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doc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石云涛 莫丽芸(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100089)狭义的西域大体上相当于今新疆地区和葱岭东西,这一地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西域段早在唐代以前已经形成,可以说自从丝绸之路开辟,这条路线便已存在。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的三条主要干线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形成,对这三条路线的详细描述以魏晋时鱼豢魏略的描述为最早。隋代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道三条路线的描述则更接近唐代前期的情况。中唐贾耽入四夷之路中关于“安西入西域道”记载十分详细,而着重于中道和南道。这些路线在唐前期征服东、西突厥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前都是畅通无阻的。那时,中西商路盛极一时,“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
2、,职贡不绝”。唐代前期大力经营西域,不少诗人投身边塞,写出了不少边塞诗。有的诗人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但也获得不少关于西北边塞的军情和生活的信息,在他们的诗中也有对西北边塞的间接的反映。反映西北边塞生活的诗篇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三条路线的记述和反映,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作用。同时,西域地名往往成为唐诗中的意象出现在诗篇中,这些意象反映了西域在那一代诗人心目的印象和观念。下面我们来详细考察唐诗对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反映:一、唐诗中的西域南道西域南道,指从敦煌(沙州)经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阗西逾葱岭的道路。其具体路线,裴矩西域图记序记载:“其南道从鄯善
3、、于阗、朱俱波、唱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新唐书地理志有更详细的记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东七百里有精绝国。于阗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与姑墨接。冻凌山在于阗国西南七百里。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胡弩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 西都护府。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罗布泊)南岸千
4、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今米兰),汉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今若羌),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经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阗东兰城守捉。又西经移杜堡、彭怀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至于阗后有两条路西行,一条由于阗西南行经葱岭守捉(今塔什库尔干
5、北郊石头城)越葱岭;一条经皮山、莎车西行逾葱岭南去南亚。自于阗至疏勒后可沿西域中道西行。由于环境恶化,大漠南侵,路线不断南移,路况也愈来愈差,但一直都在沿用着。从上述记载可知,西域三道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很多道路相互联系。如有自交河故城至轮台同北道的白水涧道,自交河故城至庭州的他地道,沟通天山南北的乌谷道、赤亭道、化谷道、移摩道、萨捍道、突波道、焉耆道、龟兹道、穆素尔领道、别迭里通道等,都是沟通中道与北道的路线;沟通中道与南道的通道有拨换城至于阗和媲摩即泥至龟兹的道路等。南道由敦煌西南出阳关,经石城镇、播仙镇、于阗镇至疏勒,然后越葱岭西至波斯、大食及拜占廷。关于西域南道,见于唐诗中吟咏者主
6、要是阳关、石城镇、播仙镇和于阗。唐诗中的阳关有的是实写,更多的是边塞意象。岑参寄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在诗人笔下,“阳关”作为一个意象,它既是进入绝域的门户,又是内地与西域联接的枢纽。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为送人赴安西而作的诗中提到阳关的不少,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有云:“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石城镇在今若羌。“石城镇”一称未见于旧唐书,也未见于唐诗。新唐书卷四十三下记自沙州西行路线,云:七屯城“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楼兰遗址在今罗布泊(即唐蒲昌海)近旁,而石城镇在蒲昌海南边。“楼兰”在唐诗中常常是一个
7、意象,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是确指。但因为唐人将石城镇认作汉楼兰所在地,因此有些诗中的楼兰所指的应该就是石城镇。如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道:“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二云:“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播仙镇即“故且末城”,在石城镇之西,官军西出破播仙必经此地,所以此处“楼兰”当指石城镇。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罗布泊)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今米兰)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今若羌)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播仙”一称只见于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一诗
8、的诗题,而且从诗的内容看,只是歌颂封常清的功绩而不是到达该地的记录。关于于阗,陆龟蒙的两首诗里都提到过:昔人谢塸埞,徒为妍词饰。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日上罘罳叠影红,一声清梵万缘空。褵褷满地贝多雪,料峭入楼于阗风。(奉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第一首诗中的“于阗君”是诗人的设想,用于阗美玉来衬托茶瓯的精美,而唐代的玉器正是以于阗青白玉为主。第二首的于阗是用其自然环境的恶劣之意。贯休的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之三“雪岭顶危坐,乾坤四顾低。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表明这五位从天竺来的僧人来到中原是经过于阗一地的。关于莎车,唐诗
9、中也有反映。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云:“莎车属汉家”,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势力进入西域,西域重新回归中原政权统治的历史事实。除了阳关,唐诗对南道要塞的记述是相当少的,即使是对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有所记录和反映的诗歌也不多见,这似乎说明这条道路相对而言不那么繁盛。二、唐诗中的西域中道西域中道指从瓜州经伊吾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经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经大海道至西州,而后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经西州、龟兹西去的道路 。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中道的记述:“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据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七
10、下记载入四夷之路,其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其中关于中道的记述十分详细,云: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毘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毘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
11、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
12、于阗镇城。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中道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西州(即裴矩所谓高昌,唐平高昌,置西州)、轮台、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过葱岭。唐诗中有所记录和反映的主要是上述诸地。西州在唐时曾一度非常重要。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军先征服了占领大漠南北的东突厥,接着消灭
13、了依附西突厥的西域高昌国,设置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后又攻灭了焉耆和龟兹,疏勒和于阗则臣服于唐。这样,天山南路全部进入唐之版图。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内的交河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统辖焉耆(后为碎叶)、龟兹、疏勒和于阗四都督府,称为安西四镇。西州政治、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实写的诗较多。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提到西州,云:“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此时安西都护府已移至龟兹,从龟兹东来要经过西州。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至德元载(756)更名镇西。”“镇西”也出现在唐诗中。杂曲歌辞中有镇西一首,描写西域景象,云:“天边物色更无春,只有羊群与马群。谁家营里吹羌笛,哀
14、怨教人不忍闻。”岑参有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唐诗对西州境内的景物描述甚多,也可说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西州气候十分炎热,著名的火焰山就在那里。岑参诗中不止一次地对火焰山附近的气候和景色进行细致生动的记述和描绘: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经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西州境内
15、的交河城地势险要,安西大都护府最初选择设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交河城建筑在一个高达30余米的土台上,台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它们在土台首尾两端交会,使土台成为一个柳叶状的小岛,并得名为交河。由于河水的冲刷,土台边缘成为陡峭的悬崖,使交河地势险要而易于守卫。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交河”语汇诗歌共计40首。究其原因,一是因其险要且曾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引起诗人的注意,二是这里也是丝绸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三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在不少诗人笔下,交河成为西域的代名词。如骆宾王有从军中行路难诗云:“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 李元纮相思怨,诗曰:“交河一万里,仍隔数重
16、云。”杜甫高都护骢马行诗曰:“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又有前出塞诗曰:“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晚唐诗人胡曾有一首交河塞下诗,在他的笔下,“交河”是虚指,不是实指,而是边塞的象征。焉耆一称作为实指,见于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一诗,在诗题中确是实指,而且是岑参在西域确实经过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铁门关位于焉耆西北,新唐书志第三十三下记载:“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东晋法显和唐初玄奘西行时都经过此关,当时他们都写到了铁门关两崖壁立、只露一线的险峻。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军事上的险要吸引了过往此地的人们的注意,因此“铁门关”常常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岑参路过此地时
17、,由于安西四镇的设立,铁门关上已经有了唐朝官吏的驻守管理了,其题铁门关楼诗云:“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从诗中也可见这里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只是相当于一个驿站,是过往行人歇脚之处,因此也可寄宿,岑参有诗题曰宿铁关西馆。岑参的诗多处提到铁门关,并描绘它的险要: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银山碛西馆)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铁关是西去或东来的必经之地,作为意象,在唐诗中代表着中外交往的
18、要道。贯休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之二曰“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龟兹是安西四镇之一,安西都护府于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移至龟兹城(在今新疆库车),称安西大都护府,因此龟兹城显得很重要,“龟兹”一名,在唐诗中有的是实指,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诗云:“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晚唐诗人吕敞有龟兹闻莺一首,云:“边树正参差,新莺复陆离。娇非胡俗变,啼是汉音移”。说明他们都亲身到过该地。有时则是诗人想像中东来西往的行人经行之地,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诗云:“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出漠独
19、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可知这位胡僧回天竺国是取道中道。龟兹是乐舞之乡,唐代不少乐舞、乐器、乐舞艺人出于龟兹,因此在唐诗中更多的写到龟兹艺术: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七拍)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由于中道的繁忙状况,唐诗对龟兹的记述较多。另外,唐诗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写到“安西”、“镇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岑参安西馆中思长安、送人赴安西、醉里送裴子赴镇西;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等等。因为龟兹是安西都护府治所
20、,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其中除了少部分泛指之外,有的是指代龟兹的。唐诗中安西有时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曰:“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有时又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如张籍凉州词三首之一:“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姑墨本为西域故国之名,唐置州于此,所以新唐书地理志中称“姑墨州”,“姑墨”之名在唐诗中没有出现,引起诗人吟咏的是这里的“苜蓿峰”。岑参的诗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诗中的苜蓿峰位于龟兹以西的姑墨州葫芦河附近,是一个报警的烽火台。葫芦河,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西出拓厥关,葫芦河为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 中的 丝绸之路 西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