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连锁餐饮连锁餐厅运营资料 海底捞 海底捞的秘密P14.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火锅连锁餐饮连锁餐厅运营资料 海底捞 海底捞的秘密P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锅连锁餐饮连锁餐厅运营资料 海底捞 海底捞的秘密P14.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有坚持才能有所成就海底捞的秘密引言海底捞的速度不算快,从1994年创办,到现在整整十七个年头,才60个连锁店,营业额也就十几亿。海底捞所在的产业一点都不酷,就是火锅,它既不是资源垄断行业,也不是高科技行业,只要是中国人,自己在家都会涮。海底捞的商业模式并不独特,就是一锅一锅卖、一店一店开。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今年刚好四十岁,是个出身底层的“川娃子”,不擅豪言壮语,不帅、肤色黑,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老得多。既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将海底捞搬上封面?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有人说,如果把海底捞搬到日本或者韩国,它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但是,日式或者韩式服务舶来已久,中国企业只习得其“变态”之形式,未习得“
2、变态”背后的精髓。服务者感到耻辱,接受服务者也觉得别扭,原因在于那些标准化的流程移植到中国,其他方的满意往往是建立在员工不满意基础上的。技校毕业的张勇,发迹在偏僻的四川简阳,一切经验都摸索自简陋的麻辣烫店。他的逻辑很简单:“公平”。这词一点都不陌生,向来是人心最普通、却殊难成真的诉求之一。一旦把这简单口号贯彻到底,员工就会视海底捞为第二个家,为之真心付出,甚至为这个家拼命。海底捞出色的服务就是这么来的。就这样,海底捞在海外虽然一家店都没有,却成为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海底捞员工与富士康员工来自同一群体,主体是80后或90后,在农村长大、家境不好、读书不多、见识不广、背井离乡、受人歧视、心理自卑。
3、而且相比富士康的环境,在海底捞工作的待遇更低、地位更低、劳动强度更大。可张勇就是做到了,员工没有跳楼,还能主动、愉悦地为客人服务。中国近代商业文明最好的传统之一,是较为注重“家庭感”,管理制度也会朝这个方向设计。可近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机会喷涌而出,这一传统却产生了断裂。张勇无意中接续了断层,他不懂平衡计分卡,不懂KPI,甚至不采用利润考核,但却创造出让管理专家们叫绝的家庭式管理制度。融合了儒家之仁员工在公司找到自尊、法家之术在公司中强势而富有权谋、道家之无为给一线员工足够的权限,让其自己管理自己。可这些看似简单、传统的东西,别人学不会,连张勇自己都难以持续复制。首先,他不是神,性格中有“
4、暴虐”、自大一面,也会犯错误、有缺失。在小范围内,他的搭档与下属可以谅解与包容他的缺点与过失,但随着海底捞名声越来越响,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半径超出了张勇肉身所能及,张勇与海底捞擅长的言传身教,边际效应一定会递减,而其毛病与缺陷,有可能被放大。其次,没有定量、成形的管理工具与模型辅助和支撑,张勇靠基于对人性直觉理解打造的理想国,随着海底捞管理疆界越来越广阔、复杂立体,难以不受浮躁世界的侵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先生对海底捞调研历时2年,与张勇访谈数十次,应中国企业家之邀,在本刊记者协助下,他的新书海底捞你学不会即将付印,为此,本刊请他为我们特意写了这篇封面故事。在他的笔下,海底捞没
5、有秘密,又充满神秘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都无法让同行直接复制。把员工当人看,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但这似乎又不是其成功的全部。记者手记:捞起“海底捞”几天前,2011年初的一个寒风萧萧的冬夜,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在四川简阳街心公园的露天茶座,黄铁鹰老师戴着他那顶标志性的灰色鸭舌帽坐在我身旁,我们一边吃着花生一边跟桌子对面张勇儿时的伙伴如今的茶馆老板两口子热火朝天地聊着张勇当年在这个公园里跟人玩牌打架的段子,面前的花生壳堆了一桌子。张勇坐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偶尔插句话。他一只脚蹬着眼前的小树干,借势后仰着身子,身下的椅子倾斜着,翘起两条椅子腿儿悬在空中,漫不经心地前后摇晃着。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
6、的间隙落在张勇的脸上,留下斑驳陆离的影子。梦里的这个片段毫不陌生,因为这个场景曾经在八个月前真实地发生过。就在八个月前,我同黄老师一起赶赴四川张勇的家乡。我们围坐在张勇在成都的别墅的院子里,听张勇的老母亲细数儿子成长的点滴;我们听张太太舒萍讲她跟张勇的恋爱细节当然,跟张勇所叙述的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讲到她跟张勇和两个朋友一起创建海底捞的辛酸,情难自已,泪流满面;我们还找到海底捞最初的原始股东施永宏,把酒促膝,听他坦陈他跟张勇的聚合离散,前后原委;我们跟张勇驱车回到简阳他最初发迹的地方,一起在路边脏兮兮的羊汤小馆子里喝着羊汤,听他儿时的邻居大妈,也算是当年的万元户了,讲起当年兑进火锅底汤里的烧鹅汤
7、;我们穿着防护服在海底捞底料工厂里参观火锅底料的生产流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辣椒味道,而那时张勇正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若无其事地拍打着篮球;张勇带我们回到他儿时居住的四方街如今那里已经横七竖八的布满了破破烂烂的违章小楼,只见他背着手穿梭在楼与楼之间狭窄的过道里,偶尔跟路过的熟人用四川话打个招呼眼前这名男子看起来稀松平常,跟四川街头任何一个不拘小节的男人没什么区别;我们还来到简阳第一家海底捞的原址,如今那店面已经成了一家小美容院,张勇当年贴在墙上的瓷砖,如今已是斑斑驳驳,美容院的几个小姑娘莫名其妙的盯着这几个不速之客从成都到简阳,从四川到北京,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我们遍访张勇的至亲好友,合作伙伴,
8、上到海底捞的原始股东、全体高管,下到海底捞的各级经理、普通店员、保安、司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群人,他们多数家境贫寒,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远走他乡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海底捞的高管多数与我年龄相差不多,虽然年轻却个个成熟老练。敢爱敢恨的杨小丽。初见小丽时,她正当新婚燕尔,如今已晋级准妈妈;少年老成的袁华强。当年的冒冒失失的毛头小伙如今已经成为海底捞管理体系的总教练;乖巧伶俐的林姑娘。当年拿着表姐的身份证应聘的稚嫩小女孩,如今已披上嫁衣,初为人妇;莽撞而坚定的谢张华。曾经为店里的意外事件不计后果,如今已成长为干练稳重的店长;还有海底捞管理层里绝少数的高学历人士苟轶群,质朴真诚的谢
9、英,内敛多思的杨宾在采访中,张勇曾经对我们说,别把海底捞写的太好了,要呈现出最真实的东西。海底捞并不完美,它不是一个神话,但它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让人忍不住一次次探究下去,而最终谜底揭晓时,却发现一切不过就是这么简单。当一些人和事进入你的梦境时,它就成了记忆。这也许意味着,这段采写海底捞的生活即将告一段落。没想到自己跟这家火锅店居然纠缠了这么久,成为我记者生涯里一段难以磨灭的经历。与黄老师的合作是一件幸运而愉快的事情,由商而文的黄老师兼具企业家的精明与学者的书卷气,他总是大步流星又彬彬有礼,是一名真正的绅士、智慧的长者。他会为采访中每一个精彩的细节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毫不掩饰。在一次
10、结束采访回来的路上,黄老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觉得当记者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上篇:海式大家庭把人当人看,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雇佣大脑什么东西成了焦点,自然就引来人们评头品足,有人说海底捞火锅底料是不是有什么奥秘?很多同行偷偷把底料拿回去化验。还有人说,海底捞不知骗了多少贷款。要不,怎么这么大手笔扩张?海底捞每间店都在2000平方米左右,大店装修费就要上千万,小的也要几百万。还有的说,保不齐人家有什么旁门生意,是用火锅洗钱呢。可海底捞不仅没有银行贷款,连找上门风投的钱都没要。我开始研究海底捞就是因为一个做投资银行的学生。他说:“黄老师,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叫海底捞火锅店。我们主动给它送钱,那
11、个老板硬不要。”我后来问张勇:“这年头很多人就想圈钱,你为什么不要?”张勇挺坦白,“如果用了投资银行的钱,就要按人家的计划开店。可是我觉得生意跟人一样,该干活就要干活,该吃饭就要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不是每年你想开几个店就能开几个店。”“你们从没有借过银行的钱?”“我们也不是不想用银行贷款,可是贷款需要资产抵押。海底捞没什么值钱的资产,店面都是租来的,最贵的就是装修和锅碗瓢盆,可是这些不能作资产抵押,初始投资也就是四个股东浑身上下的八千元现金。”我睁大眼睛问他:“你是说海底捞的初始投资就八千元?”“对,就八千元。黄老师你不做餐馆,可能不知道:做火锅的确很辛苦,但做好了很赚钱。海底捞好的店半年就能
12、收回投资;一般的店一年收回;不好的店,两年也差不多收回投资。一间店收回一半投资时,我们就有钱开始筹办第二个店,因为新店装修总要几个月。”我心里默算了一下,如果都按一年收回投资,海底捞办了十六年,一生一,二生二,四生四早知道火锅这么赚钱,我都做火锅了。可是研究海底捞两年后,我知道了,我做不成海底捞。哪怕在海底捞干过一天的员工都知道“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这句张勇语录。尽管每桌客人都是来吃火锅,但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家庭聚会,有的是商业宴请客人不同,需求就不同,感动客人的方法就不完全一样。从买菜,洗菜,点菜,传菜,炒底料,到给客人涮菜,打扫清洁,收钱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项工作的张勇深知,客人要求五花八
13、门,标准化服务最多能让客人挑不出毛病,但不会超出顾客的期望。他开办火锅店初期,一天,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的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这就是海底捞一系列“变态”服务的开始。开连锁餐厅最讲究的是标准化,比如肯德基薯条要在一定温度的油锅炸多长时间,麦当劳汉堡包的肉饼有多少克重。可标准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执行者最值钱的部位大脑。让员工严格遵守标准化流程,其实
14、等于雇佣一个人的双手,没雇佣大脑。这是亏本生意,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最值钱的是大脑,大脑能创造,能解决流程和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张勇在海底捞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他的方法是将员工当做家里人,这是常识,但难以做到。比如吃火锅,有的人要标准的调料,有的人喜欢自己调;有的人口味重,需要两份调料,有的人连半份都用不了;有的人喜欢自己涮,有的人喜欢让服务员给他涮。一个客人想吃冰激凌,服务员能不能到外边给他买?一份点多了的蔬菜,能不能退?既然是半成品,客人可不可以点半份,多吃几样?一个喜欢海底捞小围裙的顾客,想要一件拿回家给小孩用,给不给?碰到这些流程与制度没有规定的问题,大多数餐馆当然是按规矩办不行;在海
15、底捞,服务员就需要动脑了为什么不行?海底捞上海三店服务员姚晓曼说,一次,她服务的11号雅间坐的是回头客邬女士。邬女士女儿点菜时问撒尿牛肉丸一份有几个?姚晓曼马上意识到,对方是怕数量少不够吃,便回问一句:姐,你们一共几位?她说十位。姚晓曼马上告诉她,一份本来是八个,她去跟厨房说一下,专做十个。上海三店张耀兰有这样的经历,某个星期六晚上生意特别好,7点半3号包房上来一家姓徐的客人,她发现徐妈妈把鹌鹑蛋上面的萝卜丝夹到碗里吃。张耀兰感觉徐妈妈一定很喜欢吃萝卜,于是立即打电话给上菜房,让他们准备一盘萝卜丝。她又拿萝卜丝去调料台放上几味调料。当她把拌好的萝卜丝端到桌上时,客人很惊讶,她说,“我估计阿姨爱
16、吃萝卜丝,特意拌了一盘送给阿姨吃,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他们当然非常高兴,边吃边夸我,还问这萝卜丝是怎么拌的。”最后徐阿姨的儿子要来一碗米饭,把萝卜丝盘子里的汤拌到饭里吃了,说这是他吃过最香的饭。接下来一个月,他们连来了三次,还把其他朋友介绍来吃饭。一碗萝卜丝多神奇,海底捞的客人就是这样一桌一桌抓的。“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没想到这就是创新。”张勇跟我说,后来公司大了,他试图把创新用制度进行考核时,真正的创新反而少了。“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考核创新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什么是创新?一
17、个个鸡毛蒜皮的创新,就是海底捞员工每天做的一件件小事。独立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可是一万个脑袋天天想着做这些事,同行就很难和海底捞竞争。一个管理创新论坛请张勇去讲话,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把人当人待,也算管理创新?对,这就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员工.家人我质疑张勇:“哪个老板不想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是全世界老板都想征服的珠穆朗玛峰,可真正做到的凤毛麟角。”他的答案就这么简单:“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上。”哦,这不是常识吗。中国人真有
18、信仰的不多,家最能触动神经,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家园,一生的追求与荣辱都同家连在一起。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私不分。家的成员很多,地位有高有低,可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为它做出最大贡献。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好像一切问题的答案在张勇这里都变得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杨小丽的故事是一个注脚。她是海底捞唯一的副总经理(总经理是张勇),今年刚满30岁。杨小丽家在四川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两个哥哥做蜂窝煤生意赚了不少钱,可惜,后来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杨小丽只好到海底捞干起了服务员。快过年了,妈妈来到店里。半年不见,妈妈憔悴不少。小丽赶紧拉妈妈进包间里问。原来一个债主今年来的早,把家里所有值
19、点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妈妈让小丽想想办法,能不能借800元钱,否则别的债主打发不了。海底捞每月发工资,钱在杨小丽手中从没超过半个小时,就进了海底捞旁边的邮局。她每月只给自己留10元。一起打工的姐妹也都要回家过年,去哪儿借这800元?没办法的女儿跟着妈妈哭红了眼。小丽送走妈妈后,张勇知道了此事。他让公司借给小丽800元。小丽说:“每月从我工资里扣吧。”“扣了,你家不还没钱?年底再还吧。”过年了,公司发奖金。杨小丽觉得肯定没自己的份儿,奖金要还那800元借款。可是会计找到她,让她去领奖金。小丽不解地问:“我还有奖金?”会计告诉她:“张大哥说了,你家还债的800元由公司出。”为了家,杨小丽敢拼命。国外
20、打架最多的地方是酒吧,中国就是餐馆。在中国做餐馆,如果没有过打架那一定是有菩萨保佑。特别是海底捞这种营业到深夜的餐馆,店越做越火,麻烦自然就多起来。一天三个男人同西安海底捞的服务员吵起来,并且动手连打了两个女服务员。海底捞男服务员把对方打了一顿。结果不到三个小时,对方来了两辆卡车,跳下60多条手持棍棒的大汉。条件是:给5万元赔偿;要不就砸店!杨小丽一声令下,100多员工冲出店。男员工在前面,女员工在后面;她,一个不到一米六,21岁的小女子,站到了中间。那60多大汉站在马路对面,硬是没敢过来。“忘了害怕。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花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杨小丽说。我不太相信:“他们过来你
21、们真敢打?”小丽说:“他们要动手,那就没办法了!”我倒吸了一口冷气,都说川军善战,没想到川军的娘子军更凶。海底捞进入西安十几年了,共有八间店,打过很多次架。杨小丽经常进局子,最长一次,被公安局关了一夜才放出来。人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尊敬。对员工的尊敬就是信任。信任你的操守,就不会把你当贼防;信任你的能力,就会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你。人被信任了,就有了责任感;于是,士为知己者死,才能把公司的事当成家里的事。信任的标志就是授权。张勇在公司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授权在民营企业
22、实属少见。张勇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一线普通员工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经理这种权力在其它所有餐馆都是经理才有的。2009年春天,我把张勇请到北京大学给我的MBA学生讲课,一个学生问:“如果每个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会不会有人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免单?”张勇反问那个学生:“如果我给了你这个权力,你会吗?”整个课堂200多个学生,一下子鸦雀无声。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任,海底捞也有滥用权力的员工。当海底捞赋予服务员免单权的同时,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要承担极少数员工对权力滥用
23、的风险;同时,还必须承担当少数人滥用得不到制止时,权力就有可能大面积被滥用的风险。这种员工一个最通常做法就是“吃单”。吃单有很多形式,比如,下馆子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会仔细审单,特别是公款请客;加之,吃火锅点的菜又多,即使是审单,往往也审不清楚。也有的服务员跟收银说,由于某种原因,他给客人免一个菜,可是他向客人收的确是全款,把免单的菜钱“吃”了。还有脑袋比较笨的作弊者:直接趁着晚餐用餐人多,结账来不及同后厨对单的漏洞,把客人没退的菜,直接说成退了。然后把退的菜钱自己吞了。上述这些漏洞难控制,所以那些学海底捞的餐馆在免单权上还是按照传统做法,只由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行使。而对海底捞的挑战就是,怎么才能
24、把害群之马挖出来。海底捞有一套特殊干部选拔制度:除了工程总监和财务总监之外,所有干部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员做起。这条晋升政策甚至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原因是不论你的厨艺多么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这样层层选拔出来的管理者太清楚了,什么时候员工才必须用免单这种极端方式让客人满意。因此,有心作弊的员工能骗过他们一次,但不可能逃过第二次。我问曾做过海底捞最年轻店长的林忆:“你怎么防范有人吃单?”这个今年才25岁,管理5个店的姑娘告诉我,海底捞有为举报人保密和奖励举报人的制度。服务员都是刚走入社会打工的青年,不是江洋大盗,做一点亏心事,脸上就不自然,同事很容易发现。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火锅连锁餐饮连锁餐厅运营资料 海底捞 海底捞的秘密P14 火锅 连锁 餐饮 餐厅 运营 资料 海底 秘密 P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