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姓 名: 学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 号:081170925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2010年12月浅析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历来被文人所推崇。他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静穆为主导的诗歌风格和以自然为典型特色的诗歌语言。陶诗的“静穆”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又源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陶诗的“自然”也不仅是我们阅读时体验到的自然,更是超越他青春时代的自然。静穆与自然使陶渊明的诗歌在神韵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
2、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的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时断时续在地方上做过一些小官后,就辞官归隐,过着躬耕劳动的恬淡脱俗的田园生活,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陶渊明诗的静穆与自然使他的诗歌在神韵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一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在南北朝文人眼中,并不受到推崇,但到唐代以后就受到重视了,杜甫等诗人将他与被南朝文人公认为“元嘉之雄”的“谢客”并称为“陶谢”。入宋之后,陶渊明更真正确立了自己作为大诗人的地位,他的诗歌得到诗人广泛的推崇乃至独尊,不仅被说成是“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3、”而且被认为是历代“诗人之冠冕”。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甚至到了连“李杜诸人皆莫及”的高度。一直到当代,他仍被公认为“文学品节居古今一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也许我们忘记了陶渊明能穿越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凭借的是什么,是那洋洋洒洒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歌!我们距离他生存的时代已经遥远的只能靠他的诗歌来理解他,使他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正是他的诗歌,历史上让他渐渐走向辉煌的那些文人和评论家赞许与崇拜的也大多是他的诗歌。像苏轼,他早就意识到并极力效仿的正是陶渊明的诗歌本身。而且,我们在欣赏陶渊明的诗歌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4、不仅是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洒落的人生境界,更有那穿透诗句的恬淡自然,回味悠长的旋律。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陶渊明留给我们的艺术审美,要远远超过其社会影响,我们称他大诗人的原因正是他千百年来魅力不减的诗歌本身。 朱光潜先生早就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断言:“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屈原的低徊往复,想安顿而始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和风格都带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的目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不免有意雕声绘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先
5、生的这番论断真是精辟之致。在这番话里,他不仅指出了陶与其他几位诗人的区别,肯定了陶诗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指出了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的两个主要方面;以静穆为特色的风格,以及以自然为个性的语言。的确,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少一点使人昂奋的刚烈豪气,少一点让人心醉的蜜意柔情,但他那种区别其他诗人的恬静冲和的性情,从容应世的态度,和内在心境触发的诗歌优美平滑的韵调和流畅的节奏,让我们今天细品之后依然会怦然心动;二在我国古代几个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中,最能把陶渊明与其他诗人分开的就是他的静穆。正如屈原的幽深,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一样,静穆是陶渊明诗歌的最鲜明突出的特征和成就。陶诗的“静穆”具体表现如下:(1)陶诗
6、的静穆首先表现在诗人应时观物的情感态度上。诗人年轻时“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命子),望子心切,害怕给他的家族断了香火。后来,头胎就生了男孩,诗人喜出望外,就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重振家风,齐贤于孔圣人的子孙。谁知到最后,却落得几个不成器的庸才:“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责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眼见自己的骨肉都这样没有出息,无论是谁都难免要大失所望,可陶渊明却没有沮丧的表示,只轻轻叹息了两句:“天运苟如此,汪进杯中物”(责子),如此的坦然,真让我们见识了诗人内心的平静。我们也许都曾体验过等待的焦急,而陶渊明的等待却没有这份难熬的心理感受。他在停云中写了“思亲友”
7、而不至的事情,亲友不来,按常理诗人应该是望眼欲穿,坐卧不宁,谁知诗人却平静的反复渲染“静寄东轩”的安宁,“闲饮东窗”的自在,“枝条载荣”的欢悦,始终显得悠闲自在冲和温雅。我们从其诗中感受到的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闲与宁静,这与其他诗人相比,确实算得上闲静超然了。(2)陶诗的静穆也表现在诗人 能以清明恬静的心态应付各种人生际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安而各荣辱”,物质条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与陶渊明关系较好的颜延之曾说过“富则盛,贫则病”这六个字,一般人在贫富两种处境中的心态大都如此,很难而对自己的贫穷而镇定自若,特别是在物质贫乏的古代。然而几乎终身与贫穷为伴的陶渊明却没有这种心理上的惧怕。他
8、在有会而作中曾写到自己的贫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十二首之十一中也说自己“长饥至于老”;在乞食中更是写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个“驱”字写尽了自己在贫面前身不由己的苦衷,不愿乞讨又不得不乞讨的无奈。“不知何竟之”宇航局尽了诗人饥饿时的茫然迷惘,“叩门拙言辞”活脱脱地画出了诗人当时的窘迫。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饥至乞讨而呼天抢地,一旦得到朋友暂时的救助,又会谈笑到日暮,又会激情之下赋诗作兴。诗人固然有乞讨的羞愧和叹息,但我们却并没有看到诗人失去精神平衡,他依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诗人心境的清旷和冲和。(3)陶渊明的静穆还表现在他对自然界的各种
9、景物的体验方式也同样不过分猛烈。大自然千资百态,但陶渊明只偏爱恬淡和畅的一类。他喜欢晴和的晨景,穆穆的良朝,蒙蒙的细雨,以及霭霭的停云,澄和的天气,闲美的风物;他喜欢和泽的三春,清凉的素秋,扶疏的夏木,清脆的鸟鸣。他笔下的雪不是风雪交加的凄号,而是“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的安谧(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于从弟敬远),是“无妨时已和”的静润(蜡日)。他不喜欢倾盆大雨,倒独爱洗拭高林的微雨(乙巳岁三月为建参军使都经饯溪),纷纷飘洒的闲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当然更喜欢夏日随风飘洒的细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他的诗歌中写到风的次数最多,也最能体现他的个性和特点。他诗中的风没有狂风,没有飞沙走石,没有巨
10、浪滔天,好象都经过他细腻的感情过滤了,几乎是清一色的轻微、和畅、温润。如“白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诗十九首之七);“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饮酒二十首之十七);“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风雨雪本来是自然界偏于刚烈强暴的自然现象,而一进入陶渊明的笔下,就俨如诗人所生的孩子,自自然然地禀有诗人闲静的个性。(4)陶诗的静穆还表现在他诗歌形式上的轻徐节奏和渊静的旋律。 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经中的四言诗节奏似跳动急遽的鼓点,发展到五言诗才出现悠扬婉转的旋律。然而陶渊明的四言诗却没有鼓点般的强劲和沉重,他极少在诗歌中选择刺耳的字词和火爆激越的音节。
11、例如他的四言诗归鸟,我们不妨读读其中二章: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于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翮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这首诗的每一节头句不断的重复“翼翼归鸟”,叠字叠韵在每节开头反复出现,同时,每节又换一韵,造成了一种既富有变化又回翔婉转的音乐效果。诗中又有悠久长的韵脚,如“林”,“岑”、“心”、“阴”等,读来如闻山寺钟声,“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外,使人尽平累消”(明钟惺古诗归卷九)。他的一些四言诗读起来就像优美联社的小夜曲一样柔和恬静,如停云,使人感到格外的安谧与静定。他的五言诗,如饮酒二十首,也同样是
12、音调悠长,从诗情到韵脚都使人感到心宁景静,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以上是陶渊明静穆诗风的具体表现,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诗风不是脱离其生命本原而单独存在的。如果综观他的生命历程,以及他的生命意识,我们不难发现,他这一诗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诗人经过长期的灵魂搏斗后赢得的。以诗人的才干,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系,他比别人更能远离贫苦可是诗人却甘于贫穷,这就足以说明贫穷是诗人一种内在的精神选择,他在人格操守与荣华富贵之间更主动的选择了前者。诗人也是凡夫俗子,这种选择无疑要经历无尽的心灵较量。另外,在他的诗中,退暮之叹和生死之嗟是其写的最多最动人的主题。他对光阴悠忽和人生短暂的体验非常敏感,而这正好说
13、明陶渊明的静穆更来自于其内心深处尖锐激烈的生与死的因扰。在对命运的思索中,他渐渐体认到人的生死是万化相寻的一个过程,就像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一样自然,所以,任何的人生变故都再不能搅乱他的平静了,即使是死亡。 陶渊明诗中的静穆实际上是诗人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后所达到的一种人生化境。他的静穆不是“涧户寂无人”那种没有人间气息的寂灭,而是存在于“农务各自更,闲暇辙相思”的日常生活。他的静穆没有走相空幻,没有否定和厌弃的现实存在。他的静穆也不是来自于诗人对扰攘人世的冷眼旁观,他从来没有站在人世外,而是“结庐在人境”,并执着地热爱着平凡的生活。他的景慕是超过了功名富贵生死得失后精神的宁
14、静与安详,是成熟人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力量,洋溢着“生生真机”。由于他的热情天真,他的静穆中别有一缕暖意;又由于诗人身处世俗之中又迥拔于世俗之上的高标人格,他的静穆中还蕴含着悠远泽永的音韵。在饮酒二十首之五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可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俗语说“闭门即是深山”,因为诗人精神上远离了世俗的纷扰,用不着跑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就是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依然心宁景静。这种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自我的境界非语言所能明辩,其他诗人又怎能企及!三 如果静穆是陶诗的内在神韵,那么,自然就是陶诗的外在特色。 我们喜欢用“清水出芙蓉,天去雕饰”来形容文学语言
15、的清纯自然和浑然天成,那用这句话来赞美凶手渊明的诗歌语言也毫不过分。陶诗语言的自然,是早就为前人称道的。宋代的杨时曾评论陶诗:“陶渊明诗所以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所能成也。”龟山先生语录)苏轼在与子由书中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奇,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许学夷在他的诗源辩体中也说:“晋宋间诗,以徘偶雕刻为主;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可见,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天然入妙是古代诗人和诗论家的共识。更凸现了他“自然”的时代价值。陶诗的“自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首先从读者的审
16、美感受来看,陶渊明的诗歌质朴易懂,很少使用典故成语和高深的意象,大量的诗句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来读一下他的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由;误落尘网中,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入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的语言没有运用典故、铺陈,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套语,没有接纳别人的陈词滥调,朴素的按近口语,即使普通人也能读懂,也能受其感染。开头四句直抒胸意,把自己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个性一吐而出,直率坦荡,毫不遮掩,让我们一览便心领神会
17、。再来看诗中的意象,白描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大村”、“狗吠”、“鸡鸣”、“桑树”以及比喻的“尘网”,“旧林”,“樊笼”,都是生活随处可见的事物景致,面对这些意象营造的氛围,好象已置身宁静祥和的山野之间,其乐融融,怎不容易引起各种阅读层次的读者心灵共鸣呢。(2)其次,从陶诗语言的语法范围来看,他的语法、句法、节奏,没有人为的颠倒,结句清通而又顺畅。晋代语言在语法上过于理智化和程式化的习气,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就不说了。而陶渊明这个出俗的诗人却并不遵循这样刻板的约束,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散文化的笔调,使用别人摒弃的虚词,使用不一致却清新自然接近口语的节奏。朱自清先生曾就
18、他语言散文化的特点而评论说:“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句法”。下面,我们就从句法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他的一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转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这里,“孟夏草木长”是一个散文式陈述句,状语、谓语的关系清清楚楚,句法形式就像它所陈述的内容一样简单自然。诗句很自然地转到下句:“绕屋树扶疏”,这是个句法不完整的句子,“扶疏”交代书的形状,恰好是第一句的延伸,而不是第一句的对句,这样就拉紧了两句之间的联系。另外在第二句中,句法上“屋”修
19、饰“树”,而语意上“树”妆点“屋”,无论从语意上还是从语法上,树和屋都不是并列的意象,因面诗句的意象也就显得疏朗。第四句上五个字中有三个虚字,这显然是一个散文化的句子。三四句本来“树”“屋”双绾,人鸟并承,诗人不将两句对偶,却出之以十分随意的散句,读来是那样的洒脱自然。接下来的句子,诗人似娓娓道来,全不计较语言上的工巧与拙劣,更不在意句式的骈与散。“既耕亦已种”中只有两个实词,这一句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并列复句,可见也是不折不扣的散句。它们的语汇和音调都来自口语。“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在句型上也同样散漫,在句式上错落有致,平易自然。下面的几句也都不象传统的诗句而酷似漫谈式的节奏。“微雨从东
20、来,好风与之俱”上句是个单纯的陈述句,它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节奏甚至和现代口语毫无二致,全句是那样自然流畅,简直使人忘记了它是诗歌语言: 下句介词“与”和代词“之连用,仍一点都不觉得生涩,和散文一样清通流走。这首诗的语言几乎全运用了散文式的句法,运用了大量虚词,节奏上使用了日常口语的调子,没有一处能看到诗人的精心安排。诗人好象和我们在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好象诗歌是从诗人的心坎上涓涓流出,语言宛如山涧清泉自在流淌,又如白云舒卷自如。语言是心灵的载体,陶诗语言的自然还是根源于他归依自然的洒脱。陶渊明不同于其他文人,他不追起功名利禄,不仅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屈服于世俗以文字博取名利。贺贻孙曾说:“
21、陶靖节绝无名根”,他根本没有想过要以诗文博得世人得喝彩,所以他的心情和语言都没有必要去装饰。他写的只是真实地表现生命本身,所以当他的人性回到了清纯的大自然时,他也回到了语言的自然状态。在后来的文坛上,也有一些文人效仿陶渊明语言中的自然意趣,然而终没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其中北宋的苏轼曾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并“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他对自己的和作相当自负,说“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可朱熹对苏轼和陶渊明的作品并不推许:“渊明诗所以为高,正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才高,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后人朱庭珍对此也有过深刻的论述:“渊明诗独绝千古,在于“自然”二字,后人慕之,往往有心欲求自然,盖自然者,自然而然,本不明然而适然得之,非有心求其必然也。”可见,陶渊明的自然是内在与外在的高度统一,是生命之真的自然流出,后人是不能靠苦思冥想而刻意追求得到的。参考文献:1白本松、华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2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丁成全 中国山水诗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4戴建业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