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第三章-遥感的应用领域.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遥感导论第三章-遥感的应用领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导论第三章-遥感的应用领域.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遥感的应用领域组长:黄旭生组员:莫雪兰,陈丽萍,薛柳媚,高建仪,李锦利,吴燕霞,孙文洪,黄晓希,周雅妍遥感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资源遥感定义:以资源作为探测对象的遥感技术。相关说明:资源遥感是以地球资源的探测、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过程。自然资源可通过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的数据采集,直接表现成隐含于遥感信息之中。故资源遥感包括获取资源与环境数据的过程及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过程。其主要步骤为:分析资源的形成条件、赋存环境、分
2、布状态;根据有利于资源调查的最佳时间及波段,选择遥感平台、传感器和遥感影像数据;按资源分布特点、类型差异、赋存状态,确定影像分析、判读的方法;设计遥感影像处理的技术方案;设计与实施地面实况调查与验证的方案;资源遥感信息特征的概括、分析模型的研究与优化。因资源遥感的综合研究与系统分析应在区域本底研究的支持下进行,故地理信息系统是资源遥感向高层次发展的技术保证。应用例子:中巴资源卫星在我国的应用: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矿产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对塔里木北缘西南天山地区利用40景CBERS-1CCD数据编制了卫星影像地图,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估,预测了找矿的有利地段,圈定了浅层地下水的储存地区;对地质环
3、境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编制了浅层地下水资源解译图、遥感地质图、遥感找矿预测图、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图等,量算了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的分布面积现况及趋势,并分析发展前景。该项目所圈出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区,发现和验证的五条金铜矿矿体,对于西部开发是很实用的成果,同时对塔里木生态治理起到直接作用。另外在工程地质、矿产专题图、铀矿勘测、油田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也取得了应用成果。中巴资源卫星在巴西的应用:在Mato Grosso州,州立环境署利用卫星图像来注册农场和其变化特点, 比如农作物的种植地区、保留地区、草场和风险地区等。这些信息被提交到数据银行(Miller,2001)。每个农场也需要通过委托人将其地理信
4、息关联到该数据库中。他们利用CBERSCCD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农场计划扩展土地利用的地区(Nunes,2001)。这一过程有助于以清晰、精确的边界来规划土地。有益于农作物预报、降低环境影响和迅速缩减森林采伐面积。相关卫星: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 Landsat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于1975年改名为“陆地卫星一号”(Landsat-1)。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海洋卫星一号 Seasat11978年6月26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名为“海洋卫星一号”(Seasat 1)。该卫星因电源部分发生故障仅工作了105天,故又称为“百日卫星”。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
5、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CBERS 11999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卫星一号,在太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01星在轨稳定运行近五年,超出设计寿命近一倍。CBERS-02:CBERS-02于2003年10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在轨测试后于2004年2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它接替CBERS 1继续为中巴两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CBERS-02目前在轨运行稳定。其数据网上免费分发,用户可以申请使用。CBERS-02B:CBERS-02B 于2007年6月14日在北京完成相应准备工作,进入为期二十天左右的大型试验阶段,7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通过出厂审定,已于9月1
6、9日11 时26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环境遥感定义:以环境作为探测对象的遥感技术相关说明:环境遥感是以探测地球表层环境的现象及其动态为目的的遥感技术。可理解为涉及资源、大气、海洋、环境生态等所有遥感活动的代名词。而旨在探测和研究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性质、发展动态、影响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或制订生态环境规划的遥感活动,虽属环境遥感之列,但一般不称其为环境遥感。环境遥感在数据获取上具有多层次、多时相、多功能、多专题的特点;在应用方面具有多源数据处理、多学科综合分析、多维动态监测和多用途的特点。应用例子: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主要应用于:
7、 大气环境遥感:气象卫星除能提供卫星云图进行天气研究以外,也能对河流排泄的泥沙混浊流和海上漂油进行监测。利用陆地卫星图像可分析工厂的烟尘污染,如在陆地卫星相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炭黑厂的黑烟尘。 陆地环境遥感:陆地卫星上也反映大面积水质差异变化。因为水的温度、密度、颜色、透明度等的变化往往导致水体反射光能量变化,并在遥感图像上反映出来。如海面受到污染后,被油污覆盖的水面,蒸发受到抑制,温度高于四周水面,在遥感图像上,油污处出现浅色。从卫星相片上可发现大工厂排出的废水有时形成一股污染流,产生周期性的水团运动,形成复杂的水混合和扩散现象。水体受污染后,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有变化。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某
8、些藻类繁殖生长,这在遥感图像上也能反映出来。工业废水、废渣有时形成地面污染,范围一般较小,从比例尺较大的航空遥感图像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并能测出污染的面积,判明污染的特征。比例尺较小的卫星图像有时也能看到地面污染的大致轮廓。天津塘沽区天津碱厂的盐泥堆在卫星图像上是一块光谱反射率很高的白斑。 海洋环境遥感:海洋卫星能够监测海洋表层的许多污染状况。海洋遥感覆盖面积大,具有同时性,能够几乎在同等条件下把获得的资料同船舶测点取样进行对比,能连续、长期而且快速地观测海洋的特点,而且可以得到用船舶观测法不能完整观测到的海洋特征,如海洋表面水温、海流移动、海水分布、波浪、沿海岸泥沙混浊流,以及赤潮、海面油污染
9、等。在进行海洋遥感的同时,仍可利用水面舰船、浮标、海滨研究站,以及采取潜水等方式配合观测,使遥感获得的资料能得到验证和更好的利用。美国1978年 6月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每36小时的观测面覆盖全球海洋面积达95。海洋卫星装有微波和红外仪器等。海洋遥感所得图像能识别出浮游生物富集区位置、赤潮、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混浊流、倾倒的垃圾污物、河口地区及沿海地带的环境特征、海上油污等。 法国、日本、美国都已应用遥感技术研究环境。中国自1980年起开始比较系统地应用遥感技术探测天津市和渤海湾海面的污染特征。农业遥感定义:以农作物分类及播种面积,长势及估产等为探测目标的遥感技术。应用意义:20世纪70年
10、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采用遥感与计算机技术,编制出版了许多农业要素图、专题系列地图和农业地图集。对此,我国也利用遥感资料编制了各种农业地图,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图等。其现实意义:1.、土地管理、农业区划和规划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现势性好的农业系列地图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蓝图。2、农业用地具有较强的生产季节性和耕作周期性等特点,因此,快速的编制农业地图,对于援救农业生产的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科学种田是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建设农业基本要素及其地图数据库,是加强农业科学管理、指挥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例如:精细农业的发展与应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包括
11、对土壤、地形、植被(如森林、草原)、表层地质、气候、水文和地下潜水等各种农业自然要素的调查。如在土壤调查中利用砂质土和粘质土对可见光光谱的反射,前者较强,后者较弱,以及二者因不同的水分状况、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和表面粗糙度而产生不同的光谱反射等特性,通过对黑白片上不同灰阶的影像灰度和图形特征进行专业解译,就可勾绘出不同的专业图件,如土壤解译图、森林解译图、草原类型解译图等。航空像片由于其直观性和几何精度较好,且影像的光学纠正与精绘技术较成熟,已成为土地资源调查的常规手段。70年代以后,陆地卫星开始运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调查与清查。因价格便宜,取得影像较易,而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所应用。制图比例
12、尺逐渐扩大到1:50000至1:25000。 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加快了调查工作的进度,工作精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应用例子:一、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 (1)1980年6月1983年12月,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下,会同国家测绘局、林业部、农牧渔业部及有关的46个单位298名科技人员,“利用MSS卫片进行全国土地资源概查”。第一次利用美国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15个地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按万比例尺成图
13、,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填补了我国土地资源不清的空白。(2)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八十年代中期,主要利用美国陆地卫星资料进行了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制图。各区制图比例尺不小于150万,全国拼图后缩成1100万、1200万、1250万成果图,并制成1400万土壤侵蚀区划图。(3) 中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研究。1989-1993年,在国家航天办的资助下,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该项目主要利用陆地卫星资料和NOAA气象卫星资料估测草地生物量,1995年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农业
14、遥感技术进入业务化运行的突破口。(4) 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1993-1996年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图像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工作,其结果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农业耕地提供了辅助决策依据。另外,从遥感技术应用方法上来说,一方面可以建立起全国耕地变化动态监测的常规运行系统;另一方面,为今后开展类似问题的研究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5)“八五”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在年的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
15、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年的时间相比是一个很大进的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6)我国北方四省十年土地开发综合评价。1997-1998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监测了近十年(19861996)来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趋势
16、加剧,农业生态环境变坏的趋势日益严重;耕地开垦有一定的盲目性,新开垦的耕地基础设施不足。这一结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严格禁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提供了政策依据。(7)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该项目是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于2000年设立并开展工作。该项目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技术先进、快速准确的中国草地退化和草畜动态平衡遥感监测系统。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完成全国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评价工作;二是完成我国北方草地的生产能力估测工作,配合牲畜饲养量,可以评价我国牧区的草畜平衡情况;三是完成近十几年来农牧交错区的农业资源变化情况;四是完成牧
17、区和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变化遥感监测系统的研究,并形成辅助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该项目完成后,可以从宏观上及时掌握草地资源状况、草地退化和沙化状况、草地生产力水平及草畜平衡情况,对草地资源动态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为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草地资源管理和草地畜牧业科学决策服务。二、作物估产 目前主要应用于:大面积作物环境监测。如通过NOAA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度值,了解大面积作物的分布和长势,并根据该作物在某一些地区的生长日历(拔节、开花等)和气象卫星所提供的资料,对某一作物地区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土壤水分的保证率和流行性病虫害等发生早期警报。大面积估产。如利用陆地卫星进行某一作物的生态分区,收集每一生态分区
18、内历年该作物的产量以及有关的气象资料建立产量模式,同时进行与卫星同步的高空、低空和地面光谱观测,然后根据卫星影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某一作物的产量估测。较小面积的估产。如在一个县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利用陆地卫星影象进行统计分层(即分区),每层根据成数抽样的原则,选取一定数目的在卫星影象和航空像片上都有明显标志的样区,然后利用航空像片在该样区内进行有关作物面积和长势等的调查,以此来推算该层的总面积和总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框图面积取样估产,精度可达9597。在地块零碎、多种作物混作的地区则精度为7580。但卫星影像总的都对宏观农业管理有利。 自1974年以来,美国、前苏联、阿根廷、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后
19、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作物的估产工作。美国对世界小麦产量的估产精度已达90%以上,并扩大到对玉米、大豆等八种以上作物的估产。我国于19831986年在京津冀进行跨省市的统一网络较大范围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精度也超过90%。三、灾情监测与预报 主要用于洪涝灾情监测预报。对某些地区的暴雨和可能造成的灾情,可结合应用陆地卫星与气象卫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预报。利用当时的卫星影像与常年卫星影像进行对比,可获得有关洪水泛滥成灾面积和灾情程度的较准确的结果。对旱灾的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监测预报往往更易通过卫星资料来进行。其他如土壤的侵蚀、沙化,草原的退化以及由某些工程引起的环境恶化等,一般也均可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来
20、进行监测。 四、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作物和树木等绿色植物受病虫危害后,其叶绿素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其近红外波段(相当于MSS6,MSS7)的光谱反射受到明显影响,并在红外彩色或假彩色影像上与健康植物的分异十分明显。故可利用低空红外遥感对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及预报。林业遥感定义:以林地的类型,长势及病虫害状况等作为探测目标的遥感技术应用例子:遥感在我国林业上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森林制图、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和评估、森林病虫害监测等。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的“三北
21、”造林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并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一、森林资源调查:林业遥感应用的主要数据源是光学遥感数据,如TM 和SPOT 等。TM 数据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且数据量大,信息丰富,成本较低,一直是林业遥感的主要信息源,但其30m 的空间分辨率的应用精度并不令人满意。如在一幅TM 精加工的图像上,平面点位绝对误差为33m ,约111 个像元;面积量测平均精度为90 %;易判地类
22、判对率在90 %95 %之间 ,而不易判读地类的平均判对率一般为85 %左右进行宏观森林资源监测时通常采用NOAA 等中低分辨率数据,因为它们经济、实惠、待处理的信息量少,而且来源有保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使用这种信息源时如何保持其精度。当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用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对低分辨率 (Calibration)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欧共体联合研究中心( ECJ RC) 、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中国学者用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的方法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6 。这些研究工作的结果对全球性监测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会使全球性、大区域的监测变成一个可操作、有一定精度、有使用价值的方
23、法。二、工程造林质量监测:用遥感手段准确、及时地对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和历年退耕还林还草保存情况进行监测和验收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退耕还林栽上的一般都是些幼苗,这在一般中低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上是很难识别的,而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出现,给用遥感监测退耕还林的实施带来了希望。目前研究用以IKONOS 为代表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监测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已经成了林业遥感界的一个热点。三、树种识别、森林健康状况识别:高光谱遥感森林健康监测主要通过测定植物生活力,如叶绿素含量、植物体内化学成分变化来完成。Dendron Resource Surveys的报告中指出,判断临界光谱区的窄波段的反
24、射是遥感应用于森林冠层受害监测的基础。一些研究工作指出,可以用机载传感器携带的窄波段监测森林衰落中的针叶树种的早期损害;在混合针叶林分中用远视场窄波段光谱仪能成功地监测不可见的除草剂导致的植物胁迫;通过叶反射光谱可以测定叶化学成分,如木质素、蛋白质和氮等。由于木质素含量与有效氮密切相关,因此植物体中氮循速率就能够用遥感手段测定。虽然由于胁迫引起的叶中木质素含量不会急剧变化,但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长期的森林胁迫和变化。四、雷达遥感数据:一般情况下,地球有60 %70 %被云层覆盖,可见光、红外技术在这种恶劣天气下不能正常工作,林业遥感的数据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遥感 导论 第三 应用领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