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教案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题长歌行课型新授 计划()课时完成第()课时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2.品读凝练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情感美。重点难点关键1.知识: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导入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二、
2、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三、读1、范读2、自读3、找同学读四、释疑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朝露:清晨的露水。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五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
3、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六、练习熟读成诵。七、作业背诵、默写板书设计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4、 题劝 学课型新授 计划()课时完成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珍惜时间的精神。重点难点关键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 复习1、 找同学背诵长歌行。2、 找同学谈谈阅读感受。二、 新授1、作者简介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
5、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 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2、注释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3、赏析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三、 练习四、 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劝 学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6、 题满 江 红课型新授 计划()课时完成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珍惜时间的精神。重点难点关键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 复习1、 背诵长歌行2、 背诵劝学二、 新授1、 导入2、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教 学 过 程
7、 设 计二次备课3、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行为。4、赏析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三、 练习学完本诗,你有何感受?板书设计满 江 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型新授 计划( 2)课时完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 结合。2、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
8、,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情感。2、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 激情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
9、熟悉的字的读音。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折:zh(打折)sh(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3) 白雪皑
10、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景) 别(情)飞雪 欲别的离愁暮雪 饯别的盛情 雪满 临别的依恋雪上 别后的回味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型新授 计划(2)课时完成第(2)课时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2.品读凝练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画面美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11、,体会诗人的情感美。重点难点关键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情感美。教学准备查找相关资料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分析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1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
12、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
13、,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三)三读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2 思考、讨论:第一、二句中的“卷”、
14、“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风雪送友图)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题过零丁洋课型新授 计划( 1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积累,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诵读,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关键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
15、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教学准备搜集作者资料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 检查作业导入1、作者与背景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16、2、朗读指导:听配乐朗诵,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整体感悟。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教 学 过 程 设 计二次备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诗,写
17、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4品味欣赏。(1)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理解?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2)说说你心目中的诗人的形象。(让学生畅所欲言)5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6小结。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7
18、布置作业。收集文天祥的资料,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板书设计:过零丁洋(述怀诗) 文天祥首联 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颔联 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颈联 悲愤忧惧 感叹眼前尾联 以死明志 激情慷慨丹心垂死 映照千古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 题塞下曲课型讲读 计划( 1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背景,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能力: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情感: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重点难点关键1.了解背静,记忆作者,诵读积累两首诗。 2.诵读理解加强积累。 3.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过
19、 程 设 计二次备课一、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二 、新授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备课三、赏析:塞下曲,唐代乐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
20、族侵扰战争情况。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四、小结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校本 教材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