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知识点归纳.doc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知识点归纳.doc(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3.1 了解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方法,能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3.3.2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3.3.3 掌握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3.3.4掌握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合理布置作业。3.3.5 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施教学1,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育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特点:教学以培养
2、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如下: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
3、安排”的原则。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上述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教学过程1,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4、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2,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时间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2,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学习过程。3,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5,19世纪末,美国杜威认为,教学过
6、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6,1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7,20世纪50年代依赖,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8,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课辅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一,间接经验
7、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
8、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第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第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 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的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2,
9、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第二,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过程收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的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恰好相反,而是提高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0、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在教学中“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主张的在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这两种倾向,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或者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行不通的。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11、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从知识传授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思
12、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的问题。要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目前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
13、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一,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含义:该原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
14、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直观性原则。1,含义
15、: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2,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启发性原则。1,含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6、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而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五,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
17、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六,巩固性原则。1,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七,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
18、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制约。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八,量力性原则。1,含义: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应对突飞猛进
19、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方法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
20、习的方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
21、种。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效果。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2,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22、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基本要求: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作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与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的去获得新知。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问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3,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
23、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专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手机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育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4,读书指导法: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实施 小学教师 资格证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实施 考试 知识点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