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考试知识点归纳.doc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考试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考试知识点归纳.doc(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生指导2.2.1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能设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案。2.2.2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2.3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2.3.4了解小学生日常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掌握面临特殊情况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心理学与个体身心发展心理学诞生: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
2、(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是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二,观察法。指在教育过程
3、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三,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四,个案法。指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五,测验法。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六,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理论的一种科研方法。七,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
4、分析和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通过对学生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2,教育性原则。基本伦理道德原则。3,发展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系统性原则。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1,小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发育特征。从时间看,女生身高生长、体重增加的高峰期比男生提早1-2年。2,小学生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特征与教育。各系统发育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次之,生殖系统最晚成熟。心理发展1,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
5、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不平衡性奥地利劳伦兹提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
6、能力。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声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
7、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儿童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实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图式: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等。3,同化,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4,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结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5,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主要特征: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4,延迟模仿的产生。二,前运算阶段 2-7.思维特征主要表现: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性(中心化)。3,不可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5,泛灵论。6,不合逻辑的推理。7,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8,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四位运算。三,具体运算阶段7-11,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于实
9、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够进行存符号运算。特征: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4,分类。5,序列化。四,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思维特征: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4,抽象逻辑思维。5,可逆与补偿。6,反思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
10、果。二,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话说”他提出心里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三,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四,“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他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五,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维果
11、茨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够独立完成任务。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的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二,自主感对羞耻感2-3,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发展任务
12、是培养主动性。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小学生个体差异知觉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总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
13、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发展特征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的提高。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提高。4,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的能力有了较好发展。观察概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全面性。4,观察的深刻性。
14、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2,观察缺乏精确性。3,观察缺乏顺序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和概括性。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过程1,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2,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3,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
15、体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包括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2,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3,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4,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的运用言语。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16、,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2,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3,小学生注意的品质逐渐提高。4,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实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方法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方法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具体做法: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17、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记忆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过程: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分类:1,根据识记的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实际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的有意识记明显增强。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2,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4,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思
18、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过程:1,分析与综合。2,抽象与概括。3,比较与分类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1,小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逐步提高。2,小学生抽象与概括的能力稳步发展。3,小学生比较与分类的能力明显加强。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小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渐趋丰富、精确和系统。2,小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1,思维的敏捷性。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创性。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1,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4
19、,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5,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6,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一般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法:头脑风暴法。戈登的分合法。清单法。想象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分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理想、幻想、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想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小学生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3
20、,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6,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要求儿童发音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发音。加强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加强朗读训练,课堂提问和练习。纠正小学生口头言语中的不良现象。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3,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智力概念和结构: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
21、和思维力等成分,思维力是核心。智力的测量:法国,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后改名为 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智龄/实龄。 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100+15Z,Z=(X-X平均)/SD评定测量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1,信度。可靠程度。2,效度。有效性与准确程度。3,标准化。最基本的要求。智力差异主要表现1,智力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智力类型差异一般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IQ超过140的是天才,13
22、0的是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早熟;大器晚成。4,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其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主要包括数学能力、言语能力和空间能力。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分类如下:一,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二,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三,具体型和抽象型。四,辐合型与发散型。五,整体型与系列
23、型。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情感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强。3,友谊感逐渐发展。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6,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7,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意志概念: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解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和意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指导 小学教师 资格证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学生 指导 考试 知识点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