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比较鉴赏题-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重点题精讲精练(上海专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诗比较鉴赏题-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重点题精讲精练(上海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比较鉴赏题-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重点题精讲精练(上海专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比较鉴赏题【考点解析】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常见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
2、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
3、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4、、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典型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2022崇明区一模)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释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金鹦鹉:金制状如鹦鹉螺的酒杯。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喻指朝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释糗粮:干
5、粮。政:通“正”。陶翁:陶渊明。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李诗借陶令、罗含的典故写菊花的品格高洁,但是并未借此表达隐逸之情,而是以花自况,表达不畏倾轧打击而担忧赋闲迟暮的忧虑,进而表明希望得到援引赏识的愿望。杨诗突出野菊默默无闻,不被关注钟爱,但是,不改其清幽本色,以折枝欣赏表达对其的赞美。同时,把野菊与希求陶渊明赏识的庭菊比较,进一步凸显其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李诗首联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菊花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写其品行高贵,并没有隐逸之情。后四句“几
6、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其实是诗人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有一种迟暮之感。“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杨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既写野菊的形态又野菊的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这里展现出野菊的高洁。“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意思是野菊应该
7、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表明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 惟以冷笑置之。由此可看出野菊高洁的志向,超凡脱俗的品性。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2022奉贤一模)【甲】_秋声(宋)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乙】秋夜(宋)陈与义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注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
8、,形似笛子。两首诗歌都提到了秋声,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秋声”加以分析。【答案】甲词将“秋声”作为全词的主要写作对象,选取了“豆雨声”“风声”“更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多种秋声,渲染凄凉况味,传达词人由秋夜怀人、感伤战乱、悯惜农家辛苦等情感引发的愁绪之重。乙诗中“秋声”则指西风吹叶之声,作为秋景之一,是诗人刻意寻找,用以寄托内心愁绪一种载体,凸显其愁绪之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甲词全篇采集了九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写是秋声,渲染的是秋天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的是心中的
9、悲声、痛声、恨声、愤声,以及“理不断,愁还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这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难历程的再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特别是“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使他惊心,勾起作者的亡国之痛。“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悯惜农家辛苦。当风声、雨声、更鼓声接踵而来时,留在心底那种印象犹深的声音会带动而起,击起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而悲切之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情。乙诗诗人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
10、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凸显其愁绪之深。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2022金山区一模)【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
11、你的观点。【答案】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甲诗第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
12、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 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2022闵行区一模)海棠坞杨万里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雨中
13、海棠张九成玉脆红轻不耐寒,无端风雨苦相干。晓来试卷珠帘看,蔌蔌飞香满画栏。注本诗是杨万里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之一。张九成:南宋诗人,主张抗金,为秦桧所忌,谪居多年。 两首诗都写了海棠,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分析。【答案】两首诗都写了春天风雨前后的海棠,都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海棠坞着重于对初放海棠的赞美(偏爱),雨中海棠着重写雨打海棠,落红满地,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海棠花落的惋惜与伤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海棠诗“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写出了海棠在雨中、雨后的清新美丽,表现了对海棠花的喜爱;雨后海棠诗
14、“玉脆红轻不耐寒”“蔌蔌飞香满画栏”用“玉脆”“蔌蔌飞香”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飞落与香气,体现了对海棠花的怜爱。故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不同点是:前者前两句和“春色都将付海棠”,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喜爱雨中海棠的娇美;而后者“无端风雨苦相干”托物言志,是作者看到风雨对海棠的摧残后,想到了自己的切身遭遇,更多表现的是对海棠花被风雨吹落后的惋惜和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无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2022浦东新区一模)秋夜与友人宿(唐)杜牧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秋
15、夜同友人话旧(唐)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杜诗尾联写诗人听到秋夜佛晓时笛子的声音就好像在家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比较 鉴赏 备战 2022 年高 语文 点题 精练 上海 专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