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课时训练--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课时训练--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课时训练--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概念】1宋朝_发展成就突出一年_熟的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手工业宋朝_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和_。_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_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_象征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的开采量很大。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_的产量和质量_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的发展3
2、宋代在商业上的一大发展,是在货币上发明了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_。宋代中国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南方文风胜过北方,根本原因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_。4_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_和_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_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_的粮食5到宋朝,_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_。宋朝_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_束缚。【练能力】1.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
3、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宋代制瓷业突破了青白二色,成功烧制出各色瓷器,器型也千变万化,纹饰则刻、 印俱全。因此名窑四起,除东京的官窑外,还有民营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吉窑、建窑等。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C.手工业追求形式变化D.工商食官制度最终解体3.宋徽宗赵佶长于绘画,在其所作的瑞鹤图中,他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含蓄地表达他最为喜爱的颜色。他对这种色彩的追求延伸到对瓷器的赏玩,集中体现在北宋五大名窑中的( )A.邢窑
4、 B.官窑 C.哥窑 D.汝窑4.受惠于下图所示之古代发明的行业是( )A.农业B.纺织业C.冶铁业D.陶瓷业5.北宋初年,全国采矿业有201处,英宗时,增至271处,煤矿尚不算在内。铜、铁、铅、锡的产量都远远超过唐代。炼铁、炼铜主要在江西,其次是两广,采煤主要在江西。据此推知,当时( )A.手工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B.采煤业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基本完成D.矿冶业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6.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 D.
5、活字印刷的出现7.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从事专业经济的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发展成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商业性行业专业户广泛活动于乡村与城郭之间,并根据各自从事的生产经营要素细分为匠户、盐户、坑冶户、船户、机户、园户、糖霜户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标志着户口分类制度的确立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下图所示内容可以佐证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棉纺织业兴盛C.商业贸易发展D.官营手工业发达9.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进行细致的管理,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
6、说明宋朝( )A.禁止民间对外贸易B.朝贡贸易体制确立C.政府推行工商皆本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10.北宋时期商业区已扩展至城郭之外,被称为“草市”。清明上河图中,沿汴河分布有许多草市。这一情况表明( )A.城市有扩大化的趋势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逐渐放松C.城市空间布局突破坊市界限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11.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2.唐代开科举士时,朝廷重臣可以在考试前直接向主考推荐有才艺的举子,称为公荐,宋初废
7、除。宋废公荐旨在( )A.杜绝权贵干预根除科考舞弊B.弱化人为因素健全科举制度C.简化科举程序扩大取士范围D.开启寒门入仕扩大统治基础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
8、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的变化。(2)根
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的作用。14.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026834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