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风化与剥蚀作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超前培优—探讨大学地理知识.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风化与剥蚀作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超前培优—探讨大学地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风化与剥蚀作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超前培优—探讨大学地理知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风化与剥蚀作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产物。这些物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总称为沉积物。各种沉积物最初都是松散的,经过漫长的时代,上覆沉积物越来越厚下边沉积物越埋越深,经过压固、脱水、胶结等成岩作用,逐渐变成坚固、成层的岩石。现在未
2、胶结的较新的松散沉积物,也包括在广义的沉积岩范畴之内。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地表环境十分复杂(如海陆分布、气候条件、生物状况等),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其地理环境往往不同,从而所形成的沉积岩也互有差异,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按质量计,沉积岩只占地壳的5%,但因沉积岩覆盖于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因此,在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而在大洋底则几乎全部为新老沉积层所覆盖。沉积岩层中蕴藏着煤、石油、铁、锰、铝土、磷、石膏、盐、钾盐、石灰岩等矿产资源
3、。特别是盐类矿产和可燃有机能源矿产几乎全部蕴藏在沉积层中。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但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和互为因果的,如岩石风化为剥蚀创造条件,而风化层被剥蚀后又为新鲜岩石的继续风化提供条件;风化、剥蚀的产物是搬运作用的物质对象,而岩石碎屑在搬运过程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作用的“武器”;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现将各阶段分别叙述如下。(一)先成岩石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破坏有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1.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
4、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地壳表层岩石逐渐崩裂、破碎、分解,同时也形成新环境条件下的新稳定矿物。风化作用是破坏地表和改造地表的先行者,是使地表不断变化的重要力量,是沉积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1)风化作用的类型:一般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3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和靠近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等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而不改变化学成分、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这种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温差风化、冰冻风化、层裂等。温差风化日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白天受阳光曝晒,温
5、度增高,表面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当岩石表面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如此经常不断地表里不均地膨胀与收缩,一方面产生垂直岩石表面的裂隙,另一方面产生平行岩石表面的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图3-64,图3-65)。冰冻风化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使岩石机械破碎,称为冰冻风化。实际上这也是由温度变化间接使岩石破碎的现象。在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常在一年或一日之内,发生冰冻及解冻现象。水结冰以后体积约增加1/11,在裂隙和封闭孔隙中可产生巨大的压力(960kg/ cm2),从而可以撑开和扩大裂隙;气温上升,冰融成水,继
6、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冻一解,反复进行,足可把岩石劈开崩碎,因此裂隙中的冰冻作用犹如一把砍石利斧,故亦称为冰劈作用。层裂作用位于地下深处的岩石,因承受上覆岩石的巨大静压力,处于坚实致密状态。这种岩石随着上覆岩石被剥蚀而出露地表,重负顿释,体积膨胀,因而可产生平行于地表的裂隙,称为卸荷裂隙;如果是具有层理的沉积岩石,层与层之间也可张开。这样,便助长了岩石的机械破碎。这种现象称为层裂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因与水溶液、气体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原地不仅改变其物理状态,而且也可改变其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分解,并可形成新矿物的作用。水是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水中溶有CO2、
7、O等气体成分,其作用便更加显著。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以下方式:溶解作用水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水与岩石相遇,其中的一些矿物可以溶解。矿物溶解的难易主要决定于矿物的溶解度,因此矿物分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一般说来,其难易顺序如下:K、Na等的氯化物Ca”、Mg等的氯化物和硫酸盐Ca*、Mg等的碳酸盐Fe*、AI、Si*等的氧化物和硅酸盐。若以常见造岩矿物论,其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矿物的溶解度除与矿物本身的化学组成有关外,还与水温、压力、CO2含量、pH等有关。岩石受到溶解作用、其中易溶矿物随水流失,而难溶矿物则残留原地,同时岩石中孔隙增加,变得松
8、散软弱,为进行物理风化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化作用又称水合作用,即物质与水相结合的作用。如矿物与水作用,水可以直接参加到某些矿物中去,形成结晶水,产生新的含水矿物,例如硬石膏(CaSO4)变成石膏(CaS2HO)、赤铁矿(Fe)变成褐铁矿(FeOOHnHO)等。同时水化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往往体积膨胀,对周围岩石产生很大压力(如硬石膏变成石膏,体积可增大30%),从而引起岩石的机械破碎。水解作用即矿物与水相遇,引起矿物分解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由于水中常有一部分水分子离解成H及OH离子,从而使水成为具有活泼离子,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溶液。各种弱酸强碱或强酸弱碱的盐类矿物溶于水后也出现离解现象,其中离解
9、物可与水中的H或OH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如矿物中的K*、Na*、Ca*、Mg*等阳离子很容易被水中的OH离子夺取结合,原矿物被分解破坏,同时又形成一些新的矿物。如钾长石在水解作用下,一方面形成KOH溶液(K与OH结合)随水流失,一方面析出SiO2胶体或随水流失,或胶凝形成蛋白石(SiO2nHO),其余部分则可形成难溶的高岭石残留于原地。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各种硅酸盐类、其他盐类都可在水解作用下发生分解和产生新的矿物。碳酸化作用自然界基本没有纯水,水中常含有各种酸类(碳酸、硫酸、硝酸等),可加速对各种岩石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含有碳酸的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更为普遍。例如,碳酸盐在含有CO的水中,就会转
10、变为重碳酸盐,其溶解度比碳酸盐大十几倍到几十倍。又如,水中溶有CO2,与水结合形成碳酸,其碳酸根CO3极易与矿物中的K、Na、Ca、Mg等阳离子化合成易溶碳酸盐类,从而使矿物的离解能力增加、加速化学反应过程。仍以钾长石为例,其中K与CO3化合成 K2CO3随水流失,析出的部分SiO2胶体或随水流失或胶凝成蛋白石,同时形成的难溶的高岭石则残留于原地。这一过程比起前述单纯水解过程要快得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高岭石还可继续分解,析出其中的SiO形成铝土矿(Al2O3nH2O)而残留于原地。总之,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铝硅酸盐(各种长石等)、铁镁硅酸盐(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及其他矿物在水解作用
11、及碳酸化作用下,最终都要彻底分解,形成易溶碳酸盐(流失)、SiO胶体(流失或沉淀)和不溶的黏土矿物(高岭石等)、铝土矿物以及褐铁矿等(残留原地)。氧化作用 在大气和水中含有大量游离氧,大气中占21%,溶于水的气体中氧占33%35%。岩石中矿物在氧的作用下,使其中低价元素变为高价元素,低价化合物变为高价化合物,这种作用称氧化作用。在地壳表层氧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形成氧化带。氧化带的下界面称氧界面,大约和地下潜水面的位置相当。在这界面以上进行氧化作用,在这界面以下进行还原作用。氧化带的深浅各地不一,主要与岩石破碎程度、气候、地下水位等有关。例如,岩石裂隙发育、气候干燥、地下水位深,则氧化带也深,可达
12、到地下1km;若岩石完整,气候潮湿,地下水位浅或者在沼泽地带及冻土地区,氧化带就浅,氧界面可能就在地表附近。许多含有变价元素的矿物,在缺氧条件下形成低价元素化合物;在氧化带则被氧化形成高价化合物。最易氧化的是低价氧化物、硫化物。例如黄铁矿在含有游离氧的水中,首先其中S变成S*并组成SO4其中的F2+与 SO4化合形成铁矾(FeSOnH_O);接着铁矾被氧化、水解,F*变成Fe3而形成稳定的褐铁矿(FeOH3)并残留于原地。此外,含低价铁的硅酸盐类及其他矿物,都可被氧化破坏,变成含高价铁的赤铁矿或褐铁矿,许多矿物和岩石的风化面常染成红、褐色,就是这种缘故。生物风化作用是由于生物作用使岩石在原地发
13、生破坏的作用。因为在地壳表层、大气圈和水圈中都有生物存在,在其成长、新陈代谢和死亡过程中,都可引起岩石的破碎和分解,所以生物风化作用是普遍的,也是在已知各星体中只有地球才有的一种独特的地质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如穴居地下的蚯蚓、蚂蚁、鼹鼠、黄鼠、田鼠等。经常挖洞钻土,破坏土层。所谓“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也说明其破坏力量之大。又如植物根系可以伸入岩石裂隙生长,对岩石可产生1015kg/cm的压力,足可劈开岩石,并使裂隙不断扩大加深(图3-66)。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如各种藻类、苔藓、地衣等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分泌有机酸、碳酸、硝酸等,分解岩石,吸取营养。特别是微生物
14、的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更为强烈,有人统计微生物对岩石的总分解力大大超过动植物的总分解力。此外,动植物死亡后可分解出CO2、H2S和各种有机酸,在还原环境中植物死亡还可形成腐殖质,使岩石被腐蚀破坏。例如,把1g钾长石放入有腐殖质的10%的氨水溶液中,密封后经23天钾长石即可完全分解,而形成高岭石。腐殖质和矿物中的阳离子可形成腐殖酸盐,以胶体状态随水流失。腐殖质还可使氧化物还原,如使难溶于水的Fe,还原为可溶的 FeO,加速岩石的分解破坏。生物风化作用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可破坏分解矿物岩石,而且还在于它参与形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共存的新物质-土壤。关于土壤的知识此处从略。(2)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上述物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精品资料 新高考地理精品专题 高中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试卷 高考地理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