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doc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孟子两章文学文言常识总结孟子名_轲_,与孔子合称“_孔孟_”,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有“_亚圣_”之称。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课要注意句子节奏的划分,如: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舜/发于/畎亩之中。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2、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作动,限制3. 古今异义:池 今:水塘、湖、护城河等 古:护城河 亲戚 今:包括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姻亲。 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3、一词多义之 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代词,代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到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主谓之间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而 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转折 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 顺承 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者 句中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的人 宜多应者 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 语气助词 舍生而取义者也4. 重点词汇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城:内城;郭:外城 然 而不胜者:这样 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寡(少)助之至(极点)不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故君子有不战:要么,或者5、
4、重点译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百姓不能凭借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无道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四内容理解第一部分: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
5、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第一层()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第二层()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与论点有何关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主旨句;它是对论点的深化。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孟子的观点?请结合历史事例谈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武王伐纣等)(答题方法:摆明观点+例子+分析)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1)城非不高也,
6、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条件好却不能取胜,更有力的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增强了说服力。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语势,强调“地利”不足恃,治国应靠“人和”,应实行“仁政”, 引出主旨,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
7、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凭借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8、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 (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劳其筋骨, 使劳累饿其体肤, 使饥饿空乏其身, 使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使错乱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惊动 使坚韧3.一词多义于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第段所有的“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困于心衡于虑而作/征于色发于生而后喻 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则 如果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所以 用来的方法 所以动心忍性(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隆中对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益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出师表:有所广益/孙权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成语:延年益寿) 更加 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爱莲说:香远益清/成语:精益求精4.根据方框内词语意思组成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不言而喻 家喻户晓 ) 寡助之至( 寡廉鲜耻 孤陋寡闻 )5.出自本文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重点字词发:起,被任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必备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