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民以食为天。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治国之道, 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逢年过节, 亲友聚会, 喜庆吊唁, 迎来送往, 乃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 不管是喜是悲, 不论穷富贵贱, 似乎都离不开吃。故礼记云: “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
2、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就是科学搭配食物。论语乡党云:“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即谷食、饭料。也就是说在饭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过米饭的份量。的确,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简
3、单的养生问题。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古代儒家的食礼中也反映了这一具体文化特征,而且农业文明下自然会以素食为主要食物。孔子要求人们在主辅食品的搭配上,要合理而科学,以主食为主。主辅食品搭配得当,能充分利用动、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使人体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营养物质。在礼记内则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多种正餐和调味酱相互搭配的例子。而孔子在论语中也着重提出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尤其是正餐与调味食品之间的轻重主次与佐餐的地位。他甚至于认为“不得其酱,不食”,意指正餐必须要由合适的调味食品来配伍,而且对于给正餐调味的佐餐食品的“气”与“性”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中式餐饮
4、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
5、个意思。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的萌芽,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膳同意。”“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中国的饮食审美思想从“甘、美、善”中得以发展。“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出自吕氏春秋,其中的“五味调和”是对和谐美得探求,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6、。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
7、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向来都是注重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这也是中国人的尚礼传统。讲究饮食文明无疑也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而国人对饮食文明的要求,首先是从孔子开始的。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
8、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9、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