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利弊深度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利弊深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利弊深度解析.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破解事业部制“方程式”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前提:必须确保总部的三大权力为了保证 “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实现,首先明确总部必须拥有哪些基本权力。为了保证总部在管理模式中对各个事业部有效控制,我们认为,总部基本权力应包括:战略/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 1、 重大决策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在战略方向、重大战略性项目等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2、 合理监控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合理的监控权,主要体现在财务监控与业务监控(业务监控权,指对业务经营状况的知情权、整体经营业绩的考核权等)。 3、 高层人事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高层管理人员(包括
2、事业部的财务人员)的任免权、奖惩激励权等。 该三种权力不仅是总部所拥有的核心权力,而且是总部所拥有的最底线的权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总部对事业部的管理就不会出现失控的问题。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三大核心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通过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设计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以及控制体系。(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所谓组织结构(设计),即设计总部、事业部组织结构,包括部门构成、确定部门职责以及相关岗位设计。 所谓权限划分,即具体集权和分权的内容,是指对具体的管理内容,总部与事业部各自行使的权力。 所谓控制体系,是指总部对各事业部管理进行有效计划、监督、
3、控制与激励的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是设计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它不仅是权限实现的载体,而且是控制体系得以顺畅执行的平台;管理模式本质上界定清楚总部与事业部之间的权限划分,因此权限划分是整个管理模式得以成功的保障;控制体系则是管理模式内容的核心。 1、 组织结构设计 首先,明确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对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体现出“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具体定位参见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中心、财务控制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分别是总部“三大权力”的具体体现,此处不赘述。经营协调中心是总部在各个事业部之间充当协调人和服务者的角色,这样降低了事业部之间协调成本,实现公司资
4、源的充分利用。 表2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下的总部/事业部定位 其次,根据定位设计相应的部门。 在明确总部与事业部的定位后,需要设计有关的部门实现职责定位。这里以案例中的盛荣物流公司为例,设计相关的部门。具体内容参见表3。 第三, 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即编写各个部门详细的部门职责说明书,以明确各个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 第四, 设计实现部门职责的岗位。 即该部门内的定岗定编工作,通过岗位设计完成部门的工作职责。 2、 权限划分设计 设计总部与事业部之间权限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核心管理内容,即总部有权参与进行管理的内容;第二步,确定主要集权与分权的权力形式;第三,进行管理内容
5、与权限的匹配,制定权力分配表。 第一步,根据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核心的管理内容应从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包括投融资管理)、人事管理以及经营协调四大方面进行细化,具体如图2: 图2 核心管理内容 第二步,主要集权和分权的形式,具体职权以及解释如下: 图6-3 总部及事业部职权定义 其中,审批权、监控权和奖惩权属于总部集权的体现,而提案权、执行权则体现事业部所拥有的权限内容。 第三步,管理权限与具体权限进行匹配,并最后编制企业使用的管理权限表。 其中,对于所列出的核心管理内容,需要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而对于一般的管理内容,比如产品管理、定价、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等等则在分权的范围之内,本文就
6、不一一列述。总体来说,总部和事业部之间的集权与分权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总部与事业部间权力分配框架 在该框架的指导之下,编制各项管理内容的权限表。下面以事业部的人事权力权限分配为例。(见表4) 表4 举例:人事管理权限列表 建立各个管理内容的权限分配列表后,就完成了事业部制管理权限的划分体系的内容。 3、 控制体系设计 管理控制体系本质上是执行PDCA的循环系统,其中包括了从计划、执行、监控、完善的过程。这种思想体现在事业部制管理控制体系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出管理控制的模型。如图5所示,该模型涉及四大方面:战略决策方面、业务管理方面、财务控制方面以及辅助支持。并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中的管理
7、思想:第一层面,即指战略决策方面,是从决策层面解决事业部“(P)做什么”的问题。 第二层面,即包括业务管理方面(D&C)和财务监控方面(C)的内容,主要是从执行层面解决事业部“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层面,即包括总部对事业部经营状况的业绩评价以及高管人员的激励内容,主要是从支持层面解决事业部“改进和提高(A)”的问题。 图5 事业部制管理控制模型 首先,战略决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调研和战略审核,如图6所示。战略调研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司以及各个事业部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在确定公司总体战略规划和总体投资规划之后,事业部将在总体战略方向的指导下进行分解,从而形成事业部的发展战略以及投资计划。最后
8、由公司总部进行审核,保证事业部战略方向与总部保持一致。 图6 战略决策管理主要工作内容 其次,对于业务管理和财务监控方面的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事前计划、事中监控指导,以及事后分析总结的整个过程。其中,财务管理是管理控制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需要通过设计财务管理系统来细化其中的内容。简单来讲,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审计、以及财务分析。具体内容见列表5: 表5 业务管理与财务监控的管理内容 第三,有效的考核和激励设计是管理体系良性运转的动力。辅助支持层面主要从考核与激励两个角度进行。其一,考核部分包括总部对事业部的业绩考核,以及对事业部高层的考核。也有些企业将事业部总经
9、理的考核成绩等于事业部的业绩结果,也是可以的。对于事业部业绩评价是考核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再乘以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而来。目前较为通用业绩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具体使用方法。其二,关于事业部高层的激励体系设计。一般来讲,基于事业部业绩评价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目前各大企业与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年薪、奖金、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方法中进行组合使用。 总结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是事业部组织结构下的管理方式。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因此,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总部最基本的三大权力(重
10、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然后在最大程度增加事业部经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明确以上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设计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的设计。组织结构是管理体制的基础,权限划分保障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建立,而管理控制体系是管理控制体制的核心。三部分内容构成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三足”,同样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支持,互为体现。总之,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难以成功,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应用介绍 (1)企业背景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A公司先后进入了三块业务领域。但从市场特点、业务流程、设施设备等方面来讲,每个
11、业务之间很难进行资源共享。因此,A公司领导决定对各个业务板块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方式。A公司领导层认为事业部业务发展仍不成熟,这就需要总部多方面扶持,因此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采用了集权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初期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随着各个事业部的不断成熟,总部与事业部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a事事请示汇报,决策效率低下。 在事业部经营管理中,无论大事小情都需要事业部总经理层层向上汇报,最后由总裁审批。事业部总经理经常由于总裁“签字”不及时,眼睁睁看着失去到手的机会,而对于员工的不解和抱怨,自己也觉得苦恼万分。 b. 事业部内个人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员工保持“观望”心
12、态。 事业部内员工普遍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也一样”,工作缺乏了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人开始消极怠工;一些高薪“挖”过来的事业部高层领导观望公司下步态度,并“积极”物色合适的下家,准备伺机跳槽。 c. 资金链条脆弱,事业部基本经营出现告急。 总部认为财务预算永远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于是经常无计划的在各个事业部之间拆借资金,经常造成事业部资金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并拖欠合作伙伴的项目款项,这都直接影响了事业部的业务量和市场信誉度。 (2)问题诊断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上述案例中公司出现的“事业部”的管理症结所在有以下几点: a 总裁事必躬亲,大权在握;事业部作为独立的责任中心,但缺乏基本的
13、经营自主权,权力与责任不对等。 b 总部缺乏对事业部以及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体系缺失。 c 总部缺乏制定有效的资金预算与计划,各个事业部缺乏基本的资金调度权限。 以上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企业缺乏一套成体系的事业部制管理体系,以平衡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保证经营过程的循环良性运行。 (3)方案设计与实施 根据A集团现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认为公司需要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经过咨询公司与客户双方讨论,我们完成了对A集团下属的三个事业部的管理模式设计工作。经过试运行阶段之后,总部和事业部的运行均进入正常轨道,公司的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首先,公司总裁从日常琐事中
14、解脱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开发上;第二,公司总部经过人员调整,提拔、外聘了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并组成了公司高级核心的管理团队;第三,公司实施的财务预算与计划管理,保证了事业部在预算范围内能够自由支配资金;第四,事业部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大大提高了业务决策效率;第五,事业部的业绩状况与事业部负责人、事业部员工的个人收入挂钩,极大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面临多元化的选择,而这个发展阶段往往会伴随着组织形态的调整。事业部制被认为是与多元化相适应的组织方式之一。事业部制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20年代初,通用汽
15、车公司合并收买了许多小公司,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十分混乱。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P.斯隆以事业部制的形式于1924年完成了对原有组织的改组,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实行事业部制的典型,因而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型”。事业部制是指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严格的独立核算,并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事业部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公司集团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在企
16、业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同样采用了事业部制,不同企业的理解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提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松下事业部制、美的事业部制、金山事业部制各种事业部制在权力分配与财物运作方面仍有“亲疏远近”之分,也许这正应了所谓的“管理无定式”。在“分权”与“集权”力量权衡中,所有事业部制企业们正在努力寻找出管理的最佳支点。松下:事业部制“穷途”备忘录从2003年4月1日开始,完成独资的松下(中国)将正式运行,松下中国公司将由原来的事业支援性公司转变成地域统括性公司,也就是地域总部,松下中国公司将承担松下所有在华投资和投资回收的功能。而在此前不久,伴随松下几十年发展的事业部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变
17、革的导火线是2001年松下在全球市场爆出了36亿美元的纯亏损额,虽然有当时美国等国家IT泡沫的急速破灭、日本元器件出口受阻为背景,但人们还是毫不留情地把矛头指向松下的管理体制事业部制。1933年松下电器在日本开始实行事业部制,成为当时少数几个敢于“尝新”的企业,1935年12月,40岁的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解释自己的这种“神来之举”:“事业部制的优点是,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尽情发表个人创意,个人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至于缺点,多少会出现独断独行的一面。”虽然表意简单,但显然早在制度设立之初,管理层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制度具有的“两面性”。事业部制带来了松下早期的高速发展,1993年度松下电器销售额为613
18、.85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工业公司第八位,居日本第三位。然而就在“光辉”的发展业绩的“指引”下,一个潜在的威胁却被忽略了。事业部不断扩张,当到达200多个事业部时,问题终于迸发出来。有专家指出,按照管理学说法,一位管理人员最多一次可以管理5个9个事业部,超出此范围就是能力所不及的,可以想像在松下200个事业部体制中,管理层已经分化出了多少级别,这样大大放缓了决策的速度。事实是,当1997年索尼平面电视已经在市场上火爆销售的时候,松下彩电事业部这款产品仍“待自闺中”,直到1998年5月松下这款电视才开始生产销售。机构臃肿庞大已经造成大笔资源资不能共享、市场反应迟缓,实际上利润被自己吃掉了一大块,以
19、前的事业部制在此时反而成了障碍。不仅如此,由于上情下达不畅,“内耗”已是不可避免,各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为了扩大各自市场份额,彼此相互渗透,形成严重的事业重复等诸多弊端,而总部的作用也显得“力不从心”。当时在松下传真机有两个事业部。家庭传真机事业部见专业传真机销路不错,便研制出专业传真机进行生产和销售,而专业机事业部则反向推出了家庭传真机。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浅田隆司曾尖锐地指出:“这还只是部分,其实在松下所有类别的产品,几乎都有两个或多个事业部在运作。”2000年6月新上任的社长中村邦夫,做了一个对松下具有革命意义的决定,宣布废除事业部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原松下集团的经营方式。松下电
20、器下属的36个部门重新划分为4个业务分公司,即4个分社:AVC网络领域、家电产品领域、产业设备领域以及元器件领域。“彻底的事业重组,是要把200多个事业部的资源支配权收归回来,交给4个分社统一控制,4个分社下辖共14个事业领域”,据松下一位管理人员介绍:“这种制度排除了集团内部的事业重复和竞争,14个事业领域构筑出自我完结型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运营体制。”这种庞大的系统改造工程对松下全球来说将是艰巨的。美的:事业部制的动态平衡2002年,美的集团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总资产达90亿元。你很难想像,在1968年,美的发起于一个23人集资5000元人民币创办的一家生产塑料瓶盖的街道小
21、厂。这种“极速”式的发展曾被业内堪称传奇,然而在1996年1997年间,美的也曾一度险象环生。“当时美的遇到了空前的业绩滑坡,”一位美的管理者这样描述当时的险境:“1990年1994年,美的空调销售排名始终保持在第三位,而到1996年则落至第七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家电行业,不能保持前三位对美的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当时的美的和中国众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一样,采取直线式管理。总裁既抓销售又抓生产。在乡镇企业早期这种集权式管理曾发挥过“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但是企业规模壮大了,生产仍由总部统一管理,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由总部统一销售,就造成了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由于决策环节复杂且慢长,美的在产品生
22、产和销售方面明显与市场调整速度不合拍。可以说当时美的掉队了。”当事人如是说。1997年美的开始实行事业部制改革,推进企业内部市场化。“这种分权制的管理,让每一个下属事业部享有所有经营权。”美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这种经营权包括采购、研发、制造、销售等等各方面,总公司将利润下放,各事业部以利润为中心,各事业部下属工厂以成本为中心,总部由此摆脱了平衡各部门利益纠缠,抽出身来,从新高度进行决策。1998年美的事业部制改革初见成效,这一年,美的空调产销增长80%;风扇高居全球销量冠军宝座;电饭煲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电机、小家电产品亦名列前茅。当然,在美的事业部制改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分”与“
23、拆”的权衡中,美的也曾几经反复。比如1999年美的兼并整合了电风扇和电饭煲系统,组建了家庭事业部,而在2002年,美的却又决定将家庭事业部一分为四:电饭煲事业部、电扇事业部、饮水机事业部和微波炉事业部。正如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河川所说:“拆不是美的事业部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是根据市场,当产品结构和事业部制模式不能支持产品经营的时候,就是到了拆或合的时候了。”为便于理解,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做出如下描述:你可以把美的旗下的每一个事业部看成一个成熟的产品“孕育母体”,当事业部某种产品出现市场饱和时,它就会自觉孕育新的产品以适应市场,而当新产品达到一定规模、拥有足够市场时,就又可以从现有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事业部 组织 结构 利弊 深度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