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日语专业毕业论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日语(二外)学年论文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1-1 班题 目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论文日期: 2013-12-17学 生 姓 名 学 号 201150080118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茶道,在日本的历史洪流中,一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一直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对日本茶道均有很深的影响。日本茶道在其发展史上涌现出很多对茶道贡献颇多的伟人,他们分别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渐渐的,茶道成为一门艺术,更是日本独树一帜的礼俗。人们希望依着“单纯和质朴”的茶道,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于是,在漫长的发展史中,茶道渐渐有了其独特的茶道四谛精神,既“和”“
2、敬”“清”“寂”。它们不但在茶道中被人们尊崇,更加被融为了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关键词:茶道;日本茶道;日本文化;四谛精神;和敬清寂目录1 日本茶道简介31.1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31.2日本茶道的程式51.3日本茶道精神61.4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72 日本的茶道大家83 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11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1 日本茶道简介1.1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 茶是唐代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通过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天台宗经典,而且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
3、地区。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人,从此揭开了日本植茶的历史序幕。与最澄同期来华的空海和尚(又称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且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815年,中国唐宪宗时,中本平安朝嵯峨天皇临朝,空海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中说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还有一位留唐归来的永忠和尚,当815年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兼任两寺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非常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
4、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四鋪半草庵茶,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村田珠光还他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他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
5、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純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继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真正将日本的茶道推向平民化的却是千利休。千利休被称为茶道天才,他于16世纪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并推广贯彻成为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
6、。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
7、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
8、有一番美的意境,故此,茶道之茶被称为佗茶。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1.2日本茶道的程式中国人饮茶自然、惬意、朴拙,而日本茶道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日本茶道的仪式都是严格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为体现茶室中人人平等,在过去要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如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当然,现今茶道已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仍有诸多规矩,比如不能交头接耳,不能衣冠不整,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日本茶道的精
9、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此,茶室不仅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茶客进入茶室后,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
10、 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日本人茶道的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
11、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1.3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和敬清寂”。为茶道
12、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
13、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1.4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 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是从昭和时代以来产生的。不少知识分子认识茶道,罔仓天心的茶书被广泛阅读,与此同时茶道人口趋于女性化,茶道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修养,在妇女中普及。现代日本茶道由数十个流派组成,各
14、派都推举了自己流派的家元(茶道的继承人只能是长子,代代相传,称“家元制度”)。其中最大的流派是以千利修为祖先的三千家,此外还有江户千家流,宗偏流,薮内流,远洲流,大日本茶道学会等流派组织。要学茶的人在各自流派入门,跟有教授资格的茶人不断修行,到一定年限从家元那里得到证书,认可各种门第资格。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组织,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茶人参加,在国际上有六十三个“同好会”,有专门的出版社,对日本文化,经济有很大影响。 现今日本比较着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
15、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
16、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新石流派:石州流属于日本茶道“江户诸流派”中“石州流系”,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曾占据过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时代,风格独特,别具一格。2 日本的茶道大家日本茶叶之父:荣西禅师荣西禅师是日本第一个真正吃透中国古代茶文化精髓,并有机地与日本民情风俗相结合创造出有特色的日本茶文化。在他逝世前一年(1214),以茶为后代之仙药,人伦延年之妙术两句为序言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是日本第一部茶学专著,将中国唐代的文明茶
17、道进行革新,为日本饮茶习俗奠定了基础。书成不久,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实朝饮酒过量,荣西献茶一盏,献书一本,即吃茶养生记。将军好后,饮茶更加受到日本社会的重视,日益普及、提高,荣西被称为日本陆羽、日本茶道的奠基人。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 1489年将军足利义政仿效先祖,隐居京都东山,修建银阁寺,开始东山文化。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通晓书、画、茶,负责掌握将军搜集的文物,他发明的点茶法,茶人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置茶台子、点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顺序、进出动作都有严规,今日日本茶道的程序就在他手下基本完成了。村田珠光在京都建立的珠光庵里,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他创新了饮茶礼法,使其严格而简
18、朴,并融禅院形式和宗教思想于一体,创立了新型的点茶法,成为最先为茶提供精神依据的人。由此产生了融道于茶的概念,认为研究豪华茶具,不如重视精神因素,从而奠定了草庵式茶道的基础。珠光在义政将军的关照下成为一名大茶人,晚年回到奈良,收了许多门徒,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提升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以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了以东山为代表的贵族文化。歌与茶道的缔合者:武野绍鸥绍鸥24岁时到京都跟着涤西实隆学习和歌,跟村田珠光的几名弟子习茶道,直至33岁,作为连歌师生活在京都。他36岁回到堺市,次年收下17岁的千休利为徒,成为一名严谨的茶人和商人,48岁获得一闲居士号,茶道生涯进入黄金时代。以歌的道
19、理来渗透茶道,开创新的天地是绍鸥的贡献,把和歌装裱起来,代替茶室的挂轴,使日本茶道日益民族化,就是从绍鸥开始的。而第一幅挂出来的是唐代安倍仲麻吕留学中国时的思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绍鸥对珠光的茶道又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他把珠光尚未使用过的和敬一词用于茶道,并把竹、木之美引入茶的用具,使和敬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绍鸥提倡茶道深入一般百姓家庭,素淡、典雅的风格进入茶道,高雅的文化生活又还原到日常生活。只要一个四叠半面积的茶室,中砌围炉,即可品茗坐饮,简单淳朴。一次茶会赶上大雪天,为了让客人全心欣赏雪景,打破常规,壁龛上没摆茶花,却用他心爱的青瓷石菖钵盛了一钵清水。日本茶
20、道的巅峰:千利休千利休是堺市的鱼批发商的儿子,自小学习茶道,仰慕村田珠光,收购了不少珠光名器。24岁获宗易道号,后来作了织田信长的茶头,信长死后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头。1585年秀吉主办宫内茶会,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再由千利休为天皇点茶,63岁的千利休在他这一生中最高级别的茶会上获得了巨大荣誉。当时茶会上壁龛中挂的是中国元代山水画家玉涧的远寺晚钟,大朵的白菊插在古铜的花瓶中,茶盒是天下名扬的新田和初花,茶罐取名松花,当时价值四十万石大米。千利休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清算了拜物主义风气,他说: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千利休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平常的本来面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 日本 茶道 文化 日语 专业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