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结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3.续文献通考记载宋
2、代的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额,或赐御书,及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这反映了当时()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不断加强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D.文化发展相对繁荣4.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据此可以推断()A.国王兼任中古时期大学校长B.中古时期大学脱离教会控制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D.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文化教育5.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
3、学中一直没有地位。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6.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拖着长辫、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
4、之间的综合7.据史料记载,五代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8.徐光启评价几何原本时说:“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可见,该书的翻译()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B.C.D.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
5、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电影院也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10.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二、能力提升11.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
6、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A.儒学独尊的确立B.教育规模的发展C.教育体制较完备D.儒学教育盛行12.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和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蔡元培为资产阶
7、级革命培养人才13.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14.宋朝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蔡伦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此记载()A.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B.证明了蔡伦对“纸”的发明C.否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D.反映了造纸技术发明艰难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
8、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宋朝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元朝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明初,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明朝中期,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
9、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026933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