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治疗.doc
《DIC的诊断与治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IC的诊断与治疗.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IC的诊断与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一、 DIC的定义ISTH/SSC2001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
2、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往往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产科并发症、严重输血反应和中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因此DIC的诊断与治疗也围绕于此。同时这一定义还有以下特点: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
3、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二、 DIC的诊断1引起DIC的原发病DIC定义指出DIC是“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因此诊断DIC的前提是确定导致DIC原发病的证据,如败血症、严重创伤、肿瘤、病理产科等是DIC几大常见病因。无基础疾病的DIC诊断不能成立。2临床表现DIC原发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情况下,临床医生在诊治专科基础疾病时,易忽视DIC早期表现,错失DIC抢救的黄金时机,因而临床医生应在下列症状出现时提高警惕:不明原因的呼吸浅快、低氧血症;少尿、无尿;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
4、皮肤黏膜坏死;注射、穿刺部位大片瘀斑或出血不止;产科倾倒性大出血等。3.DIC诊断的实验室依据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反映止血功能的变化,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酶时间(APTT)或血小板计数,这些信息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和活化程度。二是纤溶系统的活化,其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如D-二聚体)来间接评价。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敏感但非特异的指标,98%的DIC存在血小板减少,其中大约50%计数低于50109/L。血小板计数低与凝血酶生成密切相关,因血小板消耗是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所致。但单次血小板计数对诊断帮助不大,因为其可能在正常
5、范围,而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计数减少还可见于未合并DIC的急性白血病或败血症。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反映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指标中,临床最常用者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FDP是纤维蛋白原和绞链纤维蛋白单体的降解产物,而D-二聚体仅为绞链纤维蛋白单体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故后者对诊断DIC更有特异性。但由于在外伤、近期手术或静脉血栓栓塞时FDP和D-二聚体均会升高;且FDP可经肝脏代谢与肾脏分泌,肝肾功能异常可干扰FDP的水平,因此这两项指标不宜作为单独诊断DIC的标准,必须结合血小板计数与凝血时间的改变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6、3. 纤维蛋白原(Fbg)Fbg测定对DIC的诊断帮助不大,因Fbg属急性期反应蛋白,尽管持续消耗,但在血浆中的水平仍可在正常范围。在临床上,低Fbg的敏感性在DIC中为28%,并且仅在极为严重的DIC患者存在低Fbg血症。Fbg水平在高达57%DIC患者处于正常水平。三、DIC的诊断标准中国DIC诊断标准DIC诊断标准修订方案(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中国武汉)1、一般标准(1)存在易于引起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广泛性
7、皮肤、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疗有效。(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大于4.0g/L;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AT、F:C以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G)300mg/L;抗凝血酶(AT)活性小于60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8、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大于8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增高;血浆凝血酶碎片1+2(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纤维蛋白肽(FPA)水平增高;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含量增高;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水平增高;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增高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下降。2、肝病合并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小于5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升高;(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0g/L;(3)血浆因子:C活性小于50(必备);(4)PT延长5秒以上;(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60mg/L或D-
9、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3、白血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小于5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升高;(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8g/L;(3)PT延长5秒以上或进行性延长;(4)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4、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具备以下3项以上指标异常)(1)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20mg/L;(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大于10;(6)血沉低于10mm
10、/h。四、DIC的治疗DIC治疗原则:目前的观点认为,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凡是病因能迅速去除或控制的DIC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往往能自行纠正。但多数情况下,相应的支持治疗,特别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是缓解疾病的重要措施。DIC的主要治疗措施: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抗纤溶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1.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大量证据表明,凡是病因能迅速去除或者控制的DIC患者,其治疗较易获得疗效。譬如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是DIC最常见病因,重症感染诱发的DIC患者,主张“重
11、锤出击”的抗感染策略,抗生素应用宜早期、广谱、足量,经验性用药则应采取“降阶梯”原则,尽早减轻感染对微血管系统损害;又如在胎盘早剥等病理产科导致DIC发生的患者,终止妊娠往往能有效扭转病情。相反,如原发病不予去除或难以控制者,则DIC虽经积极治疗,仍难控制其病情发展或易于复发。感染、休克、酸中毒及缺氧状态等是导致或促发DIC的重要因素,积极消除这些诱发因素,可以预防或阻止DIC发生、发展,为人体正常凝血-抗凝血平衡恢复创造条件。2.干预DIC病理生理过程的治疗措施DIC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病理过程,治疗方法即使是对同一病例,亦必须根据DIC不同型、期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12、故DIC治疗宜采取分期治疗原则,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所见DIC患者下述分期多存在一定重叠,故在治疗上需紧密结合患者临床过程及实验室改变进行判断,采取综合措施。3.根据DIC临床分期的进行分层治疗:3.1DIC早期(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以微血栓形成为主,此期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未进行充分抗凝治疗的DIC患者,不宜单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无明显继发性纤溶亢进者,不论是否已进行肝素或其他抗凝治疗,不宜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肝素自1959年即开始用于DIC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素分为沿用已久的标准肝素亦称“普通肝素”和由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IC 诊断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