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设计-毕业设计.docx





《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设计-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设计-毕业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21 前言31.1 研究目的和意义31.3 主要研究内容62 系统控制方案及原理62.1 系统控制方案选择62.1.1 模拟方案一62.1.2 模拟方案二72.1.3 数字PID线性控制72.2 系统控制原理82.2.1 AT89C51单片机原理92.2.2 温度检测原理102.2.3 双向硅控制原理102.2.4 液晶显示报警113 系统模块硬件设计113.1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及电路设计113.2 温度采集芯片的选择及电路设计133.3 显示器的选择及电路设计143.4 按键电路设计153.5 报警电路设计163.6 ROM扩展173.7 双向硅过零触发以及调功电路设计184
2、系统方案的设计194.1 软件的总体设计194.2 初始化的流程图设计204.3 温度数据采集流程图214.4 温度设置及显示流程图214.5 双向硅控制加热器及高温报警流程图215 系统调试与运行215.1 调试结果215.2 运行结果216 结束语21参考文献21致 谢23附录31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设计 摘 要:本设计以水温加热控制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系统。简单的说就是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之后,通过STC59C51单片机控制加热电器的功率来实现恒温调节的目的。本设计首先参考了目前几种温度控制系统的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控制加热器的方案,然后
3、在其中选用了通过单片机采集温度与设置的温度值进行比较,通过可控硅来调节加热器件的功率。针对这种温度控制方式,本设计对恒温控制给出了具体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案,并通过使用STC5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实现对外围控制电路的控制和检测并实现人机交互,并实现了温度的实时控制以及测量。此外,本设计还给出相应的报警电路,当实际温度过高时,蜂鸣器会作用发声。 关键词:水温加热;双向可控硅;STC59C51单片机;调功;温度检测Design of Power Control Module Based on Bidirectional ThyristorStudent: Tutor:(College of En
4、gineer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Abstract: Based on a water temperature heating system, a Power Control Module Based on Bidirectional Thyristor is designed in this design. Simply, the temperature is coll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sensor, then, the power of heating appli
5、ances is controlled by the STC59C51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emperature regulation. Firstly, reference to Several current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is introduced in this design, and then the method that power control module based on bidirectional thyristor is collected in this design. In view of
6、 this kind of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is design gives the circuit design scheme, and realizes the control and detection of the peripheral control circuit through the use of STC59C51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main controller. In addition, the design also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alarm cir
7、cuit, when the actual temperature is too high, the buzzer will occur.Key words: water temperature heating; RS485; bidirectional thyristor; STC59C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ower control; temperature detection1 前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温度是物理学7大基本物理量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量,代表了一个物体的冷热程度。很多物理过程以及化学过程都与温度联系紧密。在许多工业生产中
8、,温度的测量精确度以及控制指标都与实际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紧密联系。所以,温度的测量和控制现今在很多领域备受重视。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很难控制系统内外环境间的热交换,并且也无法精确计算其他热源带来的干扰,因此环境干扰带来的温度量的变化往往不可预测。所以,采取一定的绝热手段来使系统与外界能量交换符合人们要求是有必要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采用一个隔离层,保证该隔离层温度与目标系统温度同步,那么隔离层与目标系统将达到热平衡,这样就把目标系统和外界有效的进行了热隔离。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实际环境中,增温比降温相对更容易得多。所以,当对温度精度要求很高时,应当尽量避免温度过冲现象。因为很多实际
9、应用中,都只有加热装置却没有温度冷却装置,这种条件下温度过冲后将很难降下来,尤其是一些隔热效果比较好的环境。同理,只有冷却却没有加热装置的应用中,当温度过低于目标温度时,系统也将很难再次达到目标温度值。下面就温度控制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双向可控硅的发展进行介绍。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温度测控技术发展现状温度测控技术包含测量和控制这两方面的技术。温度的检测技术在理论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实际温度测控中中,如何能够快速采样,保证数据完好正确传输,并能进行精确地温度控制仍然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温度测量技术主要包含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种技术手段。其中,接触式测温起源更早,具有简单、可靠、
10、精度高等优点,但由于热惯性导致所采用的检测元件响应时间长,所以实际中很难精确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并且该方法不适合用于超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中的温度测量。非接触式测温通过检测被测对象所辐射出的能量来实现温度测量的目的,优点是可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以及运动的物体温度,并且该方法动态响应速度较快。确定是误差较大,结构复杂,价格高昂。因此一般在实际工业以及生活应用中,接触式温度测量方式采用较多。按照控制目标不同,温度控制技术可分为动态温度跟踪和恒温控制两种。动态温度跟踪目标是让实际温度控制过程中,温度按照预先定好的曲线变化,这种控制广泛应用于如发酵过程、化学反应温度控制以及冶金业燃烧炉的温度控制等领域中。
11、恒值温度控制目标是使得实际温度稳定在某个给定数值,且要求温度波动量不超过某允许值。本设计讨论的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数显式调功模块就是要通过双向可控硅来调节功率量,进而改变温度值。本设计讨论对象运用在恒值温度控制领域中,主要举例实现对实际水温的恒值控制。按照控制其发展过程,温度控制技术可分为定值开关控温法、PID线性控温法以及智能温度控制法。定值开关控温法是通过软硬件判别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关系,进而对目标系统加热(或冷却)装置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法简单,只用模拟电路就可以实现。但是该方法由于很难克服温度调节变化的滞后性,所以被控对象温度波动大,精度低。目前该方法在老式工业电炉中仍有应用;PID线性控
12、温法基于PID控制器控制原理,考虑系统误差、误差变化以及误差累积三个因素,具有算法简单、鲁棒性好等优点,控制性能由于定值开关控温,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中。根据实现方法可分为模拟PID控制器和数字PID控制器,其中模拟PID控制器通过模拟电路实现而数字PID控制器通过计算机软件方法来实现PID调节功能。因为数字控制器参数可在线整定,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数字PID控制器的系统控制效果取决于比例值、积分值、微分值的选取。其不足在于,当实际系统参数变化时,PID参数必须跟着变化,否则控制效果就会变差;智能温度控制法是为了克服线性控温法,而提出的一系列自动调整PID参数的方法,如参数的自学习、
13、自整定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等。近年来正在兴起第三代智能温控仪表,该仪表基于智能温控技术,可以实现自适应PID算法。目前国内温控仪表相较于国外而言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国内温控仪控制精度低,自适应效果差。这种不足很大程度是由于采用的控制算法不足导致的。1.2.2双向可控硅发展可控硅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也常称为晶闸管,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等特点。该器件在家用电器中调速风扇、空调机、摄像机及工业控制中取得了诸多使用,多用于整流、逆变、无触点开关等。 双向可控硅是在在普通可控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可认为是一对反并联连接的普通可控硅的集成,工作原理与普通可控硅相同。此外
14、,双向可控硅除了在电路上相当于两只反极性并联的可控硅之外,在控制上还只需一个触发电路,所以是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双向可控硅作为一种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在电路系统设计以及单片机的控制研发中。并且由于双向可控硅实际工作中不存在反向耐压问题、控制电路简单,所以非常适合做交流无触点开关使用。 双向可控硅与单相可控硅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双向可控硅在触发以后可以双向导通,并且不管控制集上触发信号是正或者负,双向可控硅器件一般都能够导通。1.3 主要研究内容本设计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系统包含单片机电路、按键设置电路、温度测量电路、温度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及采用双向硅控制温度加热装
15、置控制温度电路。系统开始后,初始化设定温度值为20,可通过按键控制来设定温度值的大小,同时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环境温度,单片机将测量的温度显示在1602液晶屏上,同时与设定温度比较,当小于设定温度时,单片机输出信号控制可控硅导通,给加热装置加热,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停止加热,当温度高于设定的最高值时,报警信号开始报警,蜂鸣器发出报警声音。2 系统控制方案及原理2.1 系统控制方案选择要实现水温的控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案。下面将对三种方案进行列举对比,从而决策出本设计所用控制方案。2.1.1 模拟方案一图2-1 模拟电路1Fig2-1 Analog circuit1 如图2
16、-1所示,采用该模拟方法时,首先传感器采集到的物理量会经过模数变换器部分变成一个电压量。然后,该电压量经过放大倍数调整后,一方面在A/D积分变换后显示出目前系统所采集到的温度值;另一方面,经放大后的数字量会在比较器中与设定好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之后经过控制器来控制加热电路对水温进行加热。2.1.2 模拟方案二图2-1 模拟电路2Fig2-1 Analog circuit2 在该方案中,信号经过传感器检测后,再经过放大电路,之后再经过A/D转换非线性校正后,在比较器中,该输出的数字量与存储器中预存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加热电路,并将实时温度在线显示出来。2.1.3 数字PID线性控制
17、该方案采用现代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单片机,对整个系统进行较为智能化的控制。除了具有价格低、体积小的有点外,还具有可编程控制以及可实现智能化控制等优点,使得该方案目前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2-3 数字电路Fig 2-3 Digital circuit如图2-3,该方案采用目前常见的AT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单元,整个系统包含单片机电路、按键设置电路、温度测量电路、温度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及采用双向硅控制温度加热装置控制温度电路。输入部分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电压信号以后,经过A/D转换,该信号转换为数字量送入单片机中,该信号一方面通过单片机控制液晶屏在线显示实际温度值,另一方面经过控制运算(PI
18、D)得出控制量,该控制量控制可控硅导通关断,进而控制温度加热电路工作,调节电工功率,实现系统温度的实时控制。经过对三种方案综合对比分析后,发现采用前两种方案控制时,一方面设计成本比较高、设计灵活性较低。另一方面,当利用常规的接触器(继电器)来断续的对系统温度进行控制时,系统温度会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控制精度低。而采用第三种数字控制方法时除了精度高以外,还可以通过外设电路,很方便的改变实际控制温度值。所以本设计选择采用第三种数字控制方案,利用单片机来实现系统温度的实时控制。2.2 系统控制原理经过对三种方案综合对比分析后,发现采用前两种方案控制时,一方面设计成本比较高、设计灵活性较低。另一方面,当
19、利用常规的接触器(继电器)来断续的对系统温度进行控制时,系统温度会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控制精度低。而采用第三种数字控制方法时除了精度高以外,还可以通过外设电路,很方便的改变实际控制温度值。所以本设计选择采用第三种数字控制方案,利用单片机来实现系统温度的实时控制。由单片机实现温度控制的单环PID控制系统如图2-4所示。图2-4中,整个系统是通过由单片机给出控制加入回路的“加热脉冲个数”来控制可控硅通断次数以及时间,进而达到功率调节的目的。电路进行控制进行系统开始后,初始化设定温度值为20,可通过按键控制来设定温度值的大小。同时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环境温度,单片机将测量的温度显示在
20、1602液晶屏上,同时与设定温度比较。当小于设定温度时,单片机输出信号控制可控硅导通,给加热装置加热。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停止加热。当温度高于设定的最高值时,报警信号开始报警,蜂鸣器发出报警声音。该方案下测量量是水的温度,参照该温度值,单片机经过PID运算得到控制量进而控制可控硅的通断,进而达到调节电功率调节水温的目的。该方案省去了D/A变换电路,使得硬件电路进一步简化。同时精度高,可在线实时调节水温,控制灵活。图2-4 系统框图Fig 2-4System block diagram2.2.1 AT89C51单片机原理由于单片机中,CPU、RAM、ROM、输入/输出设备(如:串行口、并行输出
21、口等)全被做到一块芯片中,所以单片机也称为称为单芯片机。并且有些单片机还额外的集成了A/D,D/A等模块。单片机一般都为40引脚封装,而功能多一些单片机对应引脚也比较多。比如功能多的单片机具有68引脚,功能少的单片机只有10多个引脚,甚至8个引脚。 MCS51是由美国INTEL公司生产的一系列单片机的总称,具体包括8031,8051,8751,8032,8052,8752等。其中8051最为典型,其它单片机都是在其基础上功能增减、改变而来,所以也一般称呼MCS51系列单片机为8051。89C51是由美国ATMEL公司开发生产,目前,51系列单片机在工业检测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89C5
22、1单片机的芯片连线为:1、 电源:5V供电,正极接40引脚,负极(地)接20引脚。2、 振蒎电路:必须提供脉冲信号单片机才能正常工作。实际中单片机集成有内部振荡器,接18、19脚。3、 复位引脚:复位电路复位是任何单片机工作前都应该进行的一种操作。单片机要进行复位操作,只须要在单片机的RST引脚上加高电平,持续时间不少于5ms。 4、 EA引脚:EA引脚接到正电源端。 2.2.2 温度检测原理温度测量技术主要包含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种技术手段。其中,接触式测温起源更早,具有简单、可靠、精度高等优点,但由于热惯性导致所采用的检测元件响应时间长,所以实际中很难精确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并且该方
23、法不适合用于超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中的温度测量。非接触式测温通过检测被测对象所辐射出的能量来实现温度测量的目的,优点是可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以及运动的物体温度,并且该方法动态响应速度较快。确定是误差较大,结构复杂,价格高昂。因此一般在实际工业以及生活应用中,接触式温度测量方式采用较多。2.2.3 双向硅控制原理对可控硅的触发主要有过零触发和移动相位触发两种方案。移动相位触发起源较早,该方式触发下改变电阻值大小来改变电容充、放电时间,进一步实现对可控硅振荡频率的调节,最终达到改变晶闸管触发角的目的。但该方式会对电网造成很大冲击和干扰,并且由于难以保证正、负电压波形面积等同,所以会产生直流分量。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双向 可控硅 数显式调功 模块 设计 毕业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