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4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教师版).docx
《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4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4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教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课时4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干知识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知识补遗: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1)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2)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
2、制,巩固统治;(3)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唐朝前期的统治表现贞观之治(1)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2)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则天的统治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1)政治上,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2)经济上,发展生产;(3)文化上,大兴文治;(4)军事上,改革兵制3.唐朝的民族关系(1)概况方位概况西北(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
3、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北方(回纥/鹘)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西南(吐蕃)和亲: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东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特点与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
4、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特点:a.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b.先试点后推广;c.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d.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a.促进了民族交融;b.推动了边疆开发;c.巩固了国家统一;d.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
5、乱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2.藩镇割据概况: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之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
6、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易错陷阱:正确认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1)藩镇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其长官为节度使、经略使。(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统治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藩镇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以图解史:唐朝的兴衰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2.科举制(隋唐1905年)(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
7、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3)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思考:据材料一、二,归纳科举制的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
8、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平民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活力。以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二)三省六部制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演变(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9、,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2)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10、。(2)分散相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权。(3)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4)三省运转具有程序性,相互制衡且突出皇权。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1.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
11、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12、人身控制。热考主题一、隋唐盛世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武周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3.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广
13、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唐朝由盛转衰。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给我们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14、。(6)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7)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二、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以和亲方式促进民族交融;(2)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交流文化,修德政;(3)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2.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作用(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2)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4)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延伸: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
15、五种方式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
16、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拓展延伸: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素养提升(2021湖南选择考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唐朝地方势力的膨胀(2)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
17、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简题干白居易诗中记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不需载于法令排干扰定选项A二、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1)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2)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027070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