵,不甘于现状,金狗、雷大空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代表那
18、些不甘于现状,奋力出人头地的正义的代表的金狗,还是那些恶的代表雷大空。雷大空在田、巩两大家族势力的夹缝中冒险发财。而金狗则是采用了更聪明的做法在他们之间搞平衡、游弋。但是当田、巩两家都衰落了时,那么金狗和雷大空的使命也就完成,也意味着他们奋斗使命的终结:雷大空终于死在了狱中,金狗的奋斗结果也是回到了农村。通过这样的叙写作者表达了在改革时期旧有的传统价值式微,而新的价值建构还任重道远。在改革时期面临社会转型人们思想的普遍浮躁和社会风气渐渐变差。贾平凹通过对人们躁动不安的灵魂的叙写和人们在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是的不知所措,表现了在改革期间人们面临社会转型时社会的种种不正之风,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19、诚如路遥所说,“如果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12贾平凹和路遥一样都是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必然的表现出了这种忧虑。这部作品发表于八十年代初期那时的改革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说形势正是一片大好之时,但是作家依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把改革时社会上刚冒出的不正之风把握住了,并且还察觉到了这种蔓延之势,就算是闭塞的农村也不能幸免。我们现在反过头来在看之时不得不承认当时作家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前面我也说了贾平凹确实是对改革持一种积极态度的,也不可否认改革确实使人们受益匪浅,但随之而来的物欲观念也被打开了,这使人们陷入了浮躁中而不能
20、自已,作家对这种现状不可能像政策的制定者那样直接拿出解决的方法措施,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能不表达其忧虑。2、高老庄里对生命前景的担忧若浮躁只是贾平凹对改革过程中人们面对社会转型时价值观念的模糊的忧虑的话,那么,高老庄则更深一步的强化了这种怀疑与忧患上升到了社会和文化层面甚至是人的生命本体的高度。高老庄的主要讲述了在高老庄长大、在城市里上学最后当上了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的子路,带着再婚妻子西夏回高老庄祭奠去世的父亲,在高老庄的一段生活和社会交往。作者安排的这次回乡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回家更是一次灵魂的回乡。主人公的名字饶有深意子路,我们都知道这本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但是,在贾平凹的笔下却是个在传统
21、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显然,对改革的忧虑也主要表现在文化社会方面。离开了政治和经济的视角而转向社会和文化的眼光来表现改革时期的浮躁心理,也是对浮躁所表现的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从故事上看主人公依然是商州儿女,子路虽然是大学教授,乍看之下离农民相去甚远,其实,子路不过是一个留在了城市的成功农民形象而已。他返回了高老庄后的经历,象征着改革后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求而不可得。我们从子路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浮躁中金狗的影子,如果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金狗当年并没有离开州城而是留在了哪里,那么,许多年后的金狗就是高老庄中的子路。子路和金狗一样的,都是改革时期的农民形象,他们都表现出了商州儿女在改革时期的自强
22、和奋斗精神,但很显然子路的形象比金狗更真实和典型。从作品内容上忧患意识也更突出了,不仅仅关注关注改革时期的精神困境更关注了人的生存问题甚至有一种悲壮色彩。作家把视角对准人们的身体,精神的退化和堕落的忧虑。子路这个比女人还矮的男人虽说是个智力上的强者却是个体质上的弱者,在改革同时我们的确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步,但进步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自身的关注,子路的形象就象征了高老庄那些退化了的男人,这是对人本身存在的忧虑。作者由浮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价值重塑的忧虑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正是在这种关怀与忧虑中作家内心深处的对改革的忧患意识得以彰显。三、 对乡村文化没落和农民身份尴尬的反思贾平凹先生自己曾说,六十
23、岁的我和二十岁的我是决然不同的了。的确,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思考的也就更加的深入了,对改革的思考也从单纯的社会、政治层面向人本体存在的层面,进而再到历史文化层面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反思和探求。另一个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毕竟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要自己去探索,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也免不了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有些问题却是对整个社会国家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比如传统文化的被丢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身份认同困难及发展过程中的“新圈地运动”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贾平凹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我们可以不同意贾平凹她的表达方式和她的故事设定,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作为一个作家
24、几十年如一日这样执着的选择当下社会生活在改革发展中的变革和随之而来的生存和精神震荡作为自己的表达对象。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切中了这个时代的创伤,特别是在近期的创作中通过对世道人心的叙写表现其对改革的反思和批判。许多的作品如同一部病历一般。1、秦腔对乡村文化没落的反思贾平凹在秦腔一书的首发式上说:“我只是呈现,呈现出这一历段史。在我的意识里,这一历史通过平庸琐碎的日子才能真实的呈现,而呈现的越沉稳、越详尽,理念的东西就愈坚定突出。”那么秦腔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呢?诚如贾平凹自己所言,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些琐碎的蝇营狗苟的事情,有评论家说是迷失的流年式书写。小说写了商州一个名叫清风镇的小乡镇的一年多的生活。
25、生活围绕着许多方面来展开,在身会生活层面主要写了两个:一个是建立农贸市场,和与之相对的一条山沟里淤地。一个是现在的村支书干的一个是老村支书干的。另一个是收缴各种农业费税,也就是发生在清风街上的抗税事件。其次,是叙写家族生活。写了清风街上的两个大家族,一是夏家,一是白家。主要写的是夏家。还有一个关于情感生活的,主要是写夏风、白雪和傻子张引生。自然这些都是表层的生活更深层恐怕是在于批判乡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生命情感的无归宿。贾平凹似乎在秦腔中为乡村和乡村文化唱了一曲挽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面临着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和转型。这似乎是人类的生命及其命运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与悲悯、恐
26、惧和震撼。乡村本是和人类文明相随而来的,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上后的产物,然而改革和发展后乡村渐渐的消逝城市一步步的壮大,这是悲剧还是喜剧,人类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严峻性似乎作者已经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这种批判在秦腔中初看之下似乎只是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其实细细想想这是社会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并且也不是很难解决的。现在的中央政府正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小说中描写的清风街抗税事件现在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者所批判的那些深沉次问题,人们常常是难以解决的,比如,乡村消逝的过程中的恋土情节、生命情感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文
27、明城市的发展时期必然,可是这种乡土情结怎么丢掉?引生的自我阉割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象征性表述。贾平凹自己也曾说:“文章里作为戏曲的秦腔,它的衰败是必然的,传统的衰败也是注定的。李商隐诗:一样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一种衰败中的挣扎,是生命透着凉气。”1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贾平凹笔下传统文化的尴尬和作者的无奈和对改革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传统文化的消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被丢失在深沉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悲天悯人情怀的一种丧失。2、高兴对进城农民身份尴尬的反思如前所述,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经历着大的变革。与传统文明关系密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是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城市文明日渐
28、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对此贾平凹的反应可以说是激烈的。比如说高兴里对农民离开生养的土地外出务工以拾荒作为谋生手段的叙写,这种叙写中作家鲜明的表达乡土文明被现代城市生活和文明的侵蚀的反感和批判。表现在城市里对人的漠视特别是对进城农民的不认同。高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高兴在西京城里的一段生活经历,揭示出了中国农民面临着的诸多困难,这其中身份问题依然是最让中国农民痛苦和伤心的问题。小说的主角刘高兴在西安城里拾破烂,身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本来叫刘哈娃的他,是清风镇的农民,为了讨媳妇卖了三次血,后来又买了一只肾,总算把新房盖起来了,可是女方却另嫁了别人。清风镇的韩大宝到西京收破烂挣了钱,老家的不少人去投奔他
29、。于是刘哈娃就鼓动老实巴交的的农民五富一块儿到了西安,开始了在韩大宝手下收破烂和城市生活。在这段城市生活中遭遇了太多的尴尬和困境。贾平凹将主人公刘高兴安放在这种和他身份错位的环境中,展现其农民进城群体的生存图景和精神的裂变。具体而言可以看出许多方面的不协调: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身份的不协调,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面土地才是根本,农民与土地本有这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关系,可是在高兴里却离开了土地,并且是带有主动性的选择,到城里谋生。即使是以拾破烂为生刘高兴依然是充满了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理念,固执的坚信自己不再是农民而是城市人,在城里拾破烂也是
30、城市人。他自己更名刘高兴,并自得其乐。然而现实却是:这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城市似乎并不接纳他。且不去说世容队,也不去说那些门卫、个体工商户和各式各样的小市民对他们的蔑视和侮辱,就连乞丐石热闹都瞧不起他。这就是刘高兴身份的不协调显得竟是如此的无奈何和荒谬。刘高兴在城市里生活就像一颗孤独的树,虽然没有被剥夺吸收阳光和水分的生存权利,树可以这样,但刘高兴毕竟是人,一个有着自己精神和情感的人,但从来没有人真正的正眼看过他怎么能够承担如此的生命之轻?作者通过对这种农民身份的认同困难深刻的批判在改革的过程中当现代的城市文明和生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对人的漠视。反思传统文化中那些温情荡然无存时作为农民
31、何以承受生命之轻。结语贾平凹出身农民,也一直心系农民,至始至终的关注着中国农村在改革以来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在她的早期写农村改革的题材里充满了对商州儿女改革的赞颂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怀,弥漫着一种纯朴的田园诗气息。笔下的商州儿女们依然有对生活的迷茫和焦虑。但是,她的主调是健康的明亮的,是对改革充满希望的。但是改革的发展使商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现代化的浪潮越来越猛烈,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巨大发展,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却日渐凋敝,千疮百孔。当贾平凹再次的书写乡村的改革时,面对已经凋敝的乡村心头难免会有对改革的怀疑和忧虑。改革不会就此停止,只会越来越
32、深入但是随改革而来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和价值观的冲击让商州的农村甚至是全中国的农村的未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当改革让贾平凹的农村变得风雨飘摇的时候,那些曾经温情脉脉的农村变得冷漠和物欲横流时,当八百里秦腔被流行歌曲取代了时,作者表示出对改革的批判也就是必然的了。纵观贾平凹对中国农村改革的书写,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前后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差异。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但作家的态度却从开始的颂歌到怀疑,从怀疑到反思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与改革本身的进程有关,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势,那么对改革的书写自然也会出现新的情势。另一方面也与贾平凹对改革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有极大的关系。引文注释1贾平凹:
33、答(文学家)编辑部问M,五十大话J,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112页2费秉勋:贾平凹三部中篇新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月.3贾平凹:在商州土地上(小月前本代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2版,第1页 4唐先田:充满浓郁诗意和改革精神的农村画卷评贾平凹三部中篇小说I,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5月5许爱珠:性灵与启蒙:贾平凹的平平凹凹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78页6 唐先田:充满浓郁诗意和改革精神的农村画卷评贾平凹三部中篇小说I,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5月7贾平凹:十月丛书后记变革声浪中的思索M,北京:人民出版
34、社,2001年1月第1版8贾平凹:后记I,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560页9贾平凹:小月前本跋在商州山地上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80页10王愚、贾平凹:长篇小说纵横谈,创作评谭1988年第1期11冯有源、贾平凹:古老文明对话:跟贾平凹对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56页12路遥:路遥文集(1、2卷合卷本)I,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460页13贾平凹,王彪:贾平凹新年唱秦腔2002年2月5日,羊城晚报 参考文献 1韩鲁华: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谢有顺、
35、贾平凹,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3月第1版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5 黄平、贾平凹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6 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7 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致谢感谢我的导师李莉教授,您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我会铭记一辈子的。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