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 【内容摘要】 七言绝句形成于南北朝,至唐朝而发展至盛。在七绝的创作上,盛唐诗人李白与王昌龄绝对是千古名家。二者的创作历来为方家推崇备至。二者的七绝既有特出的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其七绝在表现内容、诗篇构造、表现意境三方面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创作个性。【关键词】 李白 王昌龄 七绝 异同七言绝句形成于南北朝,在初唐的时候已经基本定型和律化,但是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质量不是很高,到了盛唐才发展成熟,且诗歌的质量也相当高。施子愉先生曾就全唐诗存世一卷以上的诗人作品加以统计,其中统计得出的初唐与盛唐七言绝句的数量分别为77首和472首。七言绝句发展到盛唐,数量上迅
2、速增加了,而且出现了许多的杰作。盛唐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七言绝句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贾至、王维、孟浩然、李白等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和朝气蓬勃的盛唐为诗人们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盛唐诗人以他们非凡的气宇、奋发进取的态度把唐诗的发展推上了高潮。在七言绝句创作方面,盛唐诗人李白和王昌龄绝对是千古名家,可谓一代宗师,备受后人的推崇: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云: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长。胡应麟诗蔽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古绝技。卢世榷紫房馀论云: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王世惫艺圃撷徐云:
3、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李攀龙唐诗选云: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杨慎升庵诗话云: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云: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颧。可见历来有许多评论家对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极为推崇,一些人将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做比较,企图分个优劣高下;一些人则认为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只有异同,没有优劣高下之分。胡应麟在诗薮认为:“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做。”叶燮在原诗中说:“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我们认为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异同。我们从整体上来分析二者的七言
4、绝句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表现内容、诗篇构造、表现意境的特点。我们可以先简单地分类统计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以便分析。按题材分类统计如下表: 诗人时事政治战争边塞宫怨女性写景纪行赠别酬 答其他总计组诗李白21首1首11首22首18首11首84首8组王昌龄0首10首18首1首32首13首74首8组一、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共同之处首先,二者的七绝反映了共同的时代风貌。李白和王昌龄都是生于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在这一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思想开放,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了自信。在这两位诗人的身上都突出体现了盛唐诗人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精神面貌和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
5、七绝中深刻地折射出了盛唐气象。李白在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从二十四岁开始出蜀中远游,散金江南,进长安,隐居终南山,移居东鲁,漫游梁宋,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被称为边塞诗人的王昌龄生于长安,年轻时就到西北边塞地区,到过汜水、江宁、岭南、龙标和濠州等地任官,他的足迹可以说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比李白更广。在他们丰富的阅历的基础上,加上诗人敏锐的思维,李白和王昌龄写出了许多能体现盛唐风貌的七言绝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横江词五首、从军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二首、送柴侍御、至南陵答
6、皇甫岳等,在他们的这些七绝中突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诗人积极向上,希望建功立业,以及博大的胸襟和雄伟壮阔的气魄。李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之作,诗中却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而是把对朋友深深的感情融入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景中,于无声处却胜有声,诗歌体现了诗人和朋友深深的友情与依依不舍,这样的情深意切而又有一个壮阔的意境相衬,这正是盛唐的气象;王诗从军行写出了战士们在边塞艰难生活,奋勇杀敌;其中当然有无尽凄凉,但更突出体现了边塞战士们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拜山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价其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楼”一首说:“以雄阔苍莽之笔,写思乡望远之情,末句轻点即止,不作凄苦竭绝之音,自是盛唐气息。”宋代顾乐唐人万首绝句
7、选评价说:“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因此说二者的七绝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其次,二者的七绝有着对女性的共同关注以及共同反映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人之常情。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注意到,二者的七绝在题材方面出现相对集中的有宫怨女性和赠别酬答两个题材,这些题材的诗歌共同写出了二者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人之常情。李白的七绝写宫怨女性题材的有清平调三首、别内赴征三首、南流夜郎寄内、长门怨二首等。王安石在钟山语录曾评价说:“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王安石的评价是错误也是过分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女性的特别关注,对爱情和亲情关注。如长门怨二首写出了被锁在深
8、宫中的女性们的孤独和凄凉,同时也是间接地对封建统治者不人道的控诉。别内赴征三首和南流夜郎寄内都是李白写给他的内人的。别内赴征三首中有“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等句,前句虽然通俗,但写得很真诚自然,把夫妻分别的场面很朴素地表现了出来,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依依不舍;后句则写出了夫妻之间的那种苦苦的相思。这四首诗共同体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的爱,以及夫妻之间那种深深的亲爱之情。在历史上关于李白的爱情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从他的这些诗歌中知道李白是一个很重夫妻情义的人。王昌龄的七绝中写宫怨女性题材的有长信秋词五首、殿前曲二首、闺怨、采莲曲、浣纱女、越女等。在王昌龄的七绝
9、中,反映宫廷女性生活的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他的这些七绝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妇女的命运和心灵。长信秋词五首、殿前曲二首等宫怨诗主要写了被锁在深宫中的妇女被封建统治者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凄凉生活:她们虽然住在漂亮的深宫大厦,丰衣足食,但是她们的生活却像囚徒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同时还是统治者的玩物,这样强烈的反差,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深宫妇女的悲惨。王昌龄把她们的生活和心声付诸笔下,可以看出王昌龄对这些女性的深切同情。闺怨则写的是春闺少妇相思离别的怨情,该诗被清代黄生的唐诗摘钞推为闺情之作第一,其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更是道出了封建社会许多少妇的心声,表现了渴望夫妻团圆生活的人之常情。采莲曲、浣纱女
10、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女少妇荡舟湖上,采莲嬉戏的情景;写出了浣纱的民间女子的活泼和清新自然。这些诗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民间女性的形象,表现了民间女子的真,善,美,表现了她们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对民间女子幸福生活的关注,这寄托了人生不如意的王昌龄对美好纯真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纯真的生活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也。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对女性的共同关注,这在男权社会是非常难得的。此外,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我们人之常情。李白和王昌龄七绝里写酬答送别题材的诗歌更是体现了人之常情中浓厚的友情。这一类七绝有许多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他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爱,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
11、龄左迁龙标摇有此寄、送贺宾客归越、赠汪伦等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西江寄越弟、别陶副使归南海等写出了作者送别时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对在远方的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幸的同情等等。从这些送别诗还可以看到盛唐的另一个侧面:人们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渴望功名的人们游宦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总而言之,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对女性有着共同的关注以及共同反映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人之常情。再次,二者在七绝写作的实践上给后来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后来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中出现了较多的七绝组诗,李白有八组,王昌龄有八组。写七绝的组诗,把长诗化为小诗,使诗歌形成
12、了一种独特的面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容量,还可以使诗歌的写法更灵活,更有利于塑造典型的人物、环境,表达不同的情感等等,或是增强诗歌的感情,表现诗歌感情的变化。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了永“王东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外也表现了诗人平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这一组诗对“永王东巡”的时间、经过以及军队、时局等等做了生动的记录,该组诗还能突出地体现了李白强烈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豪迈气概、乐观情绪。这样写就增加了七绝诗歌的容量,同时也有利塑造环境,增强诗歌的感情。再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这一组诗从五个不同角度写了失宠的宫女悲凉的宫廷生活,写出了她们的怨、恨、苦、悲、嫉妒等
13、等。这样就使七绝写同一个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且增强了感情以及表现了感情的变化。他们的七绝组诗为后来者的写作提供了典范。第二,二者的七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丰富,这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让七绝在概括生活容量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李白的七绝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清新自然。王昌龄的七绝则多运用比兴、烘托、含蓄、对比等传统的手法。这些都给后来者的七绝创作提供了写作的的典范。二、李白和王昌龄七绝的各自特色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虽然有突出的共同之处,但他们的七绝更是各具特色的。李白性格豪放,个性高傲,“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气魄宏大,自视甚高,自比“大鹏”
14、“管仲”“诸葛亮”“张良”,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思想开放,兼容并包,融儒、释、道、侠、杂、墨、纵横家等思想;生活潇洒自在,无拘无束。王昌龄则生于家世式微已久的士族,他在上吏部李侍郎书中自称“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性格相对李白要沉稳得多;此外,王昌龄胸怀壮志,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然而终生沉沦下僚,又屡次被被贬到穷乡僻壤,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后甚至被长官所杀。在这些的因素的影响下,二者的七绝因而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将就二者的七绝的表现内容、诗篇构造、表现意境三方面来比较他们七绝的特色:首先是二者的七绝在表现内容方面的不同。第一,从前文的表格可以可出,李白的七绝表现的内容广泛
15、,而王昌龄的七绝则相对集中在战争边塞、宫怨女性和酬答送别三个题材。可以说李白的七绝选材是无不可写的,时事政治,夫妻生活,写景纪行等等都可以入诗。如写时事政治的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上皇西巡南京歌两大七绝组诗,写夫妻生活的有别内赴征三首、南流夜郎寄内,写给歌伎的有赠段七娘、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写景状物的有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白胡桃,总之是无不可写。其中的政治组诗、写夫妻生活的七绝、写给歌伎的七绝以及状物的白胡桃的七绝都是很具特色的,这些在前人的七绝中是出现的相当的少。而王昌龄的七绝题材主要集中,在时事政治、写景纪行方面写的很少或没有。第二,二者表现内容比较出色的七绝也各不同。正如胡应麟在诗薮说:“
16、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做。”李白成就最高的七绝是一些赠别、怀古、游览之作,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越中览古、峨眉山月歌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千古传诵的七绝名篇。王昌龄成就最高的七绝是反映战争边塞和宫怨女性之作,如从军行七首、出塞等反映战争边塞之作,出塞在明代李攀龙编的唐诗选中被推为称为“唐绝第一”。再如长信秋词、闺怨、采莲曲、浣纱女等表现宫怨女性题材的七绝,闺怨一首被清代黄生的唐诗摘钞推为闺情之作第一,长信秋词在清代王士禛编唐人万首绝句选里被推出四首作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我们拿李白的长门怨和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进行对比:李白的长门怨云:其一天回
17、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其二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前后两首都是极力去描写“长门宫里人”的愁:前一首“天回北斗”强调夜已很深,“金屋无人”突出的是荒凉的宫殿里的凄清,加上流萤、月光惨白的色彩,烘托出了一片萧条凄凉的气氛。后一首则接着上一首,写殿中人的“长愁”,一二句用了“不记春”、“起秋尘”,极力去形容“长愁”不去,不觉春去秋来。两首都是一目了然,强调“长门宫里人”的愁,可谓意在诗中。王昌龄的西宫春怨云: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这首诗被称为盛唐佳制。诗中写一个女子盼望君王的“怨”
18、,它是通过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如明人谭元春在唐诗归中说:“斜抱云和,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诗人捕捉到了宫女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加上“西宫夜静”、“百花香”、“朦胧树色”等景物的烘托,巧妙地表达出宫女的悲苦和微妙的心情。此诗的意蕴在诗外,不言怨而怨自深。李白和王昌龄相比较而言,王昌龄善于“言情”,他的宫怨诗比李白的写得含蓄,写得出色。正如胡应麟在诗薮认为:“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做。”其次是二者的七绝在诗篇构造方面的不同。七言绝句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固定的格式,说二者七绝构造方面的不同主要是从二者七绝的表达方式、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来
19、分析。第一,李白的七绝如出水芙蓉,自然天成;王昌龄的七绝则是精雕细琢,注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一个诗歌天才,而且性格豪放洒脱,作诗全凭自己的一时兴起,率性而作,即景能生情,脱口而出,不拘常法;诗作如出水芙蓉,自然天成,这些特点在写作短小的七绝上面表现尤为突出。如赠汪伦、别内赴征三首、静夜思、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等,几乎是用口语表达的。李白作诗虽然无意求工,但是能自然有妙处,就如出水的芙蓉没有任何雕饰,但是它有种清新自然的美感。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李白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以赠汪伦为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20、我情。该诗的开头就直说“李白”将要离开桃花潭,直道自己的名字,体现了作者的率真、诚挚。“忽闻”两个字写出作者为村民们踏歌送行的意外惊喜,也写出了主人殷勤送行之情。在这种“意外”之下,更能突出了后两句的质朴、深刻。后两句“不及”二字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情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这一首李白信口道出的七绝有如此妙处,真乃出水芙蓉也。王昌龄被称为“诗夫子”,是专攻于写作七绝第一人,他的七绝注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可谓精雕细琢。我们王昌龄从长信秋词、闺怨、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七绝中可以看出这些特点。长信秋词共五首,五首里边就从五
21、个不同角度去写宫里人对君王的思念,并且每首都是抓住任务的一个细节或是精心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表现来表现宫里人的愁怨,比如:其一用梧桐叶秋黄来比喻宫女年老色衰,在不眠的夜里卧听南宫的清漏声。其三首则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个宫女的“思考”,其中拿人与团扇、玉颜与寒鸦对比,这两个对比非常恰当且富含深意。在这些七绝里,作者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注重细节的捕捉,注重环境的烘托等,它们为体现诗歌的意蕴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而不像李白那样不加装饰,自然天成。正如新唐书文苑传云:“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第二,李白不拘常法,王昌龄则中规中矩。李白潇洒豪放,俊爽英伟,写起诗来常常不受约束。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
22、歌、宣城见杜鹃花、越中览古,在短小的七绝中是忌用地名、人名和地名的,但是峨眉山月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一共二十八字就连用了五个地名,通过作者的巧妙的安排,使这首小诗得到了后人的赞赏;宣城见杜鹃花后两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中“一”和“三”都重复了三次,使人回味无穷;七绝的转折一般在第三句,越中览古一绝打破了七绝一般的艺术结构,在第四句才进行转折,道出曾经的辉煌地“只今唯有鹧鸪飞”的盛衰之叹。作者这样不拘常法的创作方式,使他创作挥洒自如,他的诗歌充满了灵气!王昌龄的七绝写得是中规中矩的。前面我们说到,王昌龄作诗“绪密而思清”,精雕细琢。他的七绝讲求起承转合,注重谋篇布局,注重比兴、含蓄
23、、烘托、虚实相生等传统手法的运用。如:长信秋词其三、寄陶副使、出塞、西宫春怨其一 等都是在第三句进行转折,这是七绝创作的一般结构。尽管如此,这些七绝是经过作者一番苦心来设计的,如西宫春怨,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非常含蓄的手法抒发了宫里人的“愁怨”,该诗“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再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首送别诗运用了含蓄、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而且结构齐整,诗的转折都放在了后两句。第一首用“冰心在玉壶”含蓄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清白,借送别而自抒胸臆;第二首用虚实相生的
24、手法,让作者的情与景交融,让时空交错,道出了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这些都是作者在“中规中矩”中,别出心裁的佳作。再次,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表现的意境不同。第一,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冷静沉稳。胡应麟在诗薮评价李白的七绝说:“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厉九霄意。”从李白的七绝中我们可看到诗人俊爽飘逸的形象,特别是在他的写景纪行的七绝中。如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飘然世外,气宇非凡。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一气呵成,使人感到作者的才气豪迈,飞跃九霄之外。赠汪伦是作者即兴脱口而出之作,直呼“李白“,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汪伦送作者之情,作者豪迈
25、飘逸的形象跃然诗中。王昌龄善于抒情,长于捕捉细节,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他的七绝读起来让人感到其冷静沉稳。比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一首写闺中少妇苦苦的相思,在表达这种相思之苦时,少妇把产生这样的分离的责任推在自己的身上,怨而不怒。后两首两首都是王昌龄的边塞诗,这两首诗都是作者以冷静的思考创造出来的。第二首从边疆的一个戍卒的生活细节入手,把戍卒“放在”茫茫的大漠的高楼上,刻画他怀念家乡亲人深深的
26、情感。第三首是针砭时弊之诗,虽然如此,但是诗人不是直接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发动战争给民众的伤害,而是用述志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得志和不满。王昌龄的这些诗歌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特点,意在言外,含蓄迂曲。正因为他的七绝有这样的特点,这就使我们感到其冷静沉稳。第二,李白雄阔高远,王昌龄含蓄深远。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评价李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豪放飘逸,如仙人一般,写诗更是落笔不凡,能“惊风雨”“泣鬼神”,他的七绝的意境自然是雄阔高远的了。比如:永王东巡歌的“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早发白帝城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27、山”,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们把李白天马行空般的思维和行云流水的艺术天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雄阔高远的意境,读起来使人感到酣畅淋漓,“凌厉九霄意”,“使人神远”。特别是望天门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该诗描写了青青的高山,浩浩汤汤东去的碧水,一片小小的孤帆从日边慢慢驶来,加上一个雄姿英发的诗人,不禁让人感到置身其中,意气风发,精神抖擞,顿感其境界雄阔高远。王昌龄“久于贫贱”、“多知危苦之事”,一生不得志,性格相对李白要深沉得多,受此影响其七绝的意境有含蓄深远的特点。王昌龄在其论诗著作诗格中曾经说到:“每至落句,常须含
28、蓄,不令语尽思穷。”王昌龄认为作诗须要含蓄,注重诗歌的意境营造的,达到语尽而意远。比如:芙蓉楼送辛渐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送别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清白高洁;出塞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间接地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听流人谁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该诗描写作者听筝的情景、慢慢地勾勒自己内心的感情,前三句是铺垫,末句“泪痕深”三字使诗歌含蓄地产生了深远的意境,涵泳不尽。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指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王昌龄的七绝是一种“点”的写法,但“使人读起来有颤动的感觉”,也
29、就是说他的七绝的意境含蓄深远,发人深思,所以使人心灵颤动,而不像李白的七绝使人精神抖擞。第三,李白“有我”之境,王昌龄“无我”之境。李白在其七绝中常常塑造“有我”之境,多以第一人称入诗,在诗中直抒自我。例如:永王东巡歌的“但用东山谢公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此诗写了作者自比谢安,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作者的乐观自信、豪迈气概跃然纸上。赠汪伦中开首就直呼“李白”,突出了作者的率真、诚挚。秋下荆门的“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则抒发作者抒发了风华正茂的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在其他七绝如哭晁卿衡、山中与幽人对酌别内赴征等都体现了他的“有我”之境。王昌龄的七绝中则绝少有“有我”之境了,常常以第三人
30、称入诗来抒发感情。如从军行、出塞、闺怨等;表达自己清白高洁,借送别而道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自己不得志,则通过宫怨诗来寄托自己像宫妇一样遭到朝廷所弃,而不是直陈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壮志,则通过边疆戍卒之口来说“黄沙百战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用含蓄的手法把自己“藏”到诗中去了,所以其七绝常常营造出“无我”之境。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李白和王昌龄七绝的异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反映了共同的时代风貌,二者的七绝有着对女性的共同关注以及共同反映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人之常情,二者在七绝写作的实践上给后来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后来者的创作产生
31、了深刻的影响。各自的特色在于二者的七绝在表现内容、诗篇构造和表现意境的不同。 注释:该表统计依据为中华书局编辑的1979年版全唐诗。表中按内容把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做大概的统计分类,主要是为了突出二者的异同。其中组诗的统计,凡是在一个题目中出现两首以上的七绝的组诗都算为组诗,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等;李白的横江词六首其中有五首是七绝,我们也把它算为七绝组诗。【参考文献】1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胡应麟.诗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4郁贤皓.李白集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5葛景春.李
32、白研究管窥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许芳铭.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之王昌龄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7毛谷风.历代七绝精华M.深圳:艺苑出版社.2001.8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79.On“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between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abstract】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was form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33、, and reached its heyday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glorious Tang Dynasty (AD618-907),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 are two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ang poetry. Their works are always venerated by poetic critics. Their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not only share several outstanding common features, but also have their respective 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presenting content, poetry structure and poetic imagery.【key words】Li Bai ;Wang Changling ;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