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与译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原文与译文.doc(2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格式可编辑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注释】敬:尊敬,严肃。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辞:所说的话。【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原文】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注释】敖:与傲同,骄傲之意。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原文】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注释】狎:与人亲近之意。
2、畏:承认。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质:肯定之意。【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原文】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注释】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
3、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译文】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注释】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节:有节制,有限度。狎:不恭敬的样子。取于人:向请教的意思。【译文】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礼而说: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
4、,不可以说些做不到的话。依礼则行为不越轨,有节制,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不恭敬别人。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
5、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注释】正俗: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的意思。宦学事师:宦是做官后的学习,学是未做官之前的学习。这两个时期的学习都要跟从老师,即是事师,故宦、学两字连用。班:分层次等级之意。撙:有意克制的意思。麀:与优同音,原指雌鹿,在这里通指雌性兽类。作:产生之意。为:产生并使用之意。【译文】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使风俗端正,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关系地位;做官求学,没有礼就不能使师长弟子关系亲敬;朝廷的职位,军队的组织,就官任职,执行法令,没有
6、礼就不能确立威严,使人服从;祈求福禄,常行的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表现出诚意庄重。所以,君子做到恭敬合度,退让有法以明确礼的意义。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能说话,不是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可言,所以才会父子共妻。所以才有圣人产生礼仪来教诲人们,使人们有了礼,知道用礼把自己同禽兽区别开来。【原文】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注释】太上:
7、指的是古代的三皇五帝。负贩者:用肩挑着东西做买卖的人,通常认为他们道德水平低下,利欲熏心。事实并不尽然。慑:胆小之意。【译文】上古时代,人心非常淳朴,凡事想做就做,只重老实,没有什么准则。到了文明进步时代,就讲究行为效果,凡是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报答别人的恩惠。因此行为准则中就含施与报的作用,凡是受别人恩惠而不报答,则不合乎礼;受人报答而没有恩惠给人,也是不合于礼。有了这种礼,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平衡安定,反之,就要发生危险。所以说:礼不可以不学习。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虽然是微贱之辈,犹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唯是,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贫贱的人懂得礼,
8、则其居心也不至于卑怯而无所措其手足。【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注释】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服:担任,掌管之意。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颐:赡养老人之意。【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
9、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
10、不辞让而对,非礼也。【注释】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操:配备之意。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译文】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遇到出国访问时,必须事先告诉他那个国家的制度。在和长辈商议事情时,必须随身带着凭几手杖前往。在长辈提问时,不作推辞就直接回答是不合乎礼的。【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
11、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注释】清:与庆同音,凉的意思。定:安定的意思。丑夷:同辈内部的意思。三赐:是指封赐三次。在周代,官吏制度是分等级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等的礼服和赏赐的东西,三命以上,就能拥有周王赏赐的车马。文中是因为父母在上,不敢享用如此的待遇。弟:与悌通假,对兄长尊敬的意思。执友:有共同志向的人或朋友。交游:普通朋友。父之执:和父亲有相同志趣的人。【译文】做儿女之礼,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清早向他们问候请安。而且要与平辈共处,绝无争执。作为子女,不乘坐国君封赐三赐的马车。
12、能够这样,州闾乡党,远远近近的人都要称赞他的孝顺,兄弟以及内亲外戚都要称誉他的善良,同僚们称赞其仁爱,朋友们称赞他能服侍长辈,而跟他来往的人亦都说他诚实可靠。看到和父亲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进前,就不敢擅自进前;不叫后退,亦不敢擅自后退;他若不问,亦不敢随便开口。这样尊敬父辈,也是孝子应有的行为。【原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注释】反:与返同,返回之意。肩随:并排向前走,略微靠后。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在古代,席地而坐时,长者坐在席的一端,如果超过四人,长者就要另
13、设一席,是一种对长者的尊敬行为。【译文】作为子女,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时也要如此。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所练习的要有作业簿,使得关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平时讲话不要自称老字。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无妨当做父辈看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五个人同在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注释】奥:一间屋子的西南角,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食飨:食与四同音,本词是指让父母享用的食物。概:是限量的意思。听于无声: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
14、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视于无形: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译文】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任神主受人祭拜。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原文】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注释】不服暗:指不做隐瞒父母的事情。惧辱亲: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
15、行为都是辱亲的。不许友以死:指的是不做替朋友卖命的事情。纯:与准同音,指的是衣服上的花边。孤子:指年轻时丧父的人。【译文】孝顺之子,不隐瞒父母,亦不得行险以图侥幸,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父母活着不可以替朋友卖命,也不可以有自己的私蓄。作为子女,当父母活着时,戴的帽,穿的衣,不能用素色镶边,因为那样很像居丧。不过,没有父亲的孤子,如果是他当家,则他的冠衣,可以带素而不用采缋镶边,因为那是显示他持久的哀思。【原文】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注释】视:与示通假,教育之意。奉:捧的意思。掩口而对
16、:遮住口和长者说话,怕口气伤人。【译文】平常不可以谎话教导儿童。儿童不必穿皮衣或裙子。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若长辈们要牵手走,就要用双手接捧长辈的手。如果长辈们从旁俯身耳语,要用手遮口,然后回答。【原文】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注释】趋:快走,惶恐不安的样子。【译文】跟随先生走路,不要随便跑到路的一边同别人讲话。在路上遇见先生,就要跨大步进前,拱手正立着。若先生和你讲话,你就说;如果没有话讲,则又跨大步退到一旁。【原文】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注
17、释】丘陵:指地势高的地方。乡:与向同,朝向的意思。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古人登城,不随便指示方向,害怕迷惑众人;也不大呼小叫,害怕把人惊吓住。【译文】与长辈登上山坡时,要朝着长辈的目标看,预备长者对那目标有所问。登上城墙,不要指手画脚;在城墙上更不可大呼小叫,那样会扰乱别人的听闻。【原文】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注释】固:随便,平常的样子。户外有二屦:古人为客入室之前,要把鞋脱在室外,长者则可以把鞋脱在室内。假如看到室外有两双鞋,可以肯定屋
18、内有三个人。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在外面能够听到屋内人的说话声音,则可以进去,否则就不要上前打扰,很可能屋内人在秘密商量一些事情。视必下:目光要向下看,避免看到别人隐蔽的事情。奉扃:指进门要双手做托扃的样子,表示尊敬和谦恭。扃,与迥同音,指门上的横梁。踖:与计同音,是踩踏的意思。古人入席是有次序的,要从尾部开始升席,如果相反,就犯了踖席的错误。【译文】将要拜访人家,不应随便。将要走到人家的堂屋,首先应高声探问。见人家室门外放有两双鞋子,而室内说话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那样,就可以进去;如果听不见室内说话的声音,那表示人家在里面可能有机密的事,就不好进去了。即使进去,进门时,必须眼睛看地下,以防
19、冲撞人家。既进入室内,要谨慎地捧着门闩,不要回头偷觑。如果室内本是开着的,就依旧给开着;若是关着的,就依旧给关上;如果后面还有人进来,就不要把它关紧。进门时不要踩着别人的鞋。将要就位不要跨席子而坐。进了室内,就用手提起下裳走向席位下角。答话时,或用唯或用诺都要谨慎。【原文】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注释】闑:与涅同音,古代大门中竖立的短木,主人进出时从右,宾客则从左,大夫、士更为高贵,进出从右。阈:与玉同音,门槛之意。【译文】大夫或士进出国君的宫门时,必须从口橛的右边走,不要踩着门槛。【原文】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
20、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注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古人待客时,如果宾客地位高于主人,主人应出大门迎接;宾客地位低于主人,主人则在大门内迎接。进门时,主人请宾客先入,恭敬之后,主人引导宾客进入。每门,古代天子宫中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所以称每门。主人入门而右:古代建筑门内称庭,庭的北边是堂,有东西两排台阶,东边的阼阶,是主人出入庭堂时所用的,西边的宾阶是宾客出入所用的。在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西两阶,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
21、而左就是指的主人和宾客都可以沿着各自的通道去往庭堂。降等:宾客的等级低于主人。拾级聚足:指每上一级台阶,都要把双脚并拢一次,然后再开始登下一个台阶。拾与社同音。【译文】凡是和客人一同进门时,每到门口都要让客人先走。客人到居室门口时,主人要先进去设席摆坐,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谦让,主人就恭请客人进入。主人进门向右,客人进门向左;主人走到东阶,客人走到西阶。客人身份低时,就会走到主人的东阶,主人要再三推辞,然后客人再回到西阶。主人客人要谦让登阶的先后,主人先登上,客人跟着登上,主人上一级,客人也上一级,客人前脚正跟上主人后脚,拾级而上。上东阶时要先出右脚,上西阶时要先出左脚。【原文】帷薄之外
22、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注释】帷:布幔。薄:帘子。趋:小步快走之意,表示对长者的尊敬。接武:是指迈着细小的步子向前走。武,足迹之意。翔:放松两臂随意地走路。横肱:把两臂横着伸开。跪:两膝着地,臀部不接触足跟,上身挺直的姿势。坐:两膝着地,臀部接触足跟的姿势。【译文】经过有帘帷垂着的门口不要快步走去。在堂上,或端着玉器,则不要快走。在堂上用细步,堂下用正步,不可在室内大摇大摆。同别人坐在一起,不要横着膀子。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给坐着的人,就不要站着。因为前者显得太谦卑,而后者又显得太傲慢。【原文】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
23、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极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注释】必加帚于箕上:古人取扫帚和簸箕时的样子,以表示尊敬之意。桥衡:打水用的秸槔上的横木,一头高一头低,这里是用来形容席的拿法,托席的两只手,左手要高,右手要低。衽:衽席的简称,即卧席的意思。【译文】凡是替长辈打扫席前有一定的礼节;必须把扫帚盖在簸箕上,用袖子遮挡着边扫边退,不使尘土落向长辈,把畚簸朝向自己撮扫垃圾。抱席子要卷成秸槔上的横木一样。为长辈安放坐席时要问清面朝哪个方向,安放卧席时要问清脚朝哪个方向。【原文】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记 原文 译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