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docx
《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述)一、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离不开生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三)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
2、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四)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原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 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 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
3、力量。 (五)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及
4、其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优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缺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缺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缺乏辩证法思想,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唯
5、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朱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 (1)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 (2) 自然科学
6、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存在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
7、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自然界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慧能“仁者
8、心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 规律 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
9、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五、 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
10、特有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六、 意识的能动作用(微观考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七、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的决定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要求
11、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八、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 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
12、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1.实践 (1)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2) 特点: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
13、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社会历史性。(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件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微观考点:
14、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认识器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真理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最
15、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犯错误。 5.认识的过程 (1) 认识的反复性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 认识的无限性原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16、过程。(原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
17、展的源泉和动力。 (4)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 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 (1) 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 人们可以
18、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联系的中间环节。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是一;部分是局部和各个阶段,数量上是多)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
19、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5.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政治 复习 生活 哲学 知识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