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论语.doc
《傅佩荣-解读论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佩荣-解读论语.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傅佩荣-解读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子: 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
2、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
3、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
4、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解读】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
5、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解读】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
6、“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白话】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解读】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千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天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敬事:
7、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解读】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有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
8、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解读】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9、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等。事君:古代拥有属地者皆可称为“君”,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为君所用,就须事君。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为自己服务的机构或老板工作,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古代那么稳定。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白话】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解读】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德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论语中的名词,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法。学则不固
10、: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白话】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解读】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谨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民德:社会风气。“德”字可以
11、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养与善行。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白话】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解读】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侯各自为政。孔子周游
12、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这些国家包括:鲁(孔子自己的家乡)、齐、卫、宋、郑、曹、陈、楚、杞、莒、匡等。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修养到这种境界,好像没有什么个性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五点是孔子在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个性不必在此表现。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白话】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解读】父之道:道是人生正途,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原则上都是要择善固执,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
13、呈现却各有不同。譬如,从甲地去乙地,大家方向一致,却未必采取同一种交通工具,也未必选择同一条路。子女维持父母的作风三年,尽了哀思孺慕之情,往后要靠自己建立行事作风,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白话】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解读】先王: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道:在帝王来讲,是治国之道,引申为治国
14、作风。美:古代美与善可以通用。在论语中,善侧重品德所造成的具体效果;美则用以形容一切合宜的事物或作为,应用范围较广。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解读】信、恭、因:信、恭、因三字,前两者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也不应例外。古代 “因”与恩可以通用。近于: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这段话代表有子的见解。凡是读到孔子学生的说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傅佩荣 解读 论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