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理学题库(共19页).doc
《作物生理学题库(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生理学题库(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种子发芽生理种子休眠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种子休眠: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影响因素:种皮: 种皮的不透水,不透气,机械约束等影响休眠 抑制剂:抑制物质可以存在于种子的不同部位-种被,胚部或者胚乳中,一定浓度的抑制物影响休眠 硝酸盐:有些种子经雨水淋才能萌发 化学信号:烟雾中的乙烯对休眠也有影响光:光促进或抑制发芽的照射时间,不仅因作物,品种而不同,还取决于照光的强度.弱光虽然有效,但需延长照光时间温度:种子的光敏感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其他条件(如温度,氧分压,发芽床等)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光照才发芽的种子,往
2、往在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因种类而不同),在暗处亦能萌发种子活力的概念1977年,才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种子活力的定义(Perry,1978),即“种子活力是决定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的活性水平和行为的那些种子特性的综合表现。种子表现良好的为高活力种子”。种子发芽过程中主要激素调节作用原有激素:原有激素和赤霉素转移到糊粉层新合成激素: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内源激素的变化对种子萌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以谷类种子为例,种子吸胀吸水后,首先导致胚(主要为盾片)细胞形成GA,GA扩散至糊粉层,诱导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等水解酶产生,使胚乳中贮藏物的降解。其次,细胞
3、分裂素和生长素在胚中形成,细胞分裂素刺激细胞分裂,促进胚根胚芽的分化与生长;而生长素促进胚根胚芽的伸长,以及控制幼苗的向重性生长。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或胚乳贮藏器官与胚根.胚芽等生长器官间形成了源库关系。贮藏器官是生长器官的营养源,其内含物质的数量及降解速度影响着库的生长。然而,库中激素物质的形成以及库的生长速率对源中物质的降解又起着制约作用。以大麦胚乳淀粉水解为例,GA能诱导糊粉层中淀粉酶的合成,淀粉酶进入胚乳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然而麦芽糖或葡萄糖等的积累,一方面降低淀粉分解的速度;另一方面还抑制淀粉酶在糊粉层中的合成。已有实验表明,将糊粉层放在高浓度的麦芽糖或葡萄糖溶液中,糊粉
4、层中-淀粉酶的合成被抑制。胚的生长既能降低胚乳中糖的浓度,又能解除糖对-淀粉酶合成的抑制作用,因而,去除胚后,胚乳降解受阻。 幼胚(苗)生长所需的养分最初都是靠种子内贮藏物转化的,种子内贮藏物质的分解和转运可使幼苗从异养顺利地转入自养,因此在生产上应选粒大、粒重的种子播种。专心-专注-专业3.最后种子发芽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途径(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种子生理知识第四讲 种子的萌发生理(续))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 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贮藏物质在酶的催化下水解成简单的化合物,送到正在生长的幼胚中,作为供给胚生长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以下是各种贮藏物质的转化过程:1.淀粉 在种子萌发时,淀粉在淀粉酶和
5、转化酶的作用下,顺序地产生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各种糊精,最后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葡萄糖。 种子萌发时,还有蔗糖的转化,蔗糖的水解是靠转化酶。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后,也可以转化为蔗糖。蔗糖被运送到胚根与胚芽后,再水解为单糖而被利用。 禾谷类种子胚乳中贮藏淀粉的降解,依赖与糊粉层细胞所分泌的酶系统(如淀粉酶),而合成这些酶则需要赤霉素的诱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和马铃薯块茎后,能促进它们提前萌发的原因。 当淀粉发生转化时,再完整的淀粉粒上,可以看到一些小缺痕,随着被消化淀粉粒数量的加多,缺痕逐渐深入扩大并在淀粉粒内部沟通起来,裂为碎屑,最后,淀粉全部转变为糖,淀粉粒
6、也消失。2.蛋白质 豆类种子富含蛋白质,因此,在豆类种子萌发时,主要是蛋白质的转化,贮藏的蛋白质须先经过降解,产生氨基酸,才能从贮藏组织运到生长组织并大生变化。蛋白质的转化是在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干种子中蛋白酶的活性很低,随着种子的吸水萌发,蛋白酶的活性册不断提高,然后又逐渐下降。例如,菜豆干种子的蛋白酶活性极低,吸水萌发后,蛋白酶的活性便逐日升高,到第5天出现一个突然的高峰,然后逐渐下落。与此同时,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出现了 高峰,而蛋白质的含量则随着萌发过程不断降低。豆芽的含有大量的游离氨基酸,所以味道鲜美。3.脂肪 大多数油质种子的脂质是甘油三酯(三磷酸甘油酯)组成的。在油脂贮藏的细胞中
7、哦功能,脂肪的降解过程分别在脂肪体 线粒体级乙醛酸体三种细胞器中进行。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脂肪体是进行脂肪降解作用的场所,在脂肪酶的催化下甘油三酯降解生成脂肪酸及甘油。甘油在细胞质中进行磷酸化,并经过糖酵解后段及三羧酸循环途径,实现完全氧化或转变为细胞质结构物质。游离的脂肪酸则进入乙醛酸体,在三磷酸腺苷及辅酶A的参与下通过氧化途径形成乙酰辅酶A,然后每两个乙酰辅酶A通过乙醛酸循环缩合成一个琥珀酸。琥珀酸再从乙醛酸体进入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途径,氧化为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从线粒体转移至细胞质中,再那里经历糖酵解的逆过程而生成蔗糖。第二章 作物生育生理作物生长发育概念及主要指标测定方法1.生长:在生命
8、周期中,生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数目、体积或干重的不可逆增加过程称LAL:群体叶总面积/所占地面积。LAI实地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光学测量方法。一种是通过先测定叶面积,再计算LAI。叶面积测量方法,如用球积仪测定法、称纸法、方格计算法、排水法、经验公式计算法、树木解析法、点接触法、叶面积测定仪等,多数属于毁坏性测量,一些经验方法等也存在误差较大的缺陷。另一种是间接法测量,有两种方法:顶视法和底视法。顶视法即用传感器从上向下测量,遥感方法就属于这种,其原理是利用地物的反射光谱;底视法是传感器从下向上测量,其优点是适合于对森林的测试,无需用遥感平台,并可以作为植物定量遥感的地面定标手段主
9、要是用光学仪器观测辐射透过率,再根据辐射透过率算出LAI,其中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方法是在LAI22000型冠层分析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了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技术,有一个鱼眼成像信息采集器,传感器获取的是二维空间的植被冠层结构信息,并且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该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收获法所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森林的缺点,不受时间的限制,获取的数据量大,仪器容易操作,方便快捷,还可以测定一年中森林冠层LAI的季节变化,已经开始在生态学、果树和森林培育学中得到一定应用2,14,15,17,24,34,38。因此为了获得森林生态系统冠层结构动态变化的观测数据,用分析仪测定植物群落的LAI等群落的结构
10、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光合势:群体绿叶面积的光合作用时间。绿色面积*光合时间。叶面积仪测叶面积。净同化率:单位面积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的比值(植物净同化率是指植物个体或小群体在一段时间(数天)内,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积累同化物的多少)叶面积仪测叶面积,烘干称重。2.发育:在生命周期中,生植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称为发育分析作物器官生长与外部叶龄模式的关系叶龄与叶蘖:以正在抽出的叶n为基准,相关生长现象可以表示为叶抽出(n1)(n2)节间伸长(n3)节发根叶龄与拔节的关系:拔节始期的叶龄为伸长节间数减去2的 倒数叶龄期叶龄与上位根发生的关系:根的
11、萌动、分化、发育、形成、分枝都与叶龄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同伸或同步关系。N叶抽出期,N叶节根原基开始分化,根原基至发根约3个出叶周期,即N叶抽出期,为N叶下方第三叶节发根。出叶与发根存在着N3的相关生长关系。1叶发根节开始至发根结束,叶经历了3个叶龄期。N叶抽出期实际上是N3叶节的主要发根期。该叶该叶节发根开始于N1叶龄期,结束于N1叶龄期。不定根上分枝根发生规则,高次分枝根的发生比低次根发生顺次递减1个叶位。植物衰老概念及机理植物的衰老(senescence)通常指植物的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理功能的衰退衰老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撤退和转移植物衰老激素的形成1.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有细胞杀手之称。19
12、55年哈曼(Harman)就提出,衰老过程是细胞和组织中不断进行着的自由基损伤反应的总和。2.蛋白质水解学说 该学说认为参与蛋白质水解的蛋白质分解酶的连续合成,是引起叶片衰老的原因。3.激素平衡学说 该学说认为植物体内或器官内各种激素的相对水平不平衡是引起衰老的原因。抑制衰老的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与促进衰老的激素(如乙烯、脱落酸)之间可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衰老过程。作物衰老:(senecense)某个时期,器官或生物体某些生物单位自然终止生命活动的过程。(作物的衰老:指植物的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理功能的衰退。)作物衰老机理:(1)有限的寿命、生长势,即在特定的年龄不能继
13、续生育和替代老叶而正常生长 (2)营养物质撤退,如生育中的果实把营养器官中的关键性营养全部吸收而导致生命的终结 (3)营养物质转移,如光合产物等营养物质由叶片转移到生育中的果实中去,使叶片、根系的营养亏缺而导致衰老黄枯(4)果实形成,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衰老(有关衰老的学说:a自由基损伤学说b蛋白质水解学说c激素平衡学说)春化、光周期现象的概念及机理春化: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机理:(一)春化刺激的感受和传递1.感受低温的时期和部位 一般植物在种子萌发后到植物营养体生长的苗期都可感受低温而通过春化。2.春化效应的传递(二)春化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在通过春化作用的过
14、程中,虽然在形态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在生理生化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呼吸代谢,核酸和蛋白质代谢,以及涉及到有关基因的表达。(三)化素、赤霉素和其他生长物质与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日照长短或昼夜交替影响作物开花的现象。机理:(一)光周期诱导对光周期敏感的植物只有在经过适宜的日照条件诱导后才能开花,但这种光周期处理并不需要一直持续到花芽分化。植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经过足够天数的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这叫做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二)光周期诱导中光期与暗期的作用 自然条件下,一天24h中是光暗
15、交替的,即光期长度和暗期长度互补。所以,有临界日长就会有相应的临界暗期(critical dark period),这是指在光暗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开花的最长暗期长度。那么,是光期还是暗期起决定作用?许多试验表明,暗期有更重要的作用(三)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递植物在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发生开花反应的部位是茎顶端生长点,然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却是植物的叶片。(四)成花刺激物的性质 柴拉轩最早提出了有关成花素的假说:(1)感受光周期反应的器官是叶片,它经诱导后产生成花刺激物;(2)成花刺激物可向各方向运转,到达茎生长点后引起成花反应;(3)不同植物的开花刺激物具有相似的性
16、质;(4)植株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成花刺激物不是基础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般物质。上述的嫁接和去叶等实验结果都支持这一假说,肯定植物在经过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产生了可传递的成花刺激物。成花刺激物即为所谓的成花素 (florigen),但是对成花素的分离与鉴定并未得到预期的结果。(五)植物营养和成花在20世纪初,克勒布斯(Klebs)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植物体内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植物的成花过程。(六)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的关系在光周期现象中,光照是主导因素,但其它外界条件也有一定的作用,并且会影响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其中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温度不仅影响光周期通过的时间,而且可以改变植物对日照的要求。第三章 作
17、物水分生理作物细胞水势及组成与水在细胞间的传递的关系作物细胞内水势组成:渗透势、衬质势、压力势细胞内水传递:相邻两个细胞之间水分移动的方向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水分总是顺着水势梯度移动。即从水势高移向水势低。在一排相互连接的薄壁细胞中只要胞间存在着水势梯度,水分就会沿水势高的细胞移向水势低的细胞。作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与分配:水分在植物体内可经质外体和共质体途径运输。质外体运输是通过导管或管胞的长距离运输;共质体运输是活细胞中进行的短距离径向运输。水分在导管或管胞的运输是一种集流,上升的动力是根压和蒸腾拉力,并以蒸腾拉力为主,由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和水分子与导管壁之间的吸附力远大于水柱张力,因而
18、导管中的水柱连续不断不中断,这是水分源源不断上升的保证。水分在根、茎、叶中既有质外体运输又有共质体运输。(一)主要以维管输导系统(进行水分的运输)根系吸收(汇流) 运输分流 叶的蒸发(1)根茎过渡区(2)茎、叶间的联系叶的维管束成为茎的维管束的一个分枝(二)水分运动的动力(1)根压:直接表现为伤流量的大小,用来表示根系活力的高低,植株健壮的标志。(2)蒸腾拉力:-4Pa-3Pa。(3)内聚力:水分分子间的作用力。(三)水分运动的阻力(1)根与土壤间的阻力(2)根本身的运输阻力(3)导管的阻力导管壁的吸附力;导管壁本身有凸起的部分,产生阻力;导管末端穿孔的阻力;导管内的重力造成的阻力(4)叶、气
19、间的阻力叶肉的阻力;气孔的阻力(主要);叶表的角质层阻力;叶面扩散阻力;空气与叶面的界面产生的阻力;根阻力叶茎水分分配原则:在水势梯度的支配下,按需分配;在生命活动代谢支配下,优先分配作物水分状况的诊断: 主要从土壤、根、叶三个器官看:根水势,叶水势随土水势降低而降低,三者密切关联,组成一个相互变化的系统土水势根水势叶水势,表明叶片对水比根系对水反应更敏感土壤水分充足时,白天与晚上作物对根叶的水势平衡呈负值低于土水势,夜间恢复为与土水势一个平衡点;土壤水分亏缺时,白天根、叶、土水势之间的差距变大,晚上也不能恢复到一个平衡点。土壤水分处于调萎点时,无论白天、夜间,根、叶、土之间的水势差距加大,无
20、法恢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水分管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实行“浅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控制无效分蘖,有水抽穗, 干干湿湿壮籽, 后期不早衰, 也就是移栽至拔节期仅保持湿润状态, 拔节至齐穗期间, 田间保持12cm 水层, 以后干湿交替灌溉。成熟期不能断水过早, 宜在收割前57d 断水, 才能保证谷粒饱满, 米质优良。合理灌水:水稻生育阶段需水量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在水稻非关键需水期, 通过控制土壤水分, 造成适度的水分亏缺, 改变水稻生理生态活动, 使水稻根系和株型生长更趋合理。在水稻关键需水期, 通过合理供水, 改善根系土壤中水、气、热、养分状况及田面附近小气候, 使水稻对水
21、分和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 促进水稻生长。合理的土壤水分控制, 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 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控制水稻地上部植株的无效生长, 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 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分为浅灌溉、湿灌溉、晒灌溉、湿润灌溉、间隔灌溉和无水层灌溉。在具体实践上, 在灌溉用水上要因地因苗科学地进行利用水的特性, 协调好气、热、肥、光的关系, 达到各因素的平衡, 使水稻个体与群体发育趋向合理化, 减少和控制无效生长及各种病害的发生, 从而实现水稻增产增收。作物节水栽培生理机制研究进展第四章 作物营养生理作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条件:(1)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2)如果缺少该元
22、素,将表现出缺素症包括(1)常量元素是生理活动的物质组成。(N、P、K、Ca、Mg、S)(2)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物质。(Fe、Zn、Mn、Cu、B、Mo、Cl)11.作物器官的养分含量与生长之间的关系:在养分缺乏区:提高养分的量能增加干物质生产在过度区:提高养分的量既可增加产量,又能提高植株的养分与浓度在适宜区:提高养分的量仅能增加作物组织中养分含量而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这一部分的反应曲线称为“奢侈消耗”在毒害区:提高养分的量引起作物毒害,影响代谢功能,降低生长速率。12.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方式:(1)供给方式截获(根生长)质流扩散(2)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不需要代谢来提供能量的顺化
23、学势梯度吸收矿质养分。主要方式是通过电化学梯度引起的离子扩散和离子交换(2)主动吸收: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养分。有(a)离子泵学说:由ATP酶将ATP转化成ADP,并释放能量,将离子带入细胞中,以响应由于其它离子离开细胞所引起的平衡变化。(b)载体学说:在质膜的分子上具有与植株的离子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具有选择性,在膜的表面形成“载体离子”复合物,携带离子通过膜,之后,将离子释放进入细胞,这一过程由ATP和激酶所驱使。以主动吸收为主。作物对N同化的主要途径 最后第五章 作物光合生理分析一个作物光能利用与产量潜力采用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加CO2来源、套种间作、化学调控等可以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生理学 题库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