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百卷书各课程演义 地理演义 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百卷书各课程演义 地理演义 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百卷书各课程演义 地理演义 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pdf(1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earning materials?地理演义 Learning materials?第一回 开天辟地 盘古挥舞利斧 说东道西 荷马操练神笔盘古挥舞一把神奇的利斧,把混沌一片的天和地给劈开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从此中国的地形西高乐低。荷马操起神奇的巨笔,人类地理学便开始有了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希罗多德则认为,地球是一个椭圆的平面。远古时代,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发展,却不知地是怎么形成的,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加以猜测。比如天和地的形成,古老的中国就有一个美丽的神话,说的是盘古挥动一把神奇的斧头,把混沌一片的天和地给劈开了,比较轻的物质往上升,就成了天,而那些重的物质升不上去了,便往下降,降得很厚很
2、厚,从而成了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的是盘古活了很大的岁数,有一天终于要死了,临死之前,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正当盘古自言自语的时候,忽然从自己的嘴里吐出了一大团一大团的雾气,这些雾气迅速地升到天上去了,变成了风和云。雾气吐完了以后,盘古就死了。盘古死后,左眼球忽然在中午时分,变成了火红色,并迅速喷射到天上,成了太阳;到了晚上,右眼球也变得白花花的,也迅速地喷射到天上,成了月亮;血液从身体里喷涌而出,且一泻千里,成了日夜流淌着的江河;手脚和身躯也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从上面的两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初民们已经知道了天和地是分开的,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地
3、上有山川,周围有风云。这是古老中国的地理意识。同时,关于中国的地形特征西高东低,有一个同样美丽的神话,为其作了注释:这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古代一位英雄叫做共工,由于同另外一位英雄,叫做颛顼的,两个争着当帝,共工为了显示自己强大实力,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支撑天地的天柱之一不周山,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从而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后果,使得中国的西北地区多高山峻岭,东南地区多平原沃野。也使得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滔滔江河滚滚东流。而“地理”作为一个专门名词的出现,则最早见于易经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东汉时期的王充对这一句话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
4、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唐朝的孔颖达则认为:“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后人对“观法于地”的解释是,是指对地表上广为存在的山川水泽的观察和研究,这一点,同古代希腊“地理”一词只是描写地的意思,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当然,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天文、地理等现象的观察活动也不断地深入,开始试图解释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春秋末年,有一本书,叫做考工记,就这样描述了地理现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涂矣。”意Learning materials?思就是说,普天之下的地理形势,两座大山之间,必有一条河流,一条大河的上面,肯定有一座桥,这
5、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山脉与河流分布上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人们还认识到,海洋和陆地的变化,是无穷无尽,也是无始无终的,所谓的“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又比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天地圆丘,日地圜宫,月地斜曲,山地险径,川地广平,云地高林,气地下湿,就是指人们在野外了望四周,看到周围天与地接,而中间似乎隆起,像是圆丘,就叫做“天地”。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又到了东汉的初期。黄河几乎连年泛滥,水患成灾。常言说“乱世出英雄”。当时有个好汉名叫王景的,他就以善于治水而闻名于世。汉明帝闻听了他的大名,便召见了他,与他共同商议如何从修治汴渠入手来治理黄
6、河水害的对策,并全权委派他来治理河害。临别之前,汉明帝特地送了他两本宝书山海经、禹贡。王景回家以后,日夜研读这两部著作,终于有所收获,他还将理论付之于实践,花了一年功夫,指挥几十万民工完成了治河工程,荥阳到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千里的堤防得到加固,汴渠疏流通航,黄河畅流入海,为后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山海经和禹贡呀!山海经的问世,也可以说是颇不容易。大约在四千年前,有一位先人对于长期积累的关于山丘河泽、森林植被、岩石矿物等方面的知识作了系统的加工整理,以后又有好事者根据此画成象形会意图画,翻铸到作为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的九个大鼎上,作为九鼎花纹。后来,九鼎上面的图画被人模仿并且复制
7、下来,并根据图片翻译成说明性的文字。到后来,九鼎在频繁的战乱中失踪了,图幅也几乎完全丢失了,只剩下了说明性的文字,被辑录成书,这就成了流传千古的山海经。其中首先成书的是五藏山经,也就是山经,那也是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事了。禹贡也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问世要比山海经晚得多了。禹贡所记述的是西周以前的情况,山海经,特别是山经,从年代上来说,要久远得多了。山海经全书包括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四个部分。而山海经是我们的祖先对于大地母亲的极其形象、极富感情、极有个性的写照。山海经把纵横交错的山脉比作大地母亲的骨架,把奔腾不息的河流比作大地母亲的血脉,把肥沃的田野比作大地母亲的肌肤,把遍地宝藏比作大
8、地母亲的财富。山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它以每一道山脉为单位,分门别类地详细地描写了这些山脉的位置、高度、陡峭程度、形状、面积。禹贡则依据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脉分布的各自特点,自南而北归结为东西向延伸的四大山系,并分别列举各山系包括的主要山岳的名称。无论是山经,还是禹贡,在讲到河流的时候,往往都具体到河流的流向,流量的变化,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河口以及地下水等现象。Learning materials?山经对河流的来龙去脉,河流河口,河流的分水岭,以及季节,也就是春、夏、秋、冬对河流的影响等,都记录得非常详细。禹贡则是一部最早的土壤地理书。它根据土壤的质地,把土壤分成壤、坟、埴、垆和涂
9、泥等几种;根据土地的颜色,又把土壤分成白、赤、黑、青、黄等几类;以田之上下,概略地表示土壤肥力的高低,以赋之上下,反映当时土地利用的情况。禹贡全书只有 1 2 0 0 字左右,由“九州”、 “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组成。这种分区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各州还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特产和运输路线等特点进行了很好的区域对比,是早期区域地理的杰出著作。“导山”部分,专列山岳,并归纳成几条自西向东的脉络。“导水”部分,专写河流,共分成 9 条水系。文字虽然不多,却是我国地理学专就山岳和水系进行研究的开始,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在政治
10、上的大一统思想。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再朝前追溯一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更早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就已绽开美丽的地理花朵了,这是我们后人所足以引为自豪的。在商代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已经非常注意观测天象了。甲骨辞中就有不少关于日、月食的记录,特别重要的是出现了关于新星的观测记录。对于天气情况也非常重视,卜辞中就有关于各种天气现象的记述。古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立国的。而农业收成的好坏与天气的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本世纪以来,从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卜问天气的记录。尽管我们所得到的甲骨文并不十分完整,但多多少少也可以看出来一点:由于天气情况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
11、殷人非常注意天气的变化,从而在卜骨上留下了不少有关天气现象的宝贵记载。当时,已经有逐日记载天气的需要,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阶段。如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公元前 1 2 1 7 年(殷文丁 6 年)从 3 月 2 0 日到2 9 日连续 1 0 天的天气记录。已经认识的天气情况有:晴、阴、云、雨、雪、风、霾等多种,而且对于风和雨已有强度和方向不同的认识。如有“大雨”、“小雨”、“大风”、“小风”、“大风自北”等的记载。由于认识到旱涝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开始兴建筑堤、修坝与开渠为主的改造自然的水利工程。西周时召公曾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既然以防川来作比喻,可见堤防的修筑在当时已经
12、是很普遍的了。那时,黄河边上还有一处地方取名为“堤上”。至于灌溉工程,见于史书的也不少,如春秋时,楚国就曾经在孙叔敖的领导下引期思水“灌雩楼之野”,战国时秦国的蜀守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表明已经掌握了当地的水文和地势起伏的特点以及测量地形高低的方法。古代的时候,为了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就要利用物候知识。所谓的物候知识,就是关于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认识。Learning materials?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专著。它成书的年代虽然在奴隶社会后期,但其中的某些认识很可能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它主要记载了当时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
13、物候历,是一部十分珍贵的科学遗产。地图是表达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既简明又形象的特点,因此在某些方面的实用价值,有时大大超过了文字记载的作用。在人们用符号或图形按一定的比例和方位关系表示地表的面貌时,就成为地图了。从古书中有关地图的记载,可以知道地图的绘制主要是由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要。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洛阳选建城址时,绘有地图献给成王。周礼记载有掌管各种地图的职官,不少专用地图的名称以及某些地图的内容等。如从“大司图”所掌管的“天下土地之图”上,可以得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即九州地区范围的大小,可以辨认“山林、川泽、丘陵”等的分布情况。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地图的绘制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
14、了。那时已经能够按比例缩尺绘制地图(如从图上可知“道里之远近”等),已能表示山、川、陵、谷、平原、沼泽以及林木、苇草、城邑的所在。测量的工具,至少使用了准、绳、规、矩。至于测量的方法,可能使用了类似平板测量的方法。这些已为我国传统地图的绘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古代史书中,还包括有不少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周易是起源于殷周之际的一部关于事物变化原理的著作,其中的谦卦象辞说:“地道变盈而流谦。”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显然这是对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概括。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小雅十月之交一篇在讽刺周幽王时,用“高岸为谷,深
15、谷为陵”的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论述,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晋书杜预传中也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说西晋的一位大将杜预为让后人知道他的功绩,专门刻两块歌颂自己的石碑,“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说明我国关于地形不是不变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了。而天命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天命论的形成,大约在殷商时候。那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仍然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因而把它的原因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就是问上帝下雨、刮风的情况以及这一年的雨量能不能使农业有好的收成。这就说明了
16、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是上帝的旨意,只能听天由命,人类是无力改变这一切的。这就阻碍了人们从自然环境本身去探讨降雨、刮风和降多少雨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等问题。西周灭殷之后,进一步用天命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孔丘的学说中,也有天命论观点,他说君子要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如果“获罪于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天命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地理学Learning materials?的发展。商周之际,正当天命论盛行的时候,人们也已经开始探讨万物生长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如周易的作者是尊天的,但他认为自然界也与人一样,是由阴阳产生的,而自然现象也是在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的作用之下发生变化
17、的。西周史官伯阳父在周幽王二年关中地区发生强烈的地震后,即用阴阳二气失去平稳的学说解释地震,他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尚书洪范的作者同样是在承认世界万物和社会秩序都是上帝所安排的前提下,提出了“五行”的学说。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五行观念对于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不能不谈谈管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了,这部托名春秋前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论文集子,对中国地理学及世界地理学的贡献都是非常独特而又巨大的。对我国土壤进行科学的划分,现存最早的记载,就是管子这部著作。管子的地员篇,
18、就是按土壤颜色,把华北地区的土壤分成了悉土、赤垆、黄圹、赤埴和黑埴五类,进而又对这几类土壤作了深入的分析。这部著作既注意到了土壤分布所处的地形条件,又考虑到土壤同地下水深浅的关系,还很重视土壤母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因高度而变化的气候、植物对土壤的制约作用。这种分析,是从土壤和地势、地下水、植物、矿物岩石等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进行的。例如,对赤垆这种土壤,它认为其特性是“历疆肥”齐备。“历”是指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疆”是指粘性而刚强;“肥”是指养分丰富。一种土壤能“历疆肥”齐备,当然是适宜于种植五谷的肥沃土壤了。管子还指出“虫豸穴处”的土壤,也就是藏有蚯蚓等较多生物的土壤,疏松
19、多孔,也较肥沃;“如米以葆泽,不离不坼”的土壤,细土之间掺有沙粒,粒状结构较好,能够保蓄水分;而“甚咸以苦,其物为下”的“桀土”,卤质很重,土质贫瘠,生产性差,是各类土壤中质地最为劣下的一种。在西方,对于土壤的结构,如土粒的排列与组合,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还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在地图的应用方面,管子地图也有明确的论述。它指出,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因为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获,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管子地员对于土壤的分类还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管子地员篇还是极为可贵的生态植物学论文。
20、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景观图画:在湖沼滩头,从水面到陆地,有好几种植物生长发育在不同的地段:水里最深的地方,长满了荷叶、各色各样的荷花有袅娜地打着朵的,有羞涩地开放着的;稍浅的地方,长着一种水生植物,再浅些是莞和蒲;最浅的地方则丛生着芦苇;到了岸上,由低到高,分别生长着灌、嵝、莽、萧、薛、蓷、和茅等几种植物。Learning materials?这些植物,随着水面深浅、地表坡度、土层厚薄、土壤肥瘠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变化,按次递交,有条有理,构成了很有规律的系列,这就是地员篇所说的“草土之道,各有毂造”。管子地员篇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山地植物垂直分布画面。在海拔 2 0 0
21、0 3 0 0 0米的高山上,生长着由红色树皮的落叶松组成的森林;稍低一些的 1 5 0 0 2 0 0 0 米高的山地,丛生着像灌木那样的山柳,或者分布着一种由山杨组成的森林;1 5 0 0 米以下,生长的是阔叶林木榆楸;从山麓降至山下,则分布着近似于刺榆的一种林木枢榆。管子地员篇为我们所勾画的是植物生态与环境关系的生动图画。管子度地篇对河曲现象也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形则伤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然河道的水流,流到变
22、曲的地方,会产生回水;回水滞留积聚,水势高涨,遇低平河床,就平缓地向前流过去,而一旦碰到比较大的坡度的河床,水流就湍急激荡;流经弯曲的河道时或者冲决,或是形成激荡翻腾的水流,激荡就水流偏转,就打漩;漩转之中有些地方水流减缓,产生泥沙沉积,造成河道堵塞,水流就要另找出路,冲决河道而泛滥成灾。从以上这段议论我们可以明白这一个道理,这就是当时已认识到天然河道流经弯道时会产生回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环流,这就抓住了产生河曲的主要原因,其次,当时的人们也考虑到了河流流路中河床坡度变化对于流速的影响,以及因流速、流向变化所造成的泥沙沉积;注意到了泥沙沉积会引起河道淤塞。最后,当时的人们还注意到了河曲的天然截
23、直作用。非常明显的是,度地对于河曲的发育、演变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进入了成因的探索,体现了综合研究的思想。古老中国的地理花朵的绽放,还表现在它同天文、数学、农学和水利工程等学科的密切关系上。由于天文学在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有关天体学说的发展,使气候知识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不断提高。当时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根据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都采用了天文标准。吕氏春秋将四季分为“孟”、“仲”、“季”三段,全年共分十二段,实际上就是阳历月。淮南子则用初昏斗柄指向,决定四季。为了更便于安排生产,由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4、)发展为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反映。把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应用到测量之中,是我国地图测绘的数理基础的一部分。在我国早期的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勾股章中,有一些测量问题的解法,都是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我国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随着农业的发展,有关生物和土壤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生物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Learning materials?在现存最早的农学论著如吕氏春秋中的“辨土”、“任地”、“上农”、“审时”等都有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吕氏春秋中的“辨土”和“任地”篇中都讲到植物生长与光照和通风的
25、关系以及不同性质的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等。起防洪、防海潮、灌溉和航运作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水文和地形知识的发展。例如,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四川灌县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制有石人竖立江水中,以观察水位的变化。修整都江堰的“深淘滩”原则,也丰富了对泥沙沉积和河床过水断面与流量关系的认识。自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兴修的水利工程很多,著名的除都江堰外,还有芍陂、黄河大堤、郑国渠、龙首渠、灵渠等等,从而积累了不少有关流水地形的知识。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人类的历史,是东西方文明共同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和西洋文化结合交融的产物,正当古老的东方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百卷书各课程演义 地理演义 中小学课堂学习新广角 中小学生 学习 指导 百卷书各 课程 演义 地理 中小学 课堂 广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